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蔣飛
論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信息義務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蔣飛
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比經營者具有明顯的信息劣勢,這是消費者合法權益屢遭損害的根源之一,也是法律規定的消費者知情權難以實現的根本原因所在。“信息偏在”或“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的,我們必須構建由經營者、政府和消費者協會三位一體的消費信息披露義務框架,全面、立體的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順利實現。
消費者 知情權 信息義務
社會上頻頻曝光的“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困惑和憤慨,我們到底還能放心的吃什么!現實中的“信息偏在”和“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總是在危害發生后,才得知自己購買到的商品是不合格的或者是有瑕疵的。一群無辜而又無知的消費者,就是在這種無休止的被蒙蔽中獲得和滿足生活消費的需要。
消費者的知情權又被稱作獲取信息權或知悉權,是指消費者因為生活消費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準確、完整信息的權利。這一權利在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有關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文件中都有表述,我國在1993年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中,將其作為我國消費者的9項基本權利之一,明確予以規定。
消費者知情權是消費者完成消費的前提和保障,是消費者實現消費者權利的基礎性權利。商品買賣交易中,消費者一旦決定消費,選擇購買,就有權根據產品或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與產品使用和維護等有關的完整、客觀、充分、真實的信息。經營者不得為了達到銷售的目的,夸大或者隱瞞消費信息,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偏代全的虛假信息欺騙或誤導消費者。消費者的知情權不僅要求生產者、經營者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還要求政府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市場管理,及時為消費者提供真實的消費信息和必要的消費知識[1]。
從法制而言,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受損害人應該可以通過司法途徑來尋求救濟。但是在消費領域,消費者的維權之路總是走的特別艱辛。經濟生活中經營者和消費者客觀形成的強者和弱者的地位,從根本上看,是因為兩者獲得情報的能力和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制度經濟學研究告訴我們,有效、公平交易的前提是信息,只有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平衡和對稱,才能保持實質公平的狀態[2]。因此,我們要想解決消費領域的失衡問題,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消費信息不對稱問題,歸結到法律層面,就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問題。
私法領域內權利的行使是建立在意思自治與契約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以當事人之間的約定與平等自愿互利為主;公法領域內權利的行使是建立在國家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基礎上,以強制性權威性的要求為主,不容當事人自主協商[3]。由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于經濟法范疇,那么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當然是一種經濟法領域的權利,它的保障既與私法上民事權利的保障相區別,也不同于公法上行政權利的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保障應該體現經濟法公、私法兼顧的特點,堅持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既尊重消費者與經營者的意思自由,同時又要體現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適度干預。
根據我國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19條的規定,經營者有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的義務,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經營者有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的義務。這是經營者在實現消費者知情權中的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依據,是保證消費者知情權實現的強制性規定。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只有經營者對其商品或服務掌握著最明確、最全面的詳細信息,只有經營者具有最佳的提供信息的便利。經營者無論是在與消費者交易之前還是交易之后,為了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及財產安全,都應當及時、準確的提供與商品或服務有關的真實信息。但是經營者往往利用消費者的某些心理,對商品或服務做片面、夸大、歪曲的宣傳,誘導消費者購買其商品或服務。廣告發布的信息往往只是為了迎合大眾消費,為了達到銷售商品的目的,對于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及科學性往往被經營者忽視或故意捏造,誤導消費者。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消費者不能正確的獲得消費信息,無法全面的掌握消費知識,不可能充分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最終受到損害。
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總是要將對他有利的信息肆意夸大,而將對他不利的信息試圖掩蓋“,信息偏在”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無法避免的。分散的、弱勢的消費者依靠自己努力去獲取真實、必要信息,需要花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消耗的成本和最后獲得的信息是不成比例的。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其借助公權力向社會公布的信息具有公信力,不僅能對經營者的虛假信息進行糾正,更主要的是能夠增強消費者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順利實現。如日本的《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第12條規定“:國家為使消費者能自主的健全的消費生活,應就商品及服務有關知識之普及、情報之提供、生活設計有關知識之普及以及對消費者之啟發活動加以推進,并就合理消費行為教育之實施采取必要之措施。”這是從法律上直接規定了政府在實現消費者知情權中的信息披露義務。我國雖然未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政府的信息提供義務,但是保護消費者的相關法律《產品質量法》卻有類似的規定。其第24條規定“: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應當定期發布其監督抽查的產品的質量狀況公告。”消費信息的提供和披露,政府具有一定的經濟和渠道優勢。只有政府以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身份向社會提供普遍認可的公共信息,經營者掩蓋真實信息、虛假發布信息的伎倆才難以得逞。
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消費者除了得到政府的幫助和保護外,還必須依靠群體團結的力量來保護自己,成立消費者協會是消費者實行自我保護的一種積極有效手段。消費者協會是代表消費者利益的社會團體,是依法成立并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組織。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消費者協會的主要職責。其中第32條第1款規定,消費者協會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消費者對于經營者而言是分散的、個別的弱勢群體,法律賦予消費者結社權,形成有力組織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方面,為了幫助消費者正確購買和使用商品,國家允許各地消費者協會以刊物或設立咨詢站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消費者協會是社會組織,他對消費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依靠社會力量,通過調查、督促和社會監督等方式來發揮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消費者協會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消費信息,通過新聞輿論揭露和批評那些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單位,幫助消費者了解真實信息,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消費者知情權實現的信息義務主體不僅是經營者,還包括政府和消費者協會。在由經營者、政府和消費者協會構成的消費信息披露義務框架下,經營者的信息披露義務始終是最主要的,處于中心地位,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政府和消費者協會的信息提供義務,缺少任何一方義務的履行,都將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產生不利的影響。
[1] 董文軍.消費者的知情權[J].當代法學,2004,(5):101.
[2] 王宏.論政府在實現消費者知情權中的信息義務[J].理論前沿,2006,(20):20.
[3] 錢玉文.論“弱勢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方式[J].行政與法,2007,(1):88.
F724
A
1005-5800(2010)11(c)-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