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璀菊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
邵璀菊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開展研究型教學,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對新挑戰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實效之需,還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需要。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必須著力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受眾是生長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時代背景下的青年學生,特定的生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特有的個性和心理特點,他們思想解放、思維活躍、個性獨立、不盲目趨同、求知欲強,對電子產品、網絡更是情有獨鐘。如何使這些打著鮮明時代烙印的大學生接受并信服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的新挑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點。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提出的,指教師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1 主體性
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自為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把課堂獲得的信息內化于自身認知系統[1]。
1.2 探究性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始終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的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欲。
1.3 互動性
強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平等探討,給學生以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間和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與超越。
1.4 多元性
強調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培養能力、訓練思維,尤其是創新能力和思維,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學會應用、學會用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
2.1 應對新挑戰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需求也在迅速變化,加上現代社會資訊繁多,學生能從多種渠道了解各種信息及不同觀點,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融、激蕩,使高校思政課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迫切需要適應時代要求,改革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
2.2 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需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學中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課堂大多是由教師一人從頭講到尾,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缺乏思考的空間。這種教學模式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且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性、生動性和時代性的要求,導致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研究型教學則是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模式,師生共同分析、探討、質疑和尋找答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3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需要
在信息激增、知識更新快速的未來時代,所需要的知識不是學校所能傳授的,而是由未來一代人自己創造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是高等學校的責任和歷史使命。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強調“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研究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取多種形式,師生共同研討、探究,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出現的難點、熱點問題,使學生實現從單純記憶和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為探索和研究性的自主學習[2],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轉變教學觀念
對高校思政課而言,開展研究型教學需要實現4個轉變: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知識傳授與行為引導、能力培養并重轉變。思政課的教學目的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最主要的是在這一基礎上,教給學生觀察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思維、立場、觀點和方法,一種在現實和歷史思考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由教師單向主導向師生雙主體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使學生的主動性受到了限制。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既注重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重視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使教學相長。三是由接受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轉變。研究型教學不是將現成的理論強加于學生,而是以研討的形式,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開放、實踐的態度,進行研究性學習。四是由重“使人成為某種人”向“使人成為人”和“使人成為某種人”并重轉變。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高等學校有兩類課:一類是使人成為人,一類是使人成為某種人。這兩類課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的。但是,長期以來學校被看作是生產具有某項專業技能人才的加工廠,偏重使人“成為某一類人的學問”,忽視了使人“成為人的學問”,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綜合素質低,會讀書、不會動手,會考試、不會創新。可見,改變育人理念,已成為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的必然要求。
3.2 提高教師素質
實施研究型教學,教師是關鍵。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主角”變為“導演”,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自己堅定的政治素養、廣博的知識面、深厚的專業功底、人格魅力影響和帶領學生,以獨到的見解和深邃的思想去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為學生提供人生導航[3]。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良好的道德素養和高尚的道德風范;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培訓、進修和學習提高學歷和學位層次,更新觀念、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主動將教學與科研更好地結合起來,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學,及時對重大理論和熱點資訊加以梳理和研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中,提升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及自身對整個課堂的駕馭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才能確保研究型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創新教學方法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政課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探索討論式、案例式、辯論式、問題式、活動體驗式等互動教學法。支持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爭論,讓學生在討論、爭辯中,交流思想、開闊視野、歷練思維、澄清疑惑、提高認識、提升能力。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涉及政治、法律、心理、倫理道德的案例或學生身邊的各種不文明現象的分析、評說,讓大學生了解社會,感受生活,學會思考,感悟人生,體驗學習樂趣,學會與他人合作。
3.4 改革考核方式
實施研究型教學,改革考試內容和方式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現行的思政課考試大都采取“千人一卷、一卷定結果”的閉卷考試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強調“認同性”和“惟一性”,忽視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能力的發揮,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上課不聽、考前死記、考時小抄、考后全丟”的不良學習風氣。應積極推進考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內容上實現從單純理論知識考查向理論知識、應用能力、行為表現綜合性考查的轉變;方式上采取開卷、半開卷、小論文、調查報告、課堂發言、抽簽口試等多樣化考核方式,將考核貫穿于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1]曹和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J].華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43~445.
[2]于海量.略論“兩課”研究型教學模式[J].教書育人,2007,(12):97~100.
[3]高慶.“學生深度參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路徑[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68~70.
G420
A
1671-1246(2010)07-0015-02
注:本文為蘭州交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