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藍 楓
2007年,《中學語文》前主編鄒賢敏教授評價說:“在吳泓的教改理念和實踐里,我觸摸到了一種真正現代的語文觀、語言觀,在當下的語文課改環境里,它頗具先鋒意味并因而顯得有些曲高和寡。但是,我堅信它是有生命力的。”
三年過去了,吳泓進行了十年的語文課改到今天究竟做得怎樣?今年五月,在改革開放的特區深圳,我們走進新安中學,走近吳泓和他的學生們。
依慣例,我們先聽課。進入教室之前,吳泓卻對我們說:“我的課不是來‘聽’的,而是來‘看’的。”還果真如此,他的開題講解不到十分鐘學生就進入閱讀。閱讀課上,吳泓是從不作統一的講授的。從古代的《詩經》、《論語》、李白、杜甫、韓愈、王安石、蘇軾,到現代的魯迅、蕭紅、曹禺、沈從文,到當代的北島、顧城、海子、王小妮、雷平陽……從文藝復興的莎士比亞到“迷惘的一代”的海明威,到意識流小說先鋒伍爾芙、存在主義者加繆……每一次的專題學習,長達十天或者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學生都在閱讀原著,閱讀從“家園網”上收集的與原著相關的作者生平、作品評介資料以及有關學術研究文章——吳泓和他的學生是不上語文教科書的。
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吳泓和他的學生竟不做與教科書配套的練習冊,也不用復習資料。我們好奇地問:“作為老師,您在課堂上做什么呢?”吳泓說:“我不做什么,主要是學生在忙。他們要進行大量的閱讀,作深入地思考,然后有高質量的表達。我只針對學生的質疑提點建議,交流些看法……”
在吳泓的教室里,我們看到了與我們過去熟知的完全不一樣的語文課。難怪有報紙驚呼吳泓是“中國最特殊的”“自選教材的中學語文老師”!我們就不禁要問了:這樣的區級二類學校,如此特立獨行的做法,考試會怎么樣?
在學校的成績管理檔案里,我們查閱了吳泓所帶班級學生的語文成績:
2000屆,從高二開始,參與專題學習的學生58人,兩學期完成四個專題的學習。2003年高考,1人獲880分全區第一名的好成績,700分以上3人,600分以上14人,500分以上27人,400分以上13人。
2003屆,從高一開始至高二結束,參與專題學習的學生55人,四學期完成十二個專題的學習。2006年高考,獲700分以上1人,600分以上20人,500分以上20人,400分以上14人。
以上兩屆學生語文高考成績均按廣東省實行的標準分計算,參與專題學習的學生高考語文平均分名列區二類學校的前三名。
2005屆,參與專題學習的學生81人,除去32人高二分入理科班外,其余學生從高一開始至高二結束,四學期完成十五個專題的學習。2008年高考,獲120分以上3人,110分以上13人,100分以上26人,90分以上7人,不但實現了低分段(90分以下)為零比率的大面積提高的目標,而且平均分為106.60分,在區二類校排名第一,比區一類校還高出了3.35分。
2008年秋季學期,吳泓再次任教文科班語文,高一上學期末和下學期末參加區統考的平均分位居全校第一和第二;高二上學期末參加區統考的平均分為109.5,仍高于區一類校的平均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110分以上22人,100分以上18人,90分以上6人,繼續保持低分段比率為0的紀錄。
吳泓告訴我們:“從2001年起,參與‘讀經典、做專題’這種學習方式的學生參加區、市統考乃至省高考,成績都不錯。這些年來,沒有區教育局、學校領導特別是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我肯定不會堅持到現在。”
這種理解與支持源于從吳泓課改實踐中所形成的共識:衡量學生的語文素質,考分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他們從學生身上看到了考分以外的東西,看到了課堂以外的世界。
十年間,吳泓共帶過四屆學生,除第一屆做了四個專題學習外,后三屆做這樣的專題學習平均都在十二個以上,這當中還不包括學生自選學習的專題,也不包括學生為準備自行組織的辯論會、朗誦會、課本劇表演所進行的閱讀與寫作。每一個專題學習學生閱讀的文字都在十萬字以上,兩年下來,每一位學生閱讀不少于一百五十萬字。每一次專題學習之后學生上交的習作,少則兩千多字,多則五六千字,兩年下來,每一位學生寫作平均不少于兩萬五千字,一些學生一次專題學習就上交兩篇習作,多達三萬字。據“家園網”統計(沒上傳習作不計算在內),四屆學生習作總字數超過500萬字。學生閱讀量、寫作量的增加固然十分可觀,他們整體語文素質的提升更令人刮目相看。
翻閱每屆學生專題學習之后的習作、問卷調查、網上留言,查看每次專題學習精心策劃和靈活處理的整個流程,我們感慨無限:這是一種怎樣的語文學習啊!這需要老師大量精力的付出,堅實知識的儲備,以及對問題的敏銳捕捉,對學生引領的及時有力;而對學生來說,就不僅是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更有思想的磨礪,精神的陶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就拿擺在我們面前的12本《家園》來說,不同于那些為應試而編的《優秀作文選》,它不是少數尖子生而是全體學生展示自己習作的園地,它沒經過老師、專家的捉刀加工而全部是學生們自己經過反復修改的原創。面對這些習作,我們一篇篇地欣賞,便有一陣陣的驚訝,一次次的喜悅。你可以說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文字亦欠老練,但你絕對找不到一絲應試八股的痕跡,有的只是自由心靈的飛翔,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的萌動,共生的思想和言語在生命中的流淌。平心而論,《家園》的整體水平并不比我們見到的一些名校的學生習作遜色,而在思想的開放與思維的活躍上甚或還有過之。與這種精神上的成長和整體語文素養的提高相比,前述學生們的一次次考試成績,只能說是專題學習所收獲到的附帶產品了。
有老師這樣評價吳泓:“吳泓就是吳泓,是在進行真正的語文課改,是在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吳泓是幸福的,做吳泓的學生是更幸福的。”(深圳松泉中學 楊建華)
有家長找上門來:“不想讓孩子過早地做那些應試的訓練,讓孩子在中學階段跟吳泓多讀點書!”(寶安區教育督導室 陳小霞)
有教育同行在網上留言:“吳老師在做一件大事,與其說他要把校園引回去,引到以往的純正校園,不如說他在創造,他在創造一種新型的傳統現代型教育。他融合了傳統教育教學方法里的精華,結合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創造了一種新時代的樣板教學方式。”(山東戴 紅)“這才是當今語文教學的叛徒,這樣的教學才帶勁,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接觸到語文的本質。”(江蘇步永光)
然而,學生說好才是真的好。吳泓的學生如是說:
“本人不熱衷于說謊,從小到大真真實實沒讀過一本文學作品,語文基礎尤其是作文功底是爛之又爛,但自從我認真參與研究性學習后,自以為進步很大,得益既廣又深。我只能說真誠地感激‘家園網’對我的影響和吳泓老師的指導,因為他們帶給我的不止是能力的提高,也賦予了我思想,教會了我認真對待每件事的態度,從中也萌發了愛好寫作的念頭,通過閱讀寫作,我看到了自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精神發育成長的歷史”。(陳培鑫)
“我的知識體系是通過這兩年專題研究性學習構建起來的,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1)思考問題的方式。學會從多方面延伸,多角度擴展。(2)寫作方式。真正地懂得了主題深化的重要性,可以說每一次寫作就是我的思想的進一步升華。(3)語言表達。學會了語言運用的嚴密性和個人化,而不是措詞的華麗和照搬。”(肖桂燕)
“兩年來,我學的、想的、寫的幾乎比我以前3年都要多,假若不是,恐怕我早已陷入題海戰術答題技巧了。通過這么多個大大小小的專題學習,我發現自己真的進步很多。每一次專題學習中的不斷思考,把自己所想的寫成習作,再不斷地修改,逐漸地,我發現我的寫作成熟了,思想深邃了,更重要的是我喜歡上了閱讀和寫作,這與我以前隨便亂寫一篇應付老師是截然不同的。”(蔡彩珊)
“在有幸受教于老師您的兩年時間里,那是我學生時代的嘉年華,就是到了幾年之后的今天,我還是忘記不了您給我們上課時的情景,忘記不了您講的許多話。感謝老師您讓我喜歡上了文學,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記憶,更讓我銘記做人要有人格和良知,這應該就是老師您幾年前說過的您教學的宗旨在于立人的意思吧。”(湯玉婷)
……
讓我們引用2008屆學生李友林的話作結吧——“在閱讀與思考中探索、體驗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想我們會堅定地跟著吳老師走下去,選擇了走下去,就不再畏懼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