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 潘虎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進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以專業化經濟為特色、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在生產、分配、流通等方面進行緊密聯系、互相協作的地區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萌動。經濟一體化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已被許多國家普遍證明,對于我國來說,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意義就更加重要和明顯了。
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推力之一即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持續調整過程中,許多區域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配套,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這一方針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更改,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輔相成,都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近期目標。必須指出的是,產業結構的優化演進,源于創新。這決定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營造創新環境等方面的功能將被置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于當前國情,自主創新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按照國家自主創新圍繞建設現代產業的需要,著力抓好關鍵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的總體思路,增強研究能力、打造知名品牌、拓展人才開發等工作必須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
就當前形勢來看,中國發展戰略的基礎仍然是要堅定地走工業化道路,但是在工業化的推進過程中,要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傮w而言,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態勢,這歸功于各經濟社會組織在產業調整上聚集了一定的整體效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必須清醒認識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是早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就著手進行的,由此保障了實體經濟較強的抗風險性。這既是經驗,又是警示。如何在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改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資本實際效能,持續營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模式,將成為擺在政府、企業甚或個人面前的重大課題。簡言之,“中國制造”的優化升級,必然依賴于人力資源整體水平的提升,不僅應該著眼于應對未來的挑戰,更應該在當下的有利形勢中充分把握。
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人力資源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仍然低下。低素質的人力資源加大了三次產業結構的偏差,并導致三大產業升級動力不足。為了達到優化我國產業結構的目標,必須采取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等措施。
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開放系統。這里的動態平衡,尤指各種資源在系統中的整合配比,達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相對關系。而其中根本性的資源之一,就是人力資源。我們知道,人力資源尤其特定的技術知識類型與含量,而這種技術知識與含量又有其之于經濟社會需要的契合性。同時,人力資源也需要通過特定手段和途徑,配置到適于發揮其最大能量的地方,從而實現人力資源“1+1>2”的整合效應。這兩者深刻影響著人力資源在實際應用中的利用效率和成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不論是從國家宏觀層面的經濟運行來看,還是從企業微觀層面的經營管理開看,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值得質疑的。人力資源的內在架構與外在形式,都與當前產業結構存在不小偏差。換句話說,人力資源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加上人力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配比平衡狀態欠合理,產業結構的平衡更顯緊張。人力資源的低效狀態,不僅是對資源本身的浪費,更制約了產業結構相關資源環境的系統性。當然,從現代管理理念普遍推崇的人力資本視角來看,我國人力資本的低效使用,也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硬傷。
產業結構框架內,人力資源結構的不合理,突出地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技術工人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象嚴重。郎咸平認為,從“6+1”的產業鏈劃分來看,前面六個環節的價值貢獻較低,后面一個環節才是價值增長的主體。而當前中國的產業發展狀況,還主要在于前者,即產業運行的低端環節。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尚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而言,產業結構主要以加工業和制造業為主體,對高知識層次人才的吸收有限,備受國人關注的高等教育迅猛擴張的現象,使我國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教育過度的現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單位用人上大材小用;人們普遍追求高學歷,希望通過獲取更高的學歷后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這些現象引發了高學歷教育膨脹與高學歷人力資源需求較低水平之間的強烈反差。而高學歷教育占用了過量資源,卻客觀上造成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實際需求偏大教學環節的資源短缺。
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欠佳、人力資源結構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已經成為共識。需要清醒認識的是,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尚處于緩慢區間,高新技術產業因為高素質人才的匱乏而難以發展起來,在科技浪潮沖擊中,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也因為高技術人力資源的瓶頸而不得不放緩發展的腳步。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本身的進步就缺乏充分的人才職稱,加上工業基礎的限制,就更顯得參差不齊。此外,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技術改造構建于技術引進的基礎之上,不同產業的發展都缺乏技術長久創新機制。技術革新缺乏人員基礎,而推動技術革新的主要人員又得不到流程和環境支持。人力資源的職稱作用無法完全發揮,產業結構升級缺乏長遠發展的深層動力。
從國外經濟運行的觀察和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都可以看出區域經濟一體化日益成為各國經濟運行的一般趨勢。各地區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與其他地區更加緊密的相互聯系之中,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區域經濟社會問題的出現也是各地方政府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比如跨地區的環境治理問題、區域內傳染病等危機處理時的政府間聯合應對問題),這些問題僅靠某一地方政府來解決既無可能又缺乏現實可行性。
區域經濟合作意味著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秉承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精神,地區之間經過建立起協商基礎上的一種橫向經濟聯系。從長遠來看,區域經濟合作在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同時對于激活人、財、物等生產要素的交流,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合理化進程方面,也能做出貢獻。區域發展的相互依賴說明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聯系的,據此,各國各地區之間應該就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積極開展經濟合作,以謀求共同發展。在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庫珀出版的《相互依賴的經濟》一書中,首次系統闡述了國際相互依賴理論。理論認為,國際領域內政治軍事力量的制衡、經濟技術的發展形成的各國比較優勢、跨國公司的遍布以及全球性問題的出現等加深了各國相互依賴的程度。因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而言,各地區之間的相互依賴更加顯而易見:沒有國際合作中各國政治軍事對立及經濟壁壘的障礙,增加了促進區域產業關聯合作多種有利的政策措施和政治作為人力資源之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有必要充分發揮,還需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層次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市場,促進商品要素和生產要素的流通,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在平衡區域產業結構的目標下,政府應該著力加強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工作。要使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變成強國,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同時,平衡區域產業結構,還要求區域人力資源體系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速社會經濟發展,增強內在動力。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制定統一的戰略發展目標,在戰略層面上促成合理社會分工的形成,尤其要明確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方略,提升發展的整體速度,在空間和環境氛圍的營造上,取得良好效果。當然,這將有利于經濟發展內在原動力的形成和充實。
第二,有效整合資源,調整經濟結構。我國存在特定的地區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差異,經濟建設的起點也高低不同。在對資源和原材料的利用上,其模式和效果也不可能統一。合理運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優勢效應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合理健全的,實際是有效整合我國各經濟區域內的資源,在整合既定整合模式的基礎上實現共享資源合理配置。此外,產業結構優化的直接成果,還體現在協調經濟運行模式,形成或補充規范、互惠互利的產業結構鏈。
第三,調整增長方式,理順機制體制。區域產業結構的整合升級,不得不正視在各方面的機制運行還不夠完善這一現實。社會發展轉型理論告訴我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政府所面臨的體制障礙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理順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機制體制并不容易,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之路還有很長。
[1]黃寰.自主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M].北京:中國經濟版社,2006.
[2]郎咸平.誰在拯救中國經濟(復蘇的背后和蕭條的亮點)[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3]沈玉芳.產業結構升級與城鎮空間模式協同性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