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駿
(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馬金駿
(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嚴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有效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困擾高校發展的制約因素,已成為社會、學校、學生及家庭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影響因素,進而從不同層次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和措施。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增加,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同時就業制度由政府統一分配制度向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的轉變,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加之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大學生就業形勢顯得異常嚴峻。
(一)高校擴招導致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迅速增加,目前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0年畢業生總量將達631萬,如此龐大的就業群體短時間集中進入就業市場參與就業競爭,另外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失業的待就業人員和待就業的往屆畢業生也是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就業競爭激烈程度由此可見。
(二)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的辦學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而高校師資配置和各種教學條件的補充卻無法緊跟擴招的步伐,導致師資隊伍質量不高、人員不足、結構不合理,很多高校的師生比低于國家規定的1∶14的標準,教學軟硬件設施匱乏,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加之擴招帶來的生源質量的先天不足,教育質量必然下滑,畢業生自身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就業觀念陳舊,隨著高校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教育模式、規模、質量均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卻沒有跟上這種變化的步伐,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和要求。大學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還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中,不愿意正視自我,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不愿意到基層工作,不愿意從事艱苦行業,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缺乏主動就業的積極性,缺乏自主創業的意識、能力和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相脫節。
(四)由于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等都普遍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話題。目前,政府職能部門、學校和各種社會團體等都在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和改善服務水平,努力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如籌備各種形式的招聘會、宣講會、座談會、就業創業講座等,但目前的服務水平和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程序服務工作做的多,實質工作質量卻有待改進,服務水平不盡如人意,如經常出現的失業和崗位空缺并存的現象。
(五)“不看能力看學歷”的招聘現象還普遍存在于用人單位的招聘公告中,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于注重學歷水平,而相對忽略應聘者本身的能力及崗位的要求,追求高學歷,不求合適的,不能人盡其才,在造成人才浪費的同時,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之一。
(六)高等教育沒有及時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結合,高校專業結構、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導致高校培養的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結構不配套。另外,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集約型轉變,必將導致勞動力發生轉移或出現剩余,勞動力總量需求的下降會進一步加劇大學生就業難形勢,而作為主要吸引勞動力的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還有待提高。
(七)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備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勞動力市場的良性發展同樣離不開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而目前存在的一些法律制度,如戶籍制度,使畢業生就業公平得不到保障,地方保護主義、性別歧視等也阻擾了就業公平的實現。還有一些用人單位不按勞動法執行勞動合同,壓榨工作人員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造成了極大沖擊。
(一)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基層就業。
一方面是大量的畢業生就業困難,一方面很多基層單位、艱苦行業存在著巨大的人才空缺,只是由于工作環境、待遇和發展空間等原因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這就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和保障,積極改進基層單位和艱苦行業工作人員的待遇和工作條件,為他們提供各種政策上的優惠,如學費返還、優先深造等,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的發展創造優越條件,鋪平道路,使基層部門和艱苦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選擇,這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重要作用。
(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挖掘需求潛力。
從經濟學理論上看,就業是經濟增長的衍生需求,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但從經濟發展的實踐看,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入,就業彈性趨于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大力發展就業彈性較高的服務業解決就業問題,既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的服務業發展還相對落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失衡。大力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趨勢,要切實轉變觀念,把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渠道。首先要走出加快服務業發展為時尚早的認識誤區。目前,我國不僅具備了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而且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次要轉變服務業不可能大規模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觀念。一些傳統觀念認為服務業只能提供一些臨時性、非正規的工作崗位,大規模吸納勞動力還得靠大工程、大工廠,沒有意識到現代化大型工業生產越來越體現為“鼠標+水泥”的技術集約方式,更多的就業崗位將由服務業提供,靈活就業、非正規就業將成為主流趨勢。最后要把促進就業與加快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在通過服務業解決就業問題上,不能“厚此薄彼”,談及就業,就把服務業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談及服務業自身發展,則支持力度明顯不足。服務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服務業自身發展水平決定的。
(三)深化高教改革,調整供求結構。
目前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諸多矛盾,如高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專業知識更新等,都不能很好地與市場要求相結合,從而導致結構性失業,因此,必須更好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設置專業,制定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技能培訓,使得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調整供求結構,改變目前存在的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
(四)發展職業教育,限制招生規模。
高校擴招造成很多高校教學資源捉襟見肘,教學質量相應下降。然而擴招也是高校發展的一個趨勢,只是應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放緩這一進程,限制招生規模過快膨脹。而目前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社會發展需要各種有一技之長的技師能手,但高等教育卻無法滿足這一需求。適當合理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可以緩解社會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與高等教育發展相協調,控制招生規模,促進高教改革,最終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產生積極影響。
(五)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就業技能。
在國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但在我國卻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很多高校都專門設置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總體來說,發展水平還相當低,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師資隊伍缺乏,課程建設相對滯后,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同時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參與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趨于表面形式,發揮不了實效。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奮斗目標,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為成功就業奠定基礎。另外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就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就業的成功率,而作為職業指導重要組成部分的就業指導是提高畢業生就業技能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畢業生實現就業。
(六)扭轉職業觀念,減少主觀性失業。
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失業和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就業觀念陳舊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多的是以薪水高低、工作環境好壞來作為衡量標準,而很少顧及職業的發展前景和個人的發展,只顧眼前利益的現象比較普遍。同時,不愿意到基層和艱苦行業就業也體現了現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好高騖遠的心態。針對這些情況,高校應該加強思想教育、加強引導,使之轉變思想觀念,政府則應該從各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家庭和社會也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減少因主觀上的被動消極而導致的失業。
(七)健全競爭機制,促進公平公正。
完善各種法律制度建設,規范勞動力市場,改革人事錄用制度,促進就業公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良性發展,才能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對挖掘就業潛力和加強人才合理流動具有積極意義,最終也會對大學生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參與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大學生就業。
(八)明確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
進一步明確相關政府職能,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服務相結合,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尤為重要,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在開展就業工作方面有著其他社會部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政府首先可以從政策層面影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促進用人觀念和擇業觀念的同時轉變,另外政府還扮演者服務員的角色,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服務,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不同角度挖掘就業潛力,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也不是單憑某一方的力量就能夠解決,這有賴于大學生觀念的改變,有賴于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賴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結構調整等。總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各部門、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最終解決。
[1]吳開勝,張翠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利因素及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01.
[2]戴秋香,宮銀海,高原.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9.
[3]李曉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國外的研究與經驗[J].西北人口,2010.02.
[4]楊海燕.論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矛盾中的作用[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