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人民政府
(2010年 11月 13日)
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三農”,緊緊圍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的目標定位,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加大投入,戮力同心,以林水會戰為抓手,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重點,全面打造“糧豐林茂·北國江南”。
濱州市瀕臨渤海,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地勢低洼,易旱易澇,大多數地區地下水含鹽量高,淡水資源十分匱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長期處在較差水平。為全面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糧食生產水平,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在總結多年農田水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入調研,科學研究,2008年提出以全面打造 “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為目標定位,制定了《濱州市水利建設十年規劃》、《濱州市水利方田建設規劃》、《濱州市“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發展規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突出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連年開展農田水利會戰,著力構筑全市農業灌溉工程體系、節水農業工程體系、平原蓄水工程體系、城鄉供水工程體系、防洪除澇工程體系五大水利工程體系,整體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同時,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農村經濟、基礎、生態、文化和社會建設有機結合,引導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以“四位一體”標準化方田建設為重點,打造精品農田水利。近年來,我市的農田水利建設,突出高標準建設,推行水網、路網、林網、方田網“四位一體”標準化方田建設,打造農田水利建設精品工程。市、縣、鄉三級聯動,合力推進“四位一體”標準化方田建設。市級全盤統籌,縣抓萬畝片,鄉抓千畝片,做到溝、渠、路、林、橋、涵、閘綜合配套,實現綜合效益。2008年以來,我市把國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路域治理、方田建設及澇洼地改造有機結合,共投入資金7.3億元,建成了市級“四位一體”標準化方田4萬多公頃。“四位一體”工程建設有效地抵御了旱澇災害,確保了糧棉豐收,尤其是經受住了2010年8月份強降雨的考驗,項目區農田基本未成災。
二是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示范,打造現代型農田水利。2009年,我市惠民、無棣、博興三縣被列為首批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加上今年入選的陽信、鄒平兩縣,我市五個產糧大縣全部成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重點縣項目實施以來,我市以建設農民群眾“用得上、用的久、用得好”的工程為根本出發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成片建設、規模推進,以實施制約農田灌溉 “最后一公里”的“卡脖子”末級渠系工程為重點,注重工程管理模式探索與嘗試,精心做好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特別是通過小農水重點縣末級渠系與 “四位一體”方田的有機整合,打造成了“水網、路網、林網、方田網”與節水灌溉網相結合的現代型農田水利,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進程。2009年,我市三個重點縣共完成資金10 162.8萬元,建設節水灌溉面積0.94萬公頃,各項工作被省評定為優秀。
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的實施,解決了農民想辦而辦不到、辦不好的事情,達到了省時、省力、省水、省錢的多重效果。惠民縣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深度合作,在項目區建立了用水計量自動化系統,實現了土壤墑情和灌溉需水量的實時監控,水費的自動計量;無棣縣位于簸箕李、小開河灌區下游,灌溉用水常年得不到保證。重點縣末級渠系項目區建成后,農田灌溉周期從原來的10天縮短到現在的不到3天,有限灌溉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農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工程的優越性;博興縣打漁張灌區由于引水量小和家庭粗放種植模式的影響,原有的灌排渠系被打亂,原本是自流灌溉的農田變成了提水灌溉。項目實施后,自流灌溉渠系得到恢復,項目區灌溉成本由原來的每公頃2.0~2.3元降到0.5元,效益顯著。
三是以平原水庫和骨干河道蓄水工程建設為基礎,打造保障型農田水利。為實現黃河水豐蓄枯用,實現雨洪資源的充分利用,我市立足實際,科學籌劃,大力實施平原水庫和骨干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千萬方以上平原水庫24座,十至千萬方平原水庫73座,其他平原區小型蓄水工程1 975處,骨干河道蓄水工程84處,全市一次性總蓄水能力達8.6億方,有效地利用了河道徑流和雨洪水資源。同時,依靠平原水庫,大力實施“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工程,解決改善了286.6萬城鄉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2002年底的30%提高到現在的98%。
四是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龍頭,打造資源型農田水利。近年來,我市共爭取國家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30期,投入資金4.8億元,完成干支渠襯砌224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3.3余萬公頃。尤其是2009年,我市6個大型引黃灌區,共完成投資2.69億元,完成干支渠襯砌共73.6公里,改善灌溉面積1.7萬公頃,年節水達7 700多萬方。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增強了灌區輸水能力,擴大了灌溉面積,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灌溉保證率和水的利用率,解決了灌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在實施灌區節水項目的同時,我市特別注重生態灌區建設,開展灌區基層所站規范化建設達標活動和“星級所站”評選活動,全面提升灌區管理水平,打造節水生態型現代灌區。
近年來,我市堅持科學務實,多措并舉,創新機制,整體推進,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實效。
一是制定科學的決策引導機制。自2008年開展林水會戰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濱州市“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了《關于建立冬春林水會戰以獎代補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開展冬春林水會戰實施意見》、《全市林水會戰考核辦法》、《全市林水會戰以獎代補資金分配辦法》等一系列政府指導文件,對全市林水會戰進行全面部署和調控。每年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全市林水會戰動員會,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親自部署,同時經常召開現場調度會、推進會、觀摩會,著力營造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的林水會戰氛圍。
二是實行行政責任落實機制。為確保各項會戰工作落到實處,我市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落實了領導責任制和行政負責制。市長親自動員、親自抓,成立了市委副書記掛帥的會戰指揮部,各縣區政府成立了主要領導掛帥、分管縣區長坐陣指揮的會戰指揮部,加強對林水會戰工作的組織領導。市、縣主管部門也分別將每年度的林水會戰重點工程,明晰具體到負責人和第一責任人。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各負其責,各盡其力,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三是執行嚴格的考核獎懲機制。創新和完善了現場觀摩、評比打分、考核驗收、以獎代補和總結表彰5大機制。市里每年組織2次林水會戰大觀摩,十六大班子成員和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各縣區和鄉鎮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參加,現場打分,動態排名,并在市級主要媒體公布縣區分數和名次。部門負責組織對會戰重點工程,進行半年檢查評比和竣工考核驗收,對達到質量標準、按期完成任務的,兌現獎補資金;對驗收不達標,未按要求完成任務的,通報批評,不予獎補。將觀摩排名與部門驗收有機結合,確定年度各縣區會戰工作最終排名,分一、二、三等獎,給予大會表彰,并落實獎勵資金。
四是推行多元的資金投入機制。近年來,我市不斷改革水利融資體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方投入”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長效機制。政府主導,即堅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在政府資金使用上,實行以獎代補。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預算安排4 000萬元用于以獎代補,各縣區每年財政投入都在1億多元,并隨財力增長逐步增加。同時,有效整合水利、農業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田基本建設,形成合力推進。多方投入,即一是鼓勵農民投入,通過“一事一議”,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讓群眾廣泛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二是擴大社會融資,中國水務總公司先后投資近億元建設了鄒平韓店供水工程和沾化恒業、惠民恒潔供水工程;三是招商引資,通過BOT等方式,吸引深圳華強集團、北京水控公司投資1.7億元完成了西海水庫及供水工程建設;四是市場運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公開競價,宜租則租,宜賣則賣,宜包則包;五是信貸投入,通過水利設施抵押、土地抵押等,組建水務投資公司搭建融資平臺等方式廣泛吸引銀行長期信貸資金。
為確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我市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實行了工程建設與工程管理同步推進的辦法,在工程建設中就著手進行工程管理運作。為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工程管護機制,我市堅持以工程建設、用水戶協會、水價改革“三位一體”建管模式為主體,按照益群則群、益公則公、益協會則協會、益市場則市場的原則,根據不同工程類型及土地使用形式,建立起了以農民群眾自主參與、村委會主體帶動、鄉鎮水利站統籌指導等操作性較強的農民用水戶協會。在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同時,嘗試建立以工程形式為劃分標準的農民用水戶小組,以泵站、低壓灌溉出水口或灌溉渠道為單位建立農民用水戶小組,對單項工程專項管護,實現工程的精細化管理。
下一步,我市將以貫徹全省農田水利現場會議精神為動力,緊緊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加大措施,創新實干,繼續堅持不懈地大搞林水會戰,不斷提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水平,把濱州打造成“糧豐林茂·北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