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榮 郭志蘭
企業文化是動態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企業文化各不相同,任何企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世界上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可以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也可以作為一種“神秘的力量”把員工聚合起來。但是,企業文化無論怎樣千差萬別,從其中心內容上看,凡成功的企業文化都包含了或都應該包含以下價值。
一、誠信原則
這是任何企業都應具有的理念,而且誠信原則必須成為企業的內在性理念,即企業內在地、自覺地、主動地遵守誠信原則,把誠信理念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條,而不是被動地、被迫地執行該理念。誠信理念是企業經營活動中首要的理念,是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企業只有始終遵守誠信原則,才能擁有廣泛的客戶,既保持老客戶,又創造新客戶,從而能夠擁有原來的市場和創造新市場,最終使企業高效益地可持續發展。缺乏誠信的企業,短期內可能會盈利,但從長期看則是一種自我毀滅??梢娬\信理念在企業經營中的分量和地位。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誠信理念是一個體系,一般的,誠信理念包括三種形式:一是以契約為基礎的誠信,要求企業信守自己的承諾。履約是企業一種主要的誠信形式,也是企業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誠信原則。二是信息非對稱條件下的誠信。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有的當事者可能因為信息獲取上的阻滯性原因而無法清楚地掌握全部信息,從而不能真實地把握問題的全部情況,而另外的當事者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能夠全面地擁有信息。這種信息的非對稱性,使得更多地擁有信息的一方處于交易的優勢地位,另一方處于劣勢地位,這時就產生了欺詐的可能性。三是真正考慮當事者利益的誠信,即當事者一方并不僅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充分考慮當事者另一方的利益,甚至在犧牲自己較小利益的前提下換取對方當事者的較大利益,這種充分考慮對方當事者利益的誠信,是一種最高形式的誠信。
企業在貫徹誠信原則時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兌現承諾,包括對外承諾和對內承諾;二是真實,企業對于消費者來講,要真實地告訴用戶自己產品的效用及性能,企業對于投資者,要真實地告知對方自己運行的狀況。三是公正,即企業要講公德,不損人利己,企業要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和服務獲取收益。四是守法,法律是全社會的一種共同承諾,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要遵紀守法,這是企業誠信的前提。五是公平,即企業公平地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誠信原則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準則,也是企業最大的無形資產,誠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倫理和市場道德,其中也涵蓋了遵守市場秩序、進行有效和理性競爭等內容。
二、人本主義管理
人本主義管理理念以人本主義哲學為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后被運用到企業管理理念中。人本主義管理理念是相對于傳統的資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管理理念而言的。在傳統管理理念中,員工被視作企業的生產要素和獲利的工具。人本主義管理理念則是將員工視為與企業相并列的獨立主體,尊重其自身的價值理念、發展目標等,爭取實現員工個體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的一致,為個人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實現企業的繁榮昌盛??傊?人本主義管理理念旨在實現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的“雙贏”。
企業管理理念的變化是與企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密不可分的。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企業的發展已不再僅是生產規模的簡單擴大,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上,而技術、管理要素的主體是人,人的要素對企業的重要性較之物的要素在上升。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產業如IT業,企業的財富是人,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才是企業價值的真正來源,在此形勢下,人本主義管理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同時必須看到,不同行業的企業對于人本管理的認同程度不一樣,一般來說,哪種要素對企業發展重要,企業管理理念就傾向于哪種要素。人的要素對企業越重要,越應實行人本主義管理。因此,人本主義管理是未來企業管理的一種趨勢。
人本主義管理是務實的,不是務虛的,它應體現在企業的日常管理和實際行動上。具體地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尊重員工人格。企業管理之中上級對下級僅僅限于工作上的管理,員工對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擁有自主選擇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和加強溝通。二是企業管理應是互動管理,要充分尊重員工的意見,使企業的規章制度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自覺遵守。三是突出柔性管理特征。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復蘇和個性的張揚,企業管理呈現出柔性化趨勢,即突出員工的主動性,通過工作流程設計來提高工作的吸引力,為員工提供各種鍛煉機會,以發揮員工的比較優勢。四是關心員工發展,這是人本主義管理的基本特征,企業對員工不僅是雇傭和利用關系,還要關心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并以工作為契機,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人本主義管理是激發員工主體性、自覺性的管理。它使企業管理更突出人性化特點,并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員工與企業才能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三、“和為貴”思想
“和”的思想是儒學管理的重要宗旨?!昂汀卑▋煞矫婧x,一方面是企業內部的“和”,即“和諧”;另一方面是企業外部的“和”,即“和氣”。
首先說企業內部的“和”。日本企業文化中講究“內和外爭”或“內協外爭”,即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和諧氣氛,以整體合力參與外部競爭。企業內部的“和”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把握:一是企業的內在融合理念是以尊重員工個性平等為前提的。人們在企業運行過程中的作用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首先由人的能力差別引起,能力差別導致了企業內的分工差別,分工差別導致職位差別、收入差別等,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以人性平等為基礎的,人們都應相互承認每個人所應具有的人權。二是內在融合實際上是企業對個人比較優勢的有效組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企業在管理上應設計出融合人的比較優勢的制度,讓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三是內在融合的基點在于承認個性文化之間的差異,即企業融合的是個體的個性文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偏好和價值觀念,企業文化要能夠包容或者整合每個人的個性文化,融合是在差異基礎上的融合,這就是所謂的“和而不同”。四是企業內部的“和”更體現為員工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但是,“和”并不意味著“大鍋飯”,企業的“內和”實際上是有競爭的“和”,這樣才能避免員工的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因此企業內部的“和”體現為融合、和諧、合作。
其次是企業外部的“和”?!昂蜑橘F”也包括企業外部的“和”,即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和”。這種“和”表現為:和氣生財,理性經營,公平競爭,經濟主體之間共同遵守商業道德,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企業競爭應靠自己的技術優勢、產品質量優勢和服務質量優勢取勝。
無論是企業內部的“和”還是企業外部的“和”,其實現所依賴的實際上是一種契約理念,這種契約不是書面上的,而是心理的。嚴格地說,企業文化本身就有心理契約的特征,是當事者對某種價值理念的共同認可和承諾。施恩著的《職業的有效管理》一書中定義的“心理契約”是指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其成長與發展永遠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企業員工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也處于一個不斷的流變過程中,企業的外部環境或者說社會也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因此,任何一種書面契約都不可能適應這種流變和發展。員工和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復雜關系的維系,需要一種心理契約的支撐,這種心理契約的內涵同樣是不斷發展的,這便是企業內部之“和”與外部之“和”的保證。這種“和”的心理契約的構建,就是企業文化的使命。
四、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團隊成員為了團隊的利益與目標而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意愿與作風。團隊精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在團隊與其成員之間的關系方面,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成員對團隊的強烈歸屬感與一體感。團隊成員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員、并且由衷地把自己的前途與團隊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愿意為團隊的目標盡心盡力。歸屬感與一體感主要來源于團隊利益目標與其成員利益目標的高度一致。團隊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它與其成員結成一個高度牢固的命運共同體。無論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團隊與其成員都息息相關。團隊還通過持久強大的教化宣傳及一系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成員對團隊的共存共榮意識與深厚久遠的感情。第二,在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方面,團隊精神表現為相互協作和共為一體,他們把對方視作“一家人”,把每個成員都看成團隊的一分子,他們相互依存,同舟共濟。成員之間互敬互重,互相寬容,容納各自的差異性、獨特性。團隊成員在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系列行為規范,一方面,他們和諧相處,充滿凝聚力。另一方面,他們又彼此促進,互相指出對方缺點。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合作,追求團隊的整體績效與和諧。
團隊精神有深度和廣度的差別。在深度上,團隊精神可能是出于對個人利益的考慮,也可能建立在與團隊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或者成員真正達到了克己奉公的境界。在廣度上,團隊有范圍的不同,小到一個班組、一個車間,大到一個企業都可成為團隊。團隊精神的形成是企業文化長期起作用的結果。
上述四個方面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經營的實踐中自然形成的,同時,它又是各企業有意識塑造的結果。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河北省保定地質工程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