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代春生
[作者通聯:廣東汕頭市潮南區礪青中學]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對于這首詩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宋人許顗在他的 《彥周詩話》里說道:“杜牧之作 《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王堯衢《古唐詩合解》認為:“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近代古典學者沈祖棻認為,“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①”古典文學學者朱東潤先生認為,“杜牧好談兵,懷抱用世之心,但始終郁郁不得志。②”綜合以上幾人的看法,對這首詩的理解,大致有三種:一是對杜牧的不識好歹來加以批判;二是對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功績的肯定;三是認為杜牧在這首詩中表現了自己對周瑜的諷刺和對自己軍事才能的自負以及不得志的感慨。
文學作品完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便會和讀者發生聯系,由于不同的讀者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審美趣味、情感傾向、人生追求、政治態度等不同,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接受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如果讀者對作品的解讀與作者的創作動機、作品的意蘊以及作品的藝術價值之間構成的‘對話’相應,我們可稱之為‘正解’”。③杜牧創作《赤壁》一詩的本意,如果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我們還是能夠正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的。此詩是他任黃州刺史時所作,杜牧好談兵,曾注過《孫子兵法》,頗以軍事才能自詡。他借這首詠史懷古之作,較為含蓄地抒發了對自己軍事才能的自負和不得志的感慨。
與“正解”相對應的還有“誤解”,誤解又可分為“正誤”和“反誤”兩種情況。
所謂“正誤”,“是指讀者的理解與作者的創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卻客觀上顯示了讀者理解的內涵,從而使得這種‘誤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的實際,令人信服。”④客觀地從作品本身來解讀它,雖然詩人在此強調了東風的重要性,但他應該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此外,從詩的尾句“銅雀春深鎖二喬”中也能看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所處的核心地位。
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這種“誤解”是很正常的,正所謂“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在文學閱讀活動中,對文學作品“正誤”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它對于文學作品價值的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反誤”,“是指讀者自覺不自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穿鑿附會的認識與評價,包括對作品非藝術視角的歪曲等。”⑤唐代詩人韋應物在他的《滁州西澗》中有這樣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本意是要抒發對優美自然風光的贊嘆之情。元人趙泉章卻不顧全詩的整體結構,斷章取義,將其說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這種穿鑿附會的理解顯然是脫離原意的。
對于《赤壁》這首詩,許顗認為這次戰爭有關吳國存亡、百姓遭難,杜牧什么都不說,卻只怕捉了“二喬”,顯的不知輕重,不識好歹。這樣“以辭害意”,只能導致對文學藝術的損傷。殊不知,“二喬”并不是平常的人物,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于曹操。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使詩歌生動形象,從而增強感染力。
由此看來,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是有“底線”的。
首要的是從作者的角度入手,做到“知人論世”,有效防止“以辭害意”。“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篇:“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說,要了解作品,必須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品德、人生際遇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是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原則和方法。以唐代詩人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為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倘若不了解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行卷之風習,我們便很難把它與干謁詩聯系起來,也便不能正確地理解詩歌的本意。
其次要從文學作品自身入手,細讀文本。文學作品就要用文學審美的眼光來解讀。就詩歌而言,詩歌的創作具有形象思維的特性,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反映。在《赤壁》這首詩里,杜牧通過“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有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許顗淺薄的批判,自然會引起他人的抗議。
作為一首詠史懷古詩,要不要用讀史的眼光來評價《赤壁》呢?就讀史而言,國家的存亡、人民的命運,自然遠比兩個女子重要。但詩和史論不同,詩是文學,有其自身的特性,比如從個別來反映一般、有強烈的抒情性、跳躍性和節奏感等。
由此可見,對詩歌的“多元解讀”,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對詩歌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同時,對詩歌的“多元解讀”也要恰到好處,不應該以自己穿鑿附會的理解而違背作者的本意。雖然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哈姆雷特”畢竟還是哈姆雷特。所以,“多元解讀”詩歌需要一定的底線,要結合作者以及作品自身的特性,對作品做出合乎情理的解讀。
— —————
注釋:
①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225頁。
②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頁。
③④⑤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