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娟
老師,請多給學生一份關愛
韓美娟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人生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信念、意志、理想、態度、方法、習慣、修養等等。因此在智育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多給學生一份關愛和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非智力因素 情感教育 平等 關愛
那天下午放學,我正要離開辦公室,突然有人敲門,進來一位女生,滿臉憂郁,說要找班主任,我說:“你班主任剛走。”她猶豫了一會說:“老師,能否耽誤您幾分鐘時間,我有幾個問題向您請教。”我雖則不當她的班主任,又不是她的任課老師,但我覺得身為教師有義務為任何學生解答問題,更何況距高考僅有50多天,學生的一切問題老師都應盡快予以解決。
于是,我又坐了下來,并示意她也坐下。她說前幾次考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心里非常著急,上課開小差,學習不在狀態,擔心高考會考砸,老師施加壓力,爸爸提出警告,媽媽不停嘮叨……還有親戚、鄰居、同學的目光,她感覺如芒刺在背。她說她并不是不努力,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成績和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還是不能讓他們滿意……她眼淚汪汪,滔滔不絕地說了將近一個小時。我震驚了,她并非要向我請教什么問題,她只是想釋放內心積蓄已久的壓抑,她所需要的其實是一份關愛和理解。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都是以智育為主,而智育又是以高考為目標,以分數為尺度,以提高考試成績為中心任務。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學校老師無所不用其極,不用說壓縮寒暑假,放棄雙休日,就連吃飯、睡覺、課外活動的時間都擠占,取消了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并以各種名義補課。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就更慘了,白天正課,晚上自習(也安排老師輔導),朝五晚九,一天下來滿滿當當,全天候監控。學校生活被描述成“三點一線”:教室——餐廳——宿舍。學校成了“文明的監獄”,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教師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有感情的人的存在,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灌輸,很少與學生交流,即使偶爾與學生交談,也是以教訓的口氣談論學習問題——“你成績又落后了,怎么搞的”、“你應該用功了”、“再不好好學習,很難考上大學”等等。更有甚者認為,老師找學生談話純粹浪費時間,師生之間毫無感情可言,有的老師甚至教完一個學期還不認識自己的學生。同學之間則由于“閑談”容易觸犯校規校紀,只好“三緘其口”、“道路以目”。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學生缺乏交流,缺乏溝通,缺乏關愛,缺乏理解,神經高度緊張,心弦時刻緊繃,天天超負荷運轉,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也無處傾訴,長期壓抑,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人生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信念、意志、理想、態度、方法、習慣、修養等等。我們整天吆喝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為什么學習同樣的知識在有些人身上轉化為巨大的能力,而在另一部分人身上卻不起作用?可見知識和能力不能劃等號,能力不是知識的簡單累加,而是知識在情感催化劑的作用下的聚變或裂變。
因此在智育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多給學生一份關愛和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平等相處。本來嘛,“師”與“生”就沒有嚴格的界線,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就撰文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與生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教師沒有必要把自己祭向神壇,拒“生”于千里之外,而應該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傾聽學生的聲音,感受學生的生活。
2.主動與學生交流。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談話的內容大可不必僅僅局限于學習,可以是生活、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也不一定非要在辦公室里一本正經地交談不可,教室、走廊、操場、餐廳、宿舍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譬如學生和老師在路上碰面是經常的事,多數情況下學生叫一句“老師”,老師點頭就過去了,但如果老師能叫出他的名字,或說一句“你近來學習很用功”,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老師不經意間一句鼓勵的話、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3.積極倡導學生寫日記或周記。大多數老師認為日記或周記是一種提高寫作的有效的訓練形式,語文老師在批閱的時候,也都是從寫作方面進行指導和點評的。其實,日記或周記可以成為聯系老師和學生心靈的紐帶,是師生溝通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在這里盡情傾訴,老師也可以推心置腹,你來我往,不是書信勝似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望著一部厚厚的心路歷程,學生怎能不體會到一種成長的快樂?怎能不對人生有所領悟?
4.經常開展有益的文體活動。“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學習的間隙進行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學習,在身心得到愉悅的同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增進了了解,增強了感情,另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精神、合作能力、集體觀念、集體榮譽感。
5.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確實,學生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得可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他們的背后總有一雙監視的眼睛。有一名同學在作文中寫道:“老師像獄卒,父母像跟班。”憤激之情,溢于言表。首先,要給學生獨處的時間,一個人獨處,卸下偽裝,最放松;一個人獨處,耐得住寂寞,最清凈;一個人獨處,思考人生,最深刻。其次,要給學生和同學朋友相處的時間,同伴之間的交流不僅增進友誼、學會交往,而且可以相互教育和影響、這種教育和影響不同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和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同伴的榜樣最具有感召力。
有的老師可能說:“我對學生要求嚴格一些,嚴厲一些,甚至嚴酷一些,是為他的未來負責,全是為了他好,這不也是一種愛嗎?”我們不可否認老師對學生的一片良苦用心,但我卻想問:“這種愛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嗎?你的愛學生能感覺得到嗎?”記得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說過這么一句話:“愛是一回事,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則是另一回事。”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懂得愛、會愛。
山東省膠南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