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徐州221116)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當代青少年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同時也被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默默地影響著,這種影響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廣大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影響人健康水平和壽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活方式占到了60%。上海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在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上海8所院校的1 500名接受生活習慣與健康調查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承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生活習慣,而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家長在生活中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愛和照顧。然而由于家長的過度溺愛和營養知識的貧乏,致使相當多的孩子形成了挑食、偏食、厭食的不合理飲食習慣。同時家長購買大量的營養品、保健品也對孩子的飲食結構、營養結構造成了破壞。家長和學生當中存在著嚴重的飲食知識錯誤,即把零食、垃圾食品當成生活中的主要飲食,或者通過營養品、保健品來補充身體所需物質,另有晚上熬夜通過吃夜宵來補腦提神。素不知這些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生長發育和體能素質,甚至直接導致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傳統意義上的中老年疾病。
我國青少年睡眠不足,睡眠不規律的現象非常嚴重。陳雁飛[2]認為僅有41%的學生認為自己睡眠充足,而50.3%的學生、37.1%家長認為睡眠不足。姚武、姚興則認為[1],睡眠不足的學生達到65.1%,能在早上 6∶30左右起床的只占了0.37%,平均睡眠時段為24∶12~7∶54。這個數字最起碼可以告訴我們兩個問題,一是睡覺規律不正常,與科學不符;二是起床太晚,造成早餐不吃或者吃不好。另外,青少年的生活中還大量存在著熬通宵,然后睡一天的情況。少年人群中,作業過多是原因之一,裘宇容[3]的研究指出,嚴重剝奪睡眠時間,會影響身體免疫能力,致其降低、紊亂。
全球因缺乏運動而引致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二百萬。不運動會使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誘發猝死。有研究指出每天保持1 h運動時間,每周保持10 h的運動時間是保證身體健康所必需的。[4]
1.3.1 活動時間不夠
根據郭衛[5]的調查研究,初一到高三年級,每天沒有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比例逐漸上升;而學生每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在61 min以上的學生從初一到高三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從初中開始進行補課,每天上課時間在8 h以上,寒暑假時間減少。高三學生沒有雙休日。而所有這些學生在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并沒有隨著在校時間的增長而增長,反而隨著年級地增長而逐年下降。
1.3.2 娛樂方式的改變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全世界的新聞、娛樂、體育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快捷的找到。雖然有一部分會因為受到體育賽事的轉播而更積極的參加到體育運動中去,但更多的青少年選擇欣賞比賽,而不是去參與這項運動。長時間的看電視、上網、打游戲更是成為當代青少年主要的娛樂方式。
1.3.3 體育場地、器材不足
體育場地、器材的缺乏是造成青少年體能素質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相對的教育資源稀少,造成了學校里總是人滿為患。學校有限的資金首先用來投資住宿、教學、重點科研等項目,而對于體育教學所需的教學場地、器材投資額相當的有限。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6],同比對照,只有歐美發達國家的1/5到1/20。
1.3.4 青少年個性化運動需求得不到滿足
目前我們的體育教學還是以三大球等競技體育為主要教學內容,輔以太極拳、長拳等民族體育項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青少年的需求,更加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方式應該盡早出現。比如深受廣大青少年歡迎的滑輪、街舞等。
黨和國家一直強調要注重學生的身體健康,并多次要求有關教育部門要為廣大學生減負減壓,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由于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對學校和家長的長期影響,目前的學校教育仍是在走應試教育的路線,素質教育可謂是叫好不叫座。“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沒有真正落實下去,因此青少年的體能素質下降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摘金奪銀,青少年健康狀況卻是每況愈下。這說明了舉國體制下的 “精英體育”與整個國民的健康狀況實在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金牌戰略”使得國家過于注重對 “精英體育”的投資,而忽視了大眾體育,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現在許多學校都沒有象樣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體育強國有三項指標:競技體育,職業體育,大眾體育,現在我們還只停留在競技體育的階段,而沒有意識到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最終的目的是使大眾體育更加廣泛開展,真正實現國富民強。
青少年體能素質的下降,追根溯源,應試教育可謂是難辭其咎。目前,以應試教育為杠桿的教育模式把 “德智體”中的智能放在了第一位。[7]教學中采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做法,再加上學生在校作業量大,在家輔導課多,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游戲、鍛煉時間被嚴重擠占,甚至完全擠占。部分學校還以 “抓高考一步到位”為經驗,從原來 “教什么,考什么”,轉變為 “考什么,教什么”[5]。完全不考慮教育、教學的規律,更不會考慮學生的身體健康要求。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們生活在這種完全忽視他們身體健康的社會背景下,其身體素質如何能得到提高。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逐漸增多,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在抱怨中國孩子實在是太嬌氣,缺乏獨立自主和吃苦精神。著名青少年教育學家孫云曉就在《夏令營的較量中》描述了中日兩國孩子在參加一個草原夏令營過程中,中方家長看到孩子吃了一點苦、受了一點罪就把孩子接走,而日方家長在孩子生病的情況下卻鼓勵孩子要堅持下去,勇敢面對挑戰。從中日雙方家長不同的態度,看出了中國在國民素質教育中思想觀念的滯后。[8]
另外中國自古受到儒家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影響,提倡重文輕武,去武行文,廢力尚德。儒家思想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統思想,其思想脈絡早已經浸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中國人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觀念。這就是中國教育傳統中的 “重文輕體”的歷史原因。[9]
可以說,隨著國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在保險機制建立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學校體育的處境是相當難堪。學生一旦在學校出現了傷害事故,家長上學校講理都是輕的,動輒幾萬幾十萬的索賠款,讓學校頭疼不已。因此,從小學到大學都在盡量簡化體育教學內容,稍有難度和風險的體育項目被通通拿下,甚至包括田徑中的短跑、長跑等內容。大量有效運動的缺失,使得本來就少的體育課變得索然無味,難以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更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
在 “金牌戰略”的影響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嚴重失衡。我們有必要調整這種失衡的局面,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這是體育的魅力所決定的。體育的魅力正在于其競爭性,而體育活動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就在于參與其中的競爭帶給人們的強烈刺激和快慰。大力推進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聯合,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同時加大對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投資,擴大群眾體育的范圍和參與項目,盡可能滿足更多人的體育需求。
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很多年了,但一直沒有推行下去的根源在于高考制度的一考定終身。在一切以分數為前提的背景下,忙于應考的學校、老師、家長、考生還能有多少精力顧及身體素質的好壞。所以改變當前的高考制度是第一要務。目前已經有部分高校采取考分與綜合素質相結合的方式來錄取考生,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只有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最終扭轉傳統的教育模式。
家長不要總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而要給其自主的空間,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品質。另外學校也應該學習當年清華大學的馬約翰先生,強迫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盡管當前家長學生會有一些怨言,但幾十年后,當他們回首時,一定會感謝學校、老師的高瞻遠矚。
不良的生活習慣給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掌握正確的飲食知識,按時休息,按時起床,堅持一定量的運動是每個人身心健康的保證。要想做到這一點,還需要社會制度、國民觀念等各方面的配合,否則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解決學校傷害事故的賠償問題,就是解決了學校體育課程的后顧之憂。學校不用再精簡已經很少的體育設施和項目,體育老師也不用再當 “牧羊人”。因此提高青少年體能素質,完善保險保障體系、加強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立法是一個重要橋梁,這對于學校、家長、學生都給予了一定的保障。
體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學校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重要一環,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體育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現代教育改革越來越重視完整性的課程觀,發揮課程的整體功能。[10]歸屬于學校課程的體育課程,其最大特點是高效率地傳遞人類體育文化,并在傳遞體育文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使學生不但能夠掌握運動技術,了解運動技術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并能掌握如何學習和靈活運用這些運動技術的方法。
[1]姚武,姚興.學生體質下降的社會因素分析 [J].體育科研,2008,29 (3):87~ 90
[2]陳雁飛.我國學生體能下降原因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 (4):82~84
[3]裘宇容.剝奪睡眠對人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9,19(4):337~338
[4]攀蓮香,等.學生體質與健康事關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與存亡-對學生體質與健康下降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61~1662
[5]郭衛,等.西北五省學生體質下降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4):80~83
[6]國家體育總局網站-在線辦事-體育場地普查-普查工作通知[EB] http://www.sport.gov.cn/n16/n1167/n2768/n32454/134749.html
[7]張建新.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探討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9):88~91
[8]孫云曉.夏令營中的較量 [EB/OL].http://blog.sina.com.cn/u/475b1664010005xt
[9]謝敏,等.我國中學生體質下降的社會學分析與對策 [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39~40
[10]張建新.我國中小學生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 [J].體育與科學,2003,(3):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