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吳瓊
(徐州醫學院社科部馬克思主義教研室,江蘇徐州221006)
社會轉型期構建和諧校園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哲學探究
趙慧敏 吳瓊
(徐州醫學院社科部馬克思主義教研室,江蘇徐州221006)
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本文主要分析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際關系矛盾的現狀、成因、特點和大學生人際關系變化特點,并就構建大學校園和諧人際關系進行了哲學探究。
大學生人際關系哲學探究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影響到校園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大學階段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與集體、同學、教師、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比較好的大學生,他們從心理上就有一種溫暖感、安全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生活的重要保證。但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大學生有強烈的交往動機,也認識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他們中有的卻因許多因素使人際關系處在一種孤獨緊張的狀態,愁容滿面,精神郁悶,感到動輒得咎,事事扯肘,甚至導致個別大學生棄學輕生。怎樣處理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在大學期間擁有一段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根據調查研究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作若干探究。
1.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狀況、家庭教養、風俗習慣、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導致大學生認識的不同和差異,這是大學生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家庭,初次遠離父母,獨立生活,面對種種不同,大學生之間會存在看不慣現象,有時會遇到具體問題束手無策,或是盲目地憑主觀想象解決問題。因此部分大學生時常苦惱如何和別人進行友好的交往。
2.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奉行獨來獨往的處世原則是產生矛盾的又一原因。
“90后”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備受關注,與人合作的能力較差,內心世界中被“自我”所占據。憑自己的認知去做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考慮后果,只考慮個人的感受。過分關注自我,過多考慮自己的需要,注重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的地位,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容易和其他大學生產生矛盾。
3.極度的嫉妒也是大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個別大學生好嫉妒,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大,因為自大,想高人一等,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看到周圍的人有超過自己的地方,就設法貶低、嘲笑或捉弄對方,企圖阻止對方的發展。在他看來,自己辦不到的事別人也不要辦成,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不要得到。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性格的確很好,可是如果爭強好勝走極端,那就有問題。
4.講話或開玩笑不注意場合,容易產生矛盾。
開玩笑恰當、及時,大學生之間的關系會更親近、融洽,否則會造成學生之間的摩擦。玩笑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是語言的調味品,它可使交談變得生動有趣。沒有玩笑,校園生活會死氣沉沉,毫無情趣。玩笑是一把雙刃劍。要求在人與人開玩笑或講話時,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哪些人能開玩笑哪些人不能開玩笑,哪些事能開玩笑哪些事不能開玩笑,都要心中有數。
5.脾氣性格的執拗偏頗亦是產生矛盾的又一原因。
大學生之間關系緊張的人大都脾氣性格或生活習慣方面存在問題。有的大學生脾氣暴躁,遇事愛發火,常以話壓人,好像真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自己意見正確與否,不管別人感受如何,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奉行“我行我素”的處世原則,性格孤僻、冷漠、不合群,獨來獨往,并且特別任性,不顧他人和集體的利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特別自私吝嗇,愛占小便宜,疑心太重,等等,容易產生矛盾。
1.引導大學生認識處理人際關系時要把握對立統一的原則。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寬容大度,在交往中求同存異,遇事不要總是批評指責別人,而應真誠地贊揚別人之后再提出不足,使對方容易接受。要客觀認識他人和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交往中不能僅看到某同學的一些缺點,就浮想聯翩,全盤否定,或采取不來往,絕交等消極方法。看到同學的某些優點又認為一切都好,推心置腹,豪無保留,甚至把心交給對方。這是認識上的片面性導致的。現實中的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這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正確認識對方缺點,既不能反目為仇,斷絕來往,又不能喪失原則,委曲求全,而應和對方具體分析產生的原因,給予熱情幫助。如果認為對方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好,就采取不來往的辦法,這是最低級的方法,長久下去,自己就會沒有朋友,成為孤家寡人。
2.引導大學生在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度體現了事物質和量的統一,度是保持事物質的數量界限。大學生還應把握人際交往的度。人際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際關系時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廣度等。大學生交往一定要有原則,要留有余地。誰該深交,誰該淺交,誰該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數。大學生交往的廣度也應適當。范圍太窄,會疏遠可交的益友,有礙正常交往;范圍太寬,必將分散自己的精力,影響學習。說話,開玩笑也要適度,開什么樣的玩笑和到何種程度,都應該因人而異,要以內容、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在哪些事情上可以開玩笑,在哪些事情上不能開玩笑,如個人隱私、身體缺陷、道德品質、有血緣關系的不同輩份的人、對方的敏感問題等玩笑要開得恰到好處。由此,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學習相應的技巧,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和總結實踐經驗。
3.引導大學生在認識人際關系時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在現實中我們可看到:好心勸解人被誤解為有目的的拉攏,開玩笑被誤認為有意嘲弄,做件好事被看作是有野心,和領導談心被認為是巴結領導,這就是矛盾無處不在、無時沒有,即矛盾普遍性。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到:人就生活在矛盾中,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和同學有了矛盾,要能容人,能克制自己,不要在非原則問題上斤斤計較,在小事上患得患失。萬事萬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各有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矛盾的特殊性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要把握矛盾性質,即解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方法是不同的,解決不同矛盾時要注意采用不同方法解決。敵我矛盾必須依法辦事,大學生之間矛盾多數是人民內部矛盾,只有通過溝通、交流、引導、教育、寬容、理解等方式來解決。如果個別大學生僅憑感情用事采取過激行為解決矛盾,必然會犯錯誤,給化解矛盾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4.引導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交往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改變不良的品行和陋習。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要疏導大學生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大學生要認識到不良習性的危害,自覺地改掉影響人際關系的壞習性。而改變壞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恒心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時間就判若兩人。還有一種情況,自己改了壞習慣,在為人處事中已采取新的態度,但是周圍的一些人仍用老眼光去認識你,這時切不可灰心喪氣,要堅持用好的態度去感化他們,扭轉人們的原有印象,只要以誠待人,就一定能取得人們的信任。
5.引導大學生認識社會轉型期人際關系社會功利性,把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也受到金錢和物質的影響。目前有少數大學生用在人際交往上的精力費用較多,交往的功利性過強,這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大學生在交往中有這樣那樣的目的、想法是正常的,但過于注重交往中的個人愿望和個人利益的實現,被拜金主義所腐蝕,那就存在問題。目前我國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問題、新困惑,思想和社會文化存在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認識處理問題上偏于個人的具體利益,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錢萬能等。針對這些新變化,大學生人際交往應從實際出發,不要追求在吃、穿、用等的排場上,不要追求脫離社會發展或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人際交往,交往上的過度投入既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又會阻礙自己順利完成學業,甚至會導致誤入歧途。
6.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交往問題時把握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網上人際交往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時尚趨勢。網絡交往改變了傳統人際交往方式,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部分大學生迷戀于網絡虛擬社會的溝通方式,認為在虛擬的世界中更加平等、自由和開放,生活比真實世界更豐富多彩。這要求我們大學生要用聯系、全面的觀點認識虛擬的世界。人際交往關系處理好的大學生在現實交往中不一定好或存在極大的困難。同時要用發展的觀點看,網絡導致人際情感的疏遠,部分大學生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或不愿與現實中人交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外界很少關心,長期沉溺于網絡中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也逐漸增強等問題。教師要引導大學生認識網上人際交往是虛擬的真假混合體,可信度較差,網絡生活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人際交往的大部分時間應放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實踐中。
美國著名學者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并而85%取決于人際關系。”相信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定能處理好學生人際關系,并在大學期間能夠自由自在,其樂無窮,擁有一段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1]余仁雙等編著.嫉妒心理學.華齡出版社,1997.
[2]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2005.
[3]黨敏,李曉亮,梁賽玉.青少年網絡人際交往與現實交往之間的沖突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