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仁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題目的好壞直接影響訓練的效果。好的作文試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思辨能力,為提高作文水平打下基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作文題目。
只有視角小而內容具體的作文題目才能引發個性化思考,只有切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內容才能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真正想說的話。從這個角度說,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題要求學生就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流行歌曲、廣告、卡通音像制品、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表演等進行一番審視辨析。因為它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反映,故而很現實。當然,如果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寫,恐怕就不屬于他們的“真實生活”了。據說某年美國有道高考作文題是:“人類總會犯錯誤,但是他們也有偉大的時刻,其中之一,在我看來,就是_______。要求:將這個語句填寫完整,內容可以是文學、歷史、時事和你自己經驗中的例子,用它作開頭寫文章,解釋你如此積極地看待某時刻的原因。”這樣的題目,小巧中蘊含質樸、親和,簡潔中蘊含哲思。
把學生放到具體的情景中進行思考,才能引發出具體的感受,并促使他們進行創造性分析,從而擺脫預設邏輯的束縛,心靈獲得真正自由。2008年上海高考小作文要求學生寫發言提綱,這個形式就是試圖設置具體情景。中青報的李方先生曾自擬了一道在網上頗受好評的高考作文題:“親愛的同學,假設現在是9月10日,你如愿考取了理想的學校,并且已經來校報到上了一周左右的課,現在請你給家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個學校的印象,談談上課的感受。另外還有什么要對家人說的,也請一并寫出來……”這也是試圖把學生放到具體情景中去思考。
我們的語文教育當然應該承載教育人、陶冶人的職責。但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的構建,外部的灌輸是不能真正奏效的,而發自內心的才是有效的。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具體問題,在提高認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世界觀,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例如要讓學生愛國愛家鄉,僅僅教育他“家國很偉大,愛她就是愛自己生命的根”,這似乎流于空泛。而通過對家鄉或民族民情風物的點滴體察和浸染才能讓他從血液中產生感動,從靈魂深處產生認同感。
在此試命制三個作文題目供大家探討:
(1)你最好的朋友是誰?請選擇一些細節全面描繪一下他(她)的形象,包括優點和缺點(不要忘記寫出你的父母和別人對他的評價)。人們都說從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你從他(她)身上看見了自己的什么,也請做出客觀評析。這兩方面的內容應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1000字左右。
(2)明天下午,今年的高考就結束了。經歷了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生活,經歷了這樣的大考,感覺如何?設想一下,你可能怎樣度過這個假期?你想怎樣度過?為什么?把你的預想和感受寫出來。1000字左右。
(3)你生活的城市或鄉村有什么特別的風俗習慣、人情風物、地方藝術、飲食特色嗎?請選擇一種或幾種你熟悉的加以具體描述,能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加以評述則更好。只要能自圓其說,正說反說不作限制。表述力求準確透徹,有層次性。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