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剛
[作者通聯:安徽肥西銘傳初級中學]
“集體備課”并不是一個新名詞,目前各式各樣的集體備課機制在教師的教研活動中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集體備課呈現出奇怪的現象:經過集體備課,不同教師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現一樣的導入新課,一樣的質疑討論……難道集體備課就應該讓教學過程“如出一轍”嗎?
備課是展現教師教學藝術的序幕。集體備課是在充分醞釀、日趨完善的集體智慧的基礎上,能動地發揮教師個人潛能,在“二次”備課中顯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但不能讓集體備課替代教師個人備課,更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走進同一模式。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以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但是教學設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師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轍”的現象,忽視了實際,久而久之,不僅不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而且會步入另一種教學極端——思維抄襲,最終失去自我。
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應該鼓勵教師寫個性化教案,根據自己的特點靈活選擇,體現個性特色。在組內集體交流后,提倡進行整合與塊狀設計。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間,便于執教老師作個性化的修改。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其他教師不必要的機械重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鉆研、反思、改進。這“空白”之處為教師提供了思考時間,使集體的智慧得以升華,使教師的個性得以張揚。
有的學校非常重視集體備課的規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備課等內容。每次集體備課先擬定討論課題,安排好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這樣,確實使每次集體備課都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組內集體交流過程的實質就是集體備課中落實教法的過程。但是,在集體交流中設立了主講人,無形中就設定了最好的、權威的,也就產生了大部分人是聽眾,而不是平等的參與者、爭辯者、商榷者。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集體備課要側重于組內的交流與討論,在爭辯中 “思維碰撞思維”、“智慧點燃智慧”、“情感溝通情感”,最終擇取較好的觀點。
備課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讓教師把集體備課作為一種習慣,應該放開備課形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獲取教研信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把這些帶到備課組。如果只是靠集中固定的幾課時,很難把問題真正地解決。注重平時在教學空暇中,教師共同研究討論,確定重、難點,把在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或感受傾吐出來,那么,問題也就可以及時地反饋。集體備課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時的交流,應該說“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體備課的理想狀態。
很多學校非常重視預先備教學重、難點。摸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當然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集體備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情況,確立教學重、難點,合理劃分課時,使課堂教學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才能為集體備課打好基礎。
如果說課前的精心準備能保證上好一堂課,那么課后的教學反思能幫助我們一輩子上好課。然而這一點常常被忽視。課后,教師認真反思,吸取教訓,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感悟點,這些其實也是在備課。教師們將教學感受記錄下來,這是最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既可以及時糾正錯誤,傳播經驗,也可以為第二年備課或研究提供素材,不斷提高自己的備課與研究能力。反思的內容可以寫這節課成功與否,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過程,學生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解決的依據辦法,驗證的效果,反饋矯正的措施等。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經驗日趨豐富,觸發靈感,輕松走入教研領域。
新課程提倡教師即研究者,要求教師會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提倡教師一課一反思,記錄課堂發生的事件,捕捉教學細微之處。每次集體備課時首先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時請有關專家解難釋疑。集體備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平臺,這種平等、民主的氛圍,促使其不斷反思、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
集體備課讓我們從“個體備課”走向互相交流合作,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誤區。我們要走出這些誤區,使“集體備課”之花開得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