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揚 瞿懿英
[摘 要]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制約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對于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需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歷史與實際,借鑒與吸收西方國家的實踐經驗,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對策。在分析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治理
一、經濟越發展,管理越重要,會計越重要
會計信息越來越為廣大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當局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重視,成為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而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也日趨加劇。會計領域的突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如會計法規不健全、會計人員職業技能低下、懲罰過輕、打擊不力、客觀環境所迫、控制不全、監督不力等。其主要原因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低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人員的金錢觀、物質觀發生了極大變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不斷蔓延,在職業道德教育基本沒有的情況下,其心理防線極其脆弱,必然會導致高高掛起的熟視無睹、你情我愿的被動參與、利令智昏的積極謀劃。其結果是喪失原則,喪失誠信,喪失了會計的立身之本。
(二)企業(或領導者)利益所致
1.借款動機。向銀行貸款時,需要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考慮收益并確定貸款是否安全,而事實上,真正需要資金的恰恰是那些償債能力弱、無還款保證的企業。因此,銀行借款大多是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為了獲得銀行支持,有些企業不得不粉飾會計報告,表現虛假的繁榮。
2.納稅動機。所得稅費用是以應稅所得(會計利潤+調整項目)為計稅依據來計算的,為了減少所得稅費用,眾多企業采取了隱瞞收入、虛列費用、該調整的項目不調整等手段降低應稅所得,從而達到少交所得稅的目的,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3.責任動機。很多國有企業為了完成任務或體現業績,在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獲利、無法實現目標的情況下,求助于會計。會計則以與關聯方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方式虛構收入;或單向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不惜假收入、真納稅;或少轉、不轉有關的成本、費用,故意混淆不同成本項目、費用之間的分類等手段虛構利潤,以完成或解除責任。除此之外,還有安全動機、確保職位動機、政治動機、股票發行和上市動機等。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嚴
企業管理水平低下,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具體表現為:根本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或者有但只是擺設,從不執行;財務部門內部分工不清、權責不明;內部審計沒有發揮作用、監督不力;無評價、無獎懲,不能激發積極性。
三、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對策建議
應當看到,會計信息失真是通過會計工作表現出來的,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卻不僅僅表現在會計領域。從目前來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須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做到標本兼治。
1.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廣泛宣傳會計誠信的重要性,教育會計人員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則,以《會計法》為行為準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自律、自重、自強,上頂住壓力,下擋住誘惑,維護會計人員良好的社會形象;二是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提倡會計人員終身教育觀念,按崗施教,學習各種業務知識和財經法規制度,使其不斷提高素質,積累經驗,更新知識,提高其職業判斷技能,切實履行法定責任,堅持原則,忠于職守;三是進一步完善會計從業人員資格準入、考核、獎懲、培訓、退出等辦法,同時將會計職業道德納入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范疇,納入會計日常管理工作,推動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化和法制化,使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成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內容;四是建立和實施企業、中介機構、會計從業人員誠信檔案管理制度,每年進行年審、考評,表揚信用好的,曝光失信行為,情節嚴重的要吊銷其從業資格,并將考評結果記入個人誠信檔案,讓造假單位和個人名譽掃地,付出代價,增強單位及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五是切實維護會計人員的正當權益,保護和獎勵那些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恪盡職守的會計人員,讓那些廉潔奉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會計人員“頂得住、站得住”,營造抑惡揚善的良好環境,鼓勵守信守法者,懲罰失信違法者,促進會計職業道德的遵守。
2.規范單位負責人的責任。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來自單位內部,“源泉”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源頭”抓起。一是要加強對單位負責人進行相關會計知識的培訓,尤其是加強對其誠信意識、道德和法律意識教育,以增強其遵守財經法規意識,爭取其對會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此推動會計工作規范發展;二是明確單位負責人為會計信息第一責任人,要按照新《會計法》中“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要求,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督促其加強會計管理;三是加強對單位負責人的監管,健全和完善對單位負責人的離任審計制度和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四是加大各單位會計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實行財務公開,自覺接受廣大干部職工監督;五是要加大會計信息失真的處罰力度,重點追究造假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尤其是追究指使、脅迫、強令會計人員做假賬的領導者法律責任,要讓造假者從各方面都受到損失,讓人們感到造假得不償失,增強單位負責人責任意識。如鄭百文公司原董事長因造假被判刑,就是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3.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會計主體行為的規范程度。一是不斷加強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規范和完善單位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各項制度、措施和辦法,有效地維護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協調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基層單位對會計信息質量全面負責的良性機制;二是明確單位領導人、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具體分工和職責,確定單位內部會計核算形式,強化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權,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三是建立并完善單位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內審制度,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防范財務造假,有效堵塞漏洞;四是充分發揮會計控制的作用,由所有者委派財務總監,領導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工作,變一支筆簽字為兩支筆簽字,使財務總監與經營者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監督,最大限度地維護所有者權益,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