陳 福
(延壽縣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延壽 150700)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我們編修的地方志書,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含蓋內容廣泛。因而,它應該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既然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無疑也是在哲學思想調整范圍之內。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任何事情,也包括志書編纂,都有一個思維過程。思維,是哲學層面的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世界事物間接的概括反映。談到思維,就涉及思維方式的問題。思維方式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方法。在志書編纂過程中,也存在思維方式的問題。封閉型的思維方式是寫不出高水平的志書的,必須樹立開放型的思維方式。筆者認為,在志書編纂工作中應該樹立以下幾種思維方式。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干部比較擅長演繹法,而忽略歸納法。演繹法,就是從現有的理論或本本出發,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看是不是符合書本上說的。歸納法,就是主動自覺地去研究現實問題,概括出新的感性材料,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二輪志書編纂中,特別是在篇目的確立上,仍是演繹法的色彩濃重一點。其表現:一是本著上級志書編纂單位從宏觀角度提出的一些原則要求,二是機械照搬二輪續志超前完成的市縣的篇目。不是說這種做法不可以,它的好處是可以啟迪我們的思路,減少工作量。但決不可以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如果用我們搜集的資料生套外地的篇目,可能產生兩種負面影響,一是削足適履,二是漏洞百出。就是我們很多應該記述的資料套不進去,有些本來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東西,受篇目的制約,只能束之高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搜集的資料用歸納法概括出我們的線條和輪廓,然后再對照外地的篇目,有增有減。外地篇目只能起到拾遺補缺作用。這樣才是用本地的“水”和本地的“泥”,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地記述一個地區的歷史真面目。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解決好舊志與新志對立和統一的關系,是編修好二輪志書的重要一環。在我們這里,有的人過分強調統一,而忽略相對獨立的因素。提出“一切服從于前志”,“一切服務于前志”,“續志續志,就是續寫前志”,并且“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某部志書的初稿中,在章節的標題旁邊都要標明——“承前志×××頁”。筆者從事修志工作雖然時間不長,但對這種偏激的做法,實在不能恭維和茍同。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如果一切以前志為基準,那么就會有好多的問題解決不了。例如,前志的時間斷限較長,既包含民主革命時期,也包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很多的歷史事跡已經消亡。比如,前志中有抗俄、抗日斗爭,剿匪,肅反運動,還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等。這些東西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不僅沒有資料,就連歷史事實也沒有,讓我們拿什么去續呢?再比如,二輪續志的時間斷限是1986~2005年,正是改革開放以后,這期間出現了很多新的事物,如市場經濟、WTO、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等。這在計劃經濟時期是聞所未聞的新事物,如果以前志為基準,前志中沒有相對應的篇目,這些史料又往哪里去續呢?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以主觀意識去割裂客觀存在的行為,是反科學的,是典型的封閉型的思維方式。
續志與前志在形式上是單獨成書,是相對獨立的,但記述的內容又是一個地區同一事物發展的延續,又具有統一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續志和前志就產生一個根本性的差別,那就是體現在一個“新”字上。如果一切以前志為基準,沒有新的內容,那就根本談不上創新。只有創新才能體現出后志與前志的區別。一是觀點要新,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思想界又出現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新的理論和學說,這些都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二輪志書編修工作中要突出這些新思想、新觀點。二是內容要新,就是要突出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縱觀20年來我國的發展和變化,就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三是體例要新,要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突出地方特色。四是出版要新,在繼續出版紙質志書的同時,向高科技靠攏,出版光盤,為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提到創新也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為了單純追求創新,將不夠獨立成篇成章的內容硬性拔高,這也是不妥的。總之,只有堅持以舊志為基礎,搞好新志的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志書的“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簡單說,就是“一”和“多”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多樣性的統一。改革開放以前,我們許多干部比較強調統一性,而忽略多樣性。搞什么都是一種模式,經濟建設一種速度,政治運動一個比例。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線型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立體型的思維方式。在志書編纂工作中,要避免單一性,體現出多樣性,就要避開模式化。甲地和乙地之間、縣與縣之間的志書不能用一個“模子”脫出來。不能搞“千志一轍”、“千書一面”。如何體現多樣性,應該從兩點上把握。
一是在篇目上精雕。篇目就是一部志書的“模子”。如果“模子”是相同的,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脫出相同的“坯子”。因此,在篇目的確立上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精心編排。將對本地區有代表性的內容往前排。政黨、政權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不一定非得排到篇首,也可以排在中間,也可以排在篇尾。在甲地夠成篇的內容,在乙地可能是章或節。這樣才能避開模式化的問題。
二是在特色上突出。有很多同仁提出,要突出時代特征,寫出地方特色。突出時代特征是對的,但是時代特征體現不出個性,它是共性的東西,因為各地都處于改革開放的同一時代。要避免雷同和模式化,必須在突出地方特色上加重筆墨。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的色彩、風格。體現在一個地區,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有的某種資源或某項工作等。就延壽縣來講,沒有超越其他市縣的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他各項事業也都是常規性的。那么就找不出地方特色了嗎?資源上找不到就從工作上找。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延壽縣被黑龍江省確定為貧困縣,繼而又被確定為國家級的極貧縣。這在當時的松花江地區和后來的哈爾濱市的七區十二縣(市),也是獨此一家。貧困代表著落后,是不應登大雅之堂的。但它確實是其他市縣所沒有的。確定為貧困縣之后,歷屆縣委都以此確立奮斗目標和工作口號。如十二屆委員會確定了“脫貧致富,富民強縣”的發展戰略,十三屆委員會提出“負重前進快發展,求實苦干奔小康”的主題。多年來,對全縣干部群眾都起到了鞭策和鼓舞的作用,增強了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應該作為特色突出出來,雖然不能以此貫穿全書,連篇累牘,但起碼應在某一篇里作為一個章節,把它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揭示出來,以對后人起到激勵的作用。
強調多樣性,是不是就不要統一性了呢?不是的。在我們志書編纂中有很多地方還是需要統一的。比如,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就此專門印發了“哈志辦發[2007]11號”文件。就志書的“志名目次、文體文風、稱謂、時間、數字、計量單位以及圖表照片”等,都做了統一的規定,我們不能把這方面的統一性與志書篇目和形式的多樣性混為一談。這是從志書的規范化和質量要求角度提出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們必須認真遵循的。
在一部志書當中,通篇都貫穿著縱與橫的關系,比如,“橫分部類,縱述史實”,這一點從已成書的志書中看,處理的還是很好的。筆者在這里不是在篇章的結構和體例上,而是在內容自身上從比較的角度出發,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見解。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較有兩種,一種叫縱向比較,就是對事物發展的過去和現在的區別和聯系的認識;一種是橫向比較,是對事物和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的認識。縱向比較能夠激勵人心,但是容易使人對現狀感到滿足,缺少開拓前進的精神。橫向比較是單位與單位、縣與縣、地區與地區之間相比。橫向比較能夠擴大人們的思維空間,開闊視野,永不滿足現狀,奮發向上。
在志書編纂中,篇、章、節內容一般都是橫向排列,節以下的內容一般是從1986年到2005年,都是縱向的按時間順序記述的。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也就是二輪續志的終結年和起始年相比,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社會進步看,都是有相當大的變化的。這都是自身的現在與過去的比較,是縱向比較。按照哲學的“二元論”分析,似乎是不全面的。這里有沒有橫向比較的內容呢?還是有的。比如,過去縣委、縣政府對各部門的年度考核中有一項是看你在全區(市)同行業中的橫向占位如何,這就是一種橫向占位法,也就是橫向比較法。在志書編纂的縱向記述中,橫向比較不一定筆墨太重,重了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在某一地方應該有所標示。比如,在延壽續志的第三篇第一章第三節中“調研信息工作”這一目里有這樣的記述:“……同年采編《延壽信息》240條,被市《信息摘報》采用49條,列十二縣(市)第三名。”這就是橫向占位,橫向比較。在工、農、財及其他部門中,都有一個橫向占位的問題。記述橫向比較有什么作用呢?志書編纂出來,是留給后人看的。后人看了我們當時的橫向占位情況,如果情況好,他們肯定有一種要繼續保持榮譽的想法;如果情況不好,他們會有一種奮發進取迎頭趕上的勁頭。因此,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同等重要。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兩種狀態,就是量變和質變。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有量的擴張。在志書編纂過程中,始終離不開量變和質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問題。
作為史志編纂工作者,在撰寫過程中,應該恰當把握好質變和量變的關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問題。比如,在續修延壽縣志“政黨”篇“黨的各屆委員會”一節里,記述該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及變動情況之后,還應該對這屆委員會任期內的工作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估價。如“延壽縣第十一屆縣委緊緊圍繞脫貧致富、建設農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使全縣經濟走上了健康發展的振興之路,社會各項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是對這一時期的基本估價,也就是定性分析。那么這個定性分析的依據是什么呢?那就得在相關的章節里要有一個相適應的定量分析。如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城鄉人均收入等等指標的增長情況。不僅僅是對縣委而言,其他部門、單位都有一個定性、定量分析的問題。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依據,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結果。只有充分的定量分析,才能有精確的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