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勝 楊定云
[作者通聯:楊定勝,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楊定云,云南騰沖縣曲石中學]
生命的產生、存在及其價值實現問題一直伴隨在教育過程中,因為教育的目的直接指向人的發展。“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據,離開了生命,再發達、再繁榮、再重要的教育,都因為失去了根本,而喪失教育的本真。”①而今天我們又反復地強調生命教育,是因為目前的教育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第一,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的識記而輕視理解和運用,注重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學生的意愿和態度問題,注重理性思維訓練而忽視生命體驗;第二,在教學方式上,重灌輸而輕理解,重分析而輕感悟;第三,在教學的價值取向上,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考試對于將來生活的重要意義,而輕視學生當前生活的獨特意義。在這樣的教育價值取向下,學生成為了知識的容器,訓練的工具,思想和情感被忽視,生命價值被漠視。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實施生命教育具有重大意義。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它涉及到四個方面的場域問題。
人的生命是通過生活表現出來的,但不能簡單理解為“活著”的狀態。他不僅是人生理機能的新陳代謝,而且內部有一個復雜的場域:機體、心理、情感、思想、政治與倫理。因此,生命教育關注人生命本身的復雜性,了解其內部場域的各種要素,進而才能通過外在的生命活動現象認識它自身。認識生命的內部系統價值何在?可以通過學生現在的一些反映來認識其生命的存在狀態。
學生個體生命內部場域的因素如何激發呢?我們可以通過肖川先生所說的一個案例來認識這個問題。
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中:國人心中為什么有那么多仇恨?素不相識的人們往往因為一點點摩擦和沖突,而拳腳相向大打出手,甚至欲置對方于死地。依我個人體驗,我覺得是因為生活中的極不便利,在人們心中積累著點點滴滴的消極情緒,一旦有契機能發泄,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而生活極其的不便,又是因為大家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而很少為他人著想,嚴重缺失人文關懷。
——肖川《讓教育充滿生命情懷》②
上面談到了部分國人丑陋的一面,以及這些丑陋產生的原因。其實涉及到了生命的內部系統要素,以及這些要素被激發的外界因素。有機體做出的行為受心智的影響,源自于內心的消極情緒,而消極情緒又源自于生活中的不便利。從這些系統要素的彼此關系來看,情感、思想、行為、心理都組成了生命的復雜體,雖然觸發因素是社會生活中的“不便利”,其實是源自他們狹隘和自私的內心。
這個案例反映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反映的是生命在生活中的表現形態。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類似的問題其實已出現在作家的創作中。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就關注到了國人生命內部場域中丑陋的一面。孔乙己本來和穿短衫站著喝酒的人一樣,都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相互之間本應“同病相憐”,但孔乙己卻受到他們的嘲笑,而孔乙己也不愿與他們為伍,帶有知識分子對勞工的鄙視心理。其實,在孔乙己的生命內部場域中有善良、仁愛的一面,體現在他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上,也體現在他教“我”寫字上,但是小孩子也取笑他,社會大眾身上的冷漠心理已通過環境遺傳到了下一代身上,這才是深層次的悲哀。在作者塑造的群像里面,大家都是冷漠之人,沒有寬容,沒有同情,只有著一顆顆冷漠的心。
如果個體不懂得寬容和理解,就不會尊重別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一定要了解生命本身的復雜性,從外部行為看內心世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謙遜的品質和仁愛之心。
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處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家庭和社會都在人身上打下文化的烙印。無論是卡西爾的“人是符號的動物”,還是帕斯卡的“人是思想的蘆葦”,都表明了文化是融在人的生命中的。雖然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但是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其一,文化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及其成果;其二,“文化指人類對人類社會和自身世界的認識、理解、改造和建構。”③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具有了文化,而是在后天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慢慢養成的,教育就是通過向個體傳授知識與文化,使個體生命融入到周圍的文化環境中,并逐漸地適應文化。文化一經進入生命,就不是外在于生命的影響因素,而是成為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命教育一定要將結合在生命中的文化因素作為主要內容,因為文化的價值取向常常決定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規格和質量。因此,文化場域決定生命教育的質量,而文化場域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人類常常有一種尋根的文化心理,常常想考證自己先祖的事跡和精神,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精神的皈依,于是就有了“祖先崇拜”。歷史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有的內容長期規約著人們的行為,并為人民所接受并代代傳承下去,成為我們傳統的東西,于是部分歷史文化就轉變成了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比如倫理文化。中國是一個禮儀的國度,這套禮儀是在儒家文化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中形成的,它滋養著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也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方式。由于中國近現代社會特殊的歷史境遇,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過中斷和變異,于是導致部分人的生命系統缺失了生命意識。下面的新聞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一名20歲在校大學生,杭州市內超速飚車,結果在人行橫道線上撞死一名25歲白領青年。駕車者的朋友面對慘劇,非但毫無驚悚,反而說笑一旁。這條新聞,除了再次教人領會生命的脆弱外,更折射出一些人對他人生命的漠視和踐踏,已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2009年05月14日)
新聞體現的是當代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反映出在這名大學生的生命中缺乏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由此觀之,傳統文化在這些人身上已經消失,因為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都是尊重人的生命的,特別是儒家將社會責任感化成知識分子的生命意識。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古代知識分子身上體現出三種文化:儒、道、釋。儒家思想要求人要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并化責任感為憂國憂民的生命精神;道家講究個人的修心,提升個體的生命品質,以“圣之清者”為目標;佛家講“因果輪回”,盡管對人的精神有一定的麻痹作用,但它引導人的生命走向“善”的維度。佛家也講“普渡眾生”,其實是從抽象的精神層面引導信徒履行社會責任,培養社會責任感。
文化具有“化人”的功能,所以,生命教育應注重文化場域,讓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生命,學生才能綻放出多姿的生命之光。
人的生命是具有民族性的,因為個體需要歸屬感,這與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有歸屬感的需要相吻合。民族文化體現人的精神生命的歸屬,不同的民族文化滋養出不同的生命個體。中國文人在情感深處有“傷春悲秋”的意識,傷春多與愛情有關,悲秋多與感嘆易逝的生命有關,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方式,總結來說就是情感與生命的延續問題,這既是生命的內部場域,同時也是生命的文化場域。比如關于杜鵑鳥啼聲的認識,中國文學中有“杜鵑啼血”一說,中國人聽到杜鵑的叫聲時有一種悲傷的感覺,而西方人覺得杜鵑的啼聲是歡快的,其實是兩個民族對于生命的不同理解。這說明民族文化對個體生命具有塑造作用,生命教育不可忽視民族文化場域。
學者一般認為西方的社會文化是“自律型”的,中國的是“他律型”的,前者注重生命的個性發展,后者注重的是生命的群體性特征。當探討中國人的創新精神為何不如西方人時,往往將原因歸咎于“他律型”的文化上,這是有失公允的。“他律型”的文化按照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人的行為,能引導個體生命走向“禮”與“德”,利于培養有教養的人。生命價值觀念受周圍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生命觀念也會有所不同,在生命教育中最好是將“自律型”與“他律型”結合起來。
生命個體對文化具有選擇權,所以教育者的工作目的不是灌輸文化,而是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然后學會選擇文化,最終完成精神生命的建構。
學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學生在學校里度過的時間最多,而課堂教學是學校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課堂教學應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場域。在課堂上,教師應當以教材為依托,引導學生感悟生命。
下面是筆者于2009年上半年在華寧縣通紅甸中學支教時的一個課例,和學生一起分析品味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師:在陸游筆下塑造了一株什么樣的梅花?
生1:不屈的。
生2:凄苦的。
生3:悲涼的……
師:有同學說是不屈的,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呀?
生:“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師:也有同學說是凄苦的,又從哪里看出來呢?
生1:它長在斷橋邊,不易被人發現……
生2:它“開無主”,沒有人欣賞……
生3:它是寂寞的……
……
師: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大家的感悟。梅花是凄苦的,第一層是出身不好,長在驛外斷橋邊,無人欣賞,像陸游考上進士,卻因名次排在秦檜孫子之前而不被錄用。第二層苦是寂寞無知音,不知為誰開,遠大的抱負沒人理解。第三層苦……第四層苦是,還受到了風雨的摧殘,陸游當時不停地受到朝庭主和派的排擠……
(此時,一個女孩子眼淚汪汪,呆呆地出神,我不禁詫異。下課時我找時機單獨與她談,她說:“老師,我是從梅花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我也像梅花一樣出身不好,家里窮困家人多病,生活費都很難湊,來到學校里,像風雨摧殘一樣地受到同學的嘲笑……”我聽后也很難過,開導她要像不屈的梅花那樣堅強地生活。)
那次上課,筆者感覺到課堂教學可以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其實,在那次課上,主要展示的是作者的生命,但是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聯想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凄苦,也理解了父母生存的艱辛,實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班級生活中充滿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而互動與交流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因為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確證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價值。因此,老師要在班上樹立平等意識,首先是師生平等,老師不得打罵或體罰學生,要關心和呵護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尊重;其次,建設團結友愛的班風,同學之間要寬容,家庭富裕的同學不能取笑貧困學生,不給同學起外號,不挖苦諷刺身體有缺陷的學生。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期,如果有過嚴重地被人欺侮或欺侮別人的經歷,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滿溫情與仁愛的氛圍中,才能生長出和煦、細膩、體貼的心靈。最終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生命,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生命教育也非常重要,一方面,父母的人格氣質影響著學生,長輩的為人處世也會影響學生的生活觀。家長應給孩子講社會中的人和事,并進行安全、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在現實中生活,體現出生命教育的時代性。家長也可以給孩子講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讓孩子感覺到豐富的人文精神,在歷史中與古人的精神相遇,從而體現出生命教育的歷史性。
生命教育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以生命的自由,讓他們充滿想象展翅飛翔。在新課改后,許多教師看似都能做到充分地尊重學生的生命,集中表現在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上,不隨意地否定學生。但是也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極端。下面的課例也是剛才曾舉過的《卜算子·詠梅》,我們看看另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師:哪位同學能談談你對“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理解?
(一生自覺舉手并踴躍站起,我很高興這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就讓他談理解。)
生:梅花很寂寞,想開開門找人斗地主。
(學生邊說邊用眼看周圍的同學,一臉地笑著,話音剛落,教室里笑聲響起,回答問題的學生臉上浮現得意之色。)
本來我想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想讓他認識自己生命價值的存在,結果卻發現他的回答和表情是在嘩眾取寵。從理性的角度看,該同學對生命個性的了解呈膚淺化的狀態,沒有很好地認識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其次,這位同學把自己生命的價值放在取悅別人上,這種生命價值觀是不正確的。此時,老師應該怎么辦?是放任學生嗎?如果不進行否定,那才是真正對學生生命的不尊重,教師需要在方向上進行引導。
從這個案例可看出,學生的生命需要被尊重,需要自主和自由,但是同時也需要規約和限制,限制錯誤的理解,規約生命發展的方向。生命的自主、自由和規約性會出現矛盾的一面,這里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引導。
生命教育有時會走入誤區,因為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常常是抽象的、符號化的,而人的生命活動卻是具體的、感性的。生命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理性使人全面認識自己,確定方向;感性使人詩意的生活,只有關注到內部場域、文化場域、實踐場域和規約場域的問題,生命教育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 — ————
注釋:
①馮建軍:《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頁。
②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年版,第49頁。
③曹明海:《語文教育文化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