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菊,祝麗娣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行動導向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
韓秋菊,祝麗娣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職業教育領域中一種新的教學范式,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行動導向教學法,其基本意義在于: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行動導向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的特點:體現教學過程的完整性,體現學習行動的合作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主導性,體現教學評價的開放性。
行動導向教學法;職業教育;課堂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職業教育領域中一種新的教學范式,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行動導向教學法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說它是綜合了各種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方法的統稱,行動導向教學法所構建的是一個與培養職業能力緊密相關的行動體系。在這個行動體系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培養行為能力為目標(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及其整合的全面的職業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大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卡片展示法、項目引導法、文本引導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同時使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1]。
行動導向教學法,其基本意義在于: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過程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通過行動來學習和為了行動而學習,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2]。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最佳教育方式之一。
3.1 體現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行動導向教學過程可劃分為“明確工作任務”(明確具體的工作任務和目標,主要是對工作有一個整體的設想)、“制訂計劃”(確定完成工作的途徑、步驟和所需的工具材料)、“實施”(工作過程本身,包括工作目的、工作材料、工作工具、工作方法等,也包括對實施過程的記錄,為以后的評估做準備)及“檢查與評價”(對工作過程進行質量控制,保證得出期望的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4個必須經歷的教學環節。而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只涉及或重視其中個別階段,如獲取信息和實施,忽略諸如對學習過程的思考、計劃、檢查、反饋等關鍵性環節。
3.2 體現學習行動的合作性
由于行動導向教學法面向典型職業活動中的實際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尤其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調合作式學習。比如,“微生物培養基的制備”這一內容是要求生物制藥專業學生熟練掌握的,它包括:稱量、熔化、調pH值、過濾、分裝、加塞、包扎、滅菌、擺斜面、無菌檢查這10個步驟,需要小組學生密切配合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小組學生分工合作好的實驗效果好,否則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達不到預期效果。
行動導向教學法主張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每個小組中都會有工作任務的分配,每名學生都是小組中的重要成員,會有一種集體的力量促使其必須認真參與,使其不再會有參與不參與都一樣的感覺,并且評價體系促使學生自覺參與,改變了以往一些學生參與,而一部分學生在一旁觀看的狀況。
3.3 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比如案例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要求學生課前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對問題情境的決策和選擇,并得出現實而有用的結論;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講出自己的思考和結論,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展開爭辯,不斷修正結論,最終形成問題解決方案。教學的目標不是使學生接受某個惟一正確的答案,而是經歷探討問題解決方案的行動過程。這正是行動導向教學法所強調的學生獨立地計劃、獨立地實施與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
3.3.1 行動導向教學法強調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整個行動過程序列中,學生通過獨立的實踐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實際的行動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顯然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通過行動在學生個體內自我生成的。這正是行動導向教學法所強調的學生自我構建的學習過程。行動導向教學法不僅在于使學生獲得那些已經形成的知識或觀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或與他人的討論,從實際行動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識、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3.3.2 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生腦、心、手同時參與學習,激發了好奇心,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并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展示,極大地提高了其自我學習的能力,也為今后繼續學習創造了條件。
3.3.3 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合作意識等,而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意味著學生有能力適應社會的變化。
3.4 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傳統教師觀中教師進行的是“灌輸式”教學,過分看重傳和授,而忽視引和導,從而使學生的依賴性增強,問題意識淡薄,這極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過分看重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和各種素質的提高。行動導向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是一名教師,還應是高效的組織管理者和行業專家、有問必答的咨詢師、探索創新的引路人。
行動導向教學法認為,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即行動,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行動導向教學法將認知過程與典型職業活動通過行動結合在一起,行動是學習的出發點、發生方式和歸屬目標,學習則是連接現有行動能力狀態和目標行動能力狀態的過程。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生物制藥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筆者在進行微生物學部分的教學時,以“與微生物有關的藥物制劑”及“藥物制劑的微生物學檢測”等內容為學習行動的始動點,打破傳統的微生物學課程體系,以具體項目“藥物的抗菌試驗”、“無菌檢查”、“微生物限度檢查”為學習的行動導向。將微生物學相關知識重新編排在完成制藥工作所需的行動之中。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了生產項目,也了解了企業的需求,由原來的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和工作體驗,從而實現學習目標。
教知識,就是教學生怎么做;教理論,就是回答為什么這樣做;同時還應啟發學生:能有更好的做法嗎?能做到更好嗎?在行動中教理論知識,才能做到理論的適度夠用,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5 體現教學評價的開放性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評價既有對所學技能與知識的定量分析,也有對學生所獲得能力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評價結果是開放性的,特別是在教學評價中,允許學生自己制訂評價標準并檢查自身的學習效果,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評價的“旁觀者”成為評價的“主持人”。評價標準的制訂基礎不是對知識的復制、拷貝,評價的宗旨是幫助學生改進自身的學習,幫助教師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評價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學評價方法,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而且評價全部公開;設計了幾個評價表:每次課堂活動都有一個評價記錄表(包括評委組評分、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委組由各小組輪流擔任),每個小組也都有各自的評價記錄表(包括評委組評分,各小組互評,教師評議),每單元會有一個學生成績匯總表(小組成績占75%,個人成績占25%,綜合后為個人單元成績,課程總成績由單元成績平均而得)。評價指標包括工作態度、工作任務、工作能力、工作業績、合作精神,學生認為其比過去的評價方式更合理,因此樂于接受。
行動導向教學的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課堂上教師的調控能力,而關鍵在于課前教師充分的調研和科學合理的設計。
4.1 教師必須要先備好學法
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如何學,從學的角度探討如何教,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我院近2年生物制藥專業學生的入學分數明顯高于其他專業,教師從學生報此專業的動機、對職業的認知等情況出發,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做到知己知彼。
4.2 全面考慮備好教法
教師以個人備課為主,并結合集體智慧,同時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及就業的導向、內容特點、實習實訓條件設計行動體系方案,包括下達任務計劃及目標要求、提供必要的資訊信息、設計教學情境、設計檢測評估方法等。
4.3 及時進行課后的信息反饋整理
課后及時與設計的預期目標進行對照,總結經驗,找出具體行動環節中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調整、完善。
[1]陳啟琛.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催化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32~33.
[2]劉邦祥.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J].職教論談,2006,2:6~10.
G424.1
A
1671-1246(2010)08-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