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望
尊嚴,可以說是一個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的話題;特別是在當今世界,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尊嚴有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一句溫暖人心的話,是對“執政為民”理念的新詮釋,彰顯了黨和政府的人文情懷和歷史責任,標志著惠及 13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將躍上新臺階,預示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了更高的目標追求。“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扎實推進。
追求幸福與尊嚴,是人們崇高的價值取向。但任何一國國民的尊嚴,從來都是和國家綜合實力相關的。在舊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國家失去了尊嚴,民族飽受欺凌,哪里還談得上“人民的尊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創造出更多財富,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是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民族,衣食足、倉廩實,才有保持尊嚴的底氣;在商品匱乏、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要使人民生活保持尊嚴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即使保持也只能是精神意義上的,是烏托邦式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現在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人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尊嚴,但綜合國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遠低于發達國家。當今世界,盡管有局部動蕩與不寧,但總的來說,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的主題。與此同時,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等,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從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這是我國發展最為重要的一個戰略機遇期。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歷史定位,要求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把握面臨的發展機遇,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趨利避害,加快發展,壯大自己。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這是不能動搖的,是堅定不移的。在人類思想史上,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強調經濟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 3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不發展就沒有出路,不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正在走的發展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從未走過的,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后發大國興起從未走過的。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道路。當年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要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世界上殺出一條血路,將給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也證明社會主義的成功。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所以,要讓中華民族更有尊嚴,讓社會主義制度更有尊嚴,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發展經濟始終是硬道理。
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物質生活的富足固然是硬道理,但并非是全部真理。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幸福快樂和尊嚴,不僅來自于物質需要的滿足,還在于甚至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更來自于精神需要的滿足。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生活”,包括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有尊嚴”的本質,是在平等、自由的旗幟下公民權利得到保障、得以實現。為此,必須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嚴復曾經闡述民主和自由的關系,提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也就是說,民主是實現自由同時保障自由最好的工具。民主也是實現和保障人的尊嚴的最好的途徑,公民具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才可能有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尊嚴體驗。因此,對于黨和政府來說,必須在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切實保障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尊重民眾訴求,提高民眾對國家事務的參與度,使廣大民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選擇權。法治,就是人民實行法律下的治理。沒有法治,就沒有安全和秩序,也沒有自由和民主,自然更沒有人的尊嚴依存的環境。如果人的尊嚴不能內化為憲法精神或上升為憲法內容,保障人的尊嚴就不能成為國家和政府的最高價值目標。國家和政府理應承擔起尊重、保護、促進和實現人的尊嚴的義務,理應通過憲法和法律使每個人贏得尊嚴。在一定意義上說,依法治國是保障公民幸福、保護人的尊嚴的同義語。
“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是一個鮮明的時代命題,而支撐這個命題的是人民生活中無數個“細枝末節”。所以,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尤為關鍵。具體地說,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就要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上這些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讓人民群眾更多得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盡管這些年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目前看病貴、房價高、學費高、就業難仍然是不爭的事實,離讓老百姓有尊嚴的生活還有相當的距離。特別是隨著社會轉型,利益格局不斷調整,一些地方貧富差距擴大,一些行業部門收入分配不合理,少數地方在企業改制、征地拆遷、環境保護、涉法涉訴等領域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還較為突出,與民爭利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顯然不符合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有礙于讓人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得更有尊嚴。如何在事關民生的問題上加大工作力度,爭取更大的改善,是政府維護老百姓尊嚴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一個政府連老百姓基本的生存權都保障不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如何在社會財富分配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讓一些老百姓不再卑微地生活,抬起尊嚴的頭顱,這是政府決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努力擴大就業,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鼓勵全民創業,要注重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開啟農村市場,要依靠結構性的改革,通過政策創新、體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機制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保證城鄉一體化不斷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另一方面,必須加大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也要通過財稅政策和轉移支付手段,對貧困地區、困難群體給予更多的傾斜和照顧,為社會健康、有效運行提供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安全、穩定、預期和公平環境。
列寧說過:“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列寧全集》第 26卷第 269頁)世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人民的幸福和尊嚴,說到底,是靠自己奮斗得來的。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條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的好作風中“最根本的一條”(《鄧小平文選》第 2卷第 230頁)。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首先必須相信群眾,如果我們的每一個領域,創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加速器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民營企業要敢于突破自己,在生產經營等管理的各個環節樹立理念創新的意識:(1)危機意識。民營企業要時刻牢記企業競爭面臨的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這樣可以激發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創新意識;企業家也要敢于打破任人唯親的用人常規,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2)建立學習型組織。理念的創新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就是建立學習型的組織,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員工可以了解產業內的發展動態,使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更加有的放矢,使員工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化,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就會得到顯著地提升。
面對愈演愈烈的營銷競爭,企業必須尋求營銷管理的創新,必須把營銷放到戰略的高度來對待。民營企業要想把生產力轉化為企業的利潤,就必須把產品策略的創新、營銷渠道創新和營銷策略的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審視。戰略營銷索尼、西門子和奔馳等公司已經成了員工必備的一種理念,這種營銷方式在幫助這些企業度過金融危機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結論
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我國所有的企業管理者上了生動的一課,尤其是給只重視企業增長速度的民營企業家門敲了一次警鐘。在金融危機的考驗下,由于企業管理不夠完善,很多民營企業倒閉、破產。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更加強調用制度管理企業,這種企業制度重視以人為本、強調人性化管理,但是并不是隨意的管理,而是建立完善的機制去規范去管理。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逐漸消去,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正在啟動,我國民營企業要想在新的經濟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必須進行企業管理的創新,這是民營企業自我突破,迅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1] 辛喬利,孫兆東.次貸危機.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 周軍.證券化金融創新與"次級債"危機的道德風險機制.現代財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