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肖紅
(都安縣大興鄉江仰小學,廣西 都安 546300)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大串,提高國民素質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這個環節中,農村小學教育至關重要,同時農村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中的一個關鍵和難點。尤其今天的農村小學,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境又差,這些孩子留在家里,或由老人看管,或由親戚照顧,他們在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身體發育、心理健康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
作為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的班主任,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談談對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看法。
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人,培養知識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僅占20%,而80%則是情感因素。[1]健康的情感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伴隨學生學習和思考而來的是興奮、激動,對發現真理的詫異、驚訝和產生愉快的體驗,那么,這種情感便能強化他們的學習活動,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比作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上,它將孕育出兒童求知的渴望、鉆研的精神、學習的勁頭。學生陽光的情感來源于他所處的環境,來源于他所受的教育,而在其性格成型階段,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充滿陽光、朝氣的班級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更為重要。
班級情緒的形成這一環節中,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用非常重大,班主任的情緒往往影響著整個班級的情緒,而留守兒童因其特殊的經歷,心理是敏感的,性格是多疑的,教師的情緒隨時都會引起他們的反應。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緒感染力是一種間接的,又是一種無形的情緒情境,是影響學生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教師平時有意無意的眼神、表情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小學生基本上都是7—12歲的孩子,他們對社會和外界的判斷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尤其我們大石山區,孩子長期面對的是老人,很多人從來就沒有走出過家門口的那座山,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他們的世界觀的形成大多是依賴于學校的教育,而家庭的貧困更讓他們對社會感到困惑,班主任在他們的世界觀形成的環節中的作用就更為重要。因此,班主任的情緒對班級班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班主任就要想辦法優化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為一個陽光的人。一位性格開朗、心底明亮、樂觀向上、感情充沛、激情飛揚的教師走進課堂,可以給沉悶的課堂帶來滿堂春色,教師的情感會感染學生,進而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充滿朝氣與快樂。如果教師總是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就會給學生帶來消極的情緒情感,使學生心情郁悶而壓抑,喪失學習的熱情,失去快樂的情感。因此,教師不要把自己憂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要始終把自己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感展露在學生面前。
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樣的班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班級也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生活在陽光的集體中,對那些生活在陰霾中的孩子無疑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班主任每天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盡力去關心班級的每一個孩子,特別是班上的“留守兒童”,多與他們接觸,用快樂的心情去感染他們,讓他們的心靈充滿陽光,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尊重”,就是指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個體和社會價值,尊重人在自己發展中的主體地位。[2]也就是說,尊重是把人所賦予的權力和責任還給人自身。在學校里,教師應該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適宜每個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尊重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
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們自尊心極強,他們的一些行為甚至有些讓人感到不可理喻。我班有一個學生長期隨祖父生活,家境十分貧寒,總是用一種懷疑的眼光打量人,一次出于關心,我就問了一下他父母的情況,結果卻掀起很大的波瀾,老師對他的關心竟讓他認為是對他的譏諷,連續幾天沒有來上課。通過這件事,我深刻地體會到,尊重學生,尤其尊重他們的自尊心極為重要。
自尊心是一種要求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別人尊重的心理狀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自我尊重,即自己尊重自己,另一方面是指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社會對人的發展需要,是青少年自身成長的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自尊心的發展狀況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自尊心受挫的學生甚至會采取各種極端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顏面。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我認為首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切實地了解他們的情況,不能偏聽一方,或憑著主觀印象,就對學生作出判斷和處理,造成對學生的誤解,要對他們作出正確的評價,并且多表揚。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對自尊心極強的學生更應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學生一般都會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對自己作出肯定的評價,產生自尊心理,懂得自制、自重、自愛,開始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形象。自尊歸根到底是在社會生活中實現的,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都是作為社會一員與其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因此,每個人都自然地希望得到他人、集體、社會對自己的尊重。當學生受到稱贊,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受到稱贊時,會產生榮譽感;如果挨了批評,特別是在眾人面前挨了批評時,就會有羞恥感;做了一件自己覺得見不得人的事被公開,特別在許多熟人面前被公開時,大有難為情之感,這些無不表明學生的自尊心已有了很大發展。
其次,要讓學生理解你對他的尊重。如何讓小學生理解你對他的關心愛護,我認為應該從溝通上下功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愛學生是多數教師的共識,但是愛并不完全等同于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不同,必須把他當作獨立的個人來教育,千萬不要拿學生與之進行比較,這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喜好,作為老師就要學會尊重他,不能不加分析就對他進行否定。孩子是天真爛漫的,有的想法甚至是不切實際的,但這些都來自他們的內心,他愿意與你分享,說明在他的眼中你是值得信賴的,而且學生天性向師,此時我們應該與他同歡樂,與之共憂傷。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我盡量關注到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正是基于這些,學生真正理解了我對他們的愛,也知道了我對他們的尊重,當他們犯錯誤,受到批評時也能樂于接受。
尊重學生,就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把他們當作一個個體來尊重。正如德國教育家布貝爾認為,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心靈的天平,那就是尊重。被人尊重是一種權利,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平等的發言權,這才是教育。尊重是寬容,但不等于縱容,它是嚴格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一個表揚,一個微笑,對成績好的學生是錦上添花,對那些需要鼓勵的學生則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輕松且美麗,“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
一些學生學習成績差,但在家里孝敬老人,做家務是一把好手;有些下地干活,犁田耙地,又快又好,對這些孩子就要多加表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他們的這些長處。但也有一些孩子似乎什么長處都沒有,我們就要多觀察,從他們的性格上發現優點,如他是否關心同學,是否有禮貌,等等,只要你細心觀察,總能發現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當你用欣賞的目光看待他時,你會發現他們原來是那么的可愛,當他發現在你的心中他是重要的,他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師生間的距離就會在微笑中逐漸縮短。
“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我們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在教育教學中,這就是一種最大的成功,而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節。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感到能體現出這一環節的地方往往不是什么重大事件,而是在一些細微之處:上課,溝通,學生犯錯誤時。
課堂上,教師要用充滿信任、期望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尤其對于那些后進生。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可經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問剛結束,下邊舉手一片,實際上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想好,只是為舉手而舉手,這時老師的語言尤其重要,一定要體現你對學生的信任,讓其覺得你認為他是能回答得出的。我曾提問過一個學生,結果他站起來老半天,不知道怎么答,此時越啟發他越緊張,我微笑著對他說:“我相信你一定答得出來,我的題目是……”不出我所料,我的話還沒完,就有熱情的學生搶答了,于是我借機批評搶答的學生,再鼓勵他,讓他將答案復述一遍。實際上他心里明白自己并沒有答出,答案也是不對的。我就再加上“第二味藥”,在他當天交上來的作業上批字:你是個有個性和創意的孩子,我知道你還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同學的答案,為什么不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呀。緊接著下“第三味藥”,我利用平常的接觸,似乎很隨意地與他聊聊,有意讓他知道我對他的能力非常信任,認為他就是一個有個性、有創意的學生。面對他我總是微笑著,讓他覺得他在我心中地位很重要。在以后的課堂上,我經常看到他高高舉起的小手。
信任還體現在學生犯錯誤時。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常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此時教師采取的態度至關重要,有些教師對學生犯錯深惡痛絕,但我認為不要認為他們品德上出問題。尤其在我們這大石山區,孩子天性是純樸的,這時要就事論事,指出錯誤,相信他們一定能改正錯誤,當你給予他信任的目光時,學生的心是溫暖的,他們也會及時改正自身的錯誤。
當然,學生犯錯誤給予他理解,并非是慫恿,而是有一定的尺度,這才能叫做信任。學生的心是清明的,他能從老師的言行、目光中體會到老師是信任還是敷衍他,因此給予學生以信任,就能架起心靈間的橋梁。
對學生的性格進行塑造,利用尊重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用信任架起心靈的橋梁,班主任就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徐德強.語文教師應成為情感教育家.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05期.
[2]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中國教育報,2003年4月1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