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旸
【摘 要】90后大學生正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流,他們有自己的特點,“難溝通”成為很多高校輔導員頭疼的問題。本文結合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促進溝通的建議,并結合平時工作中的實例,探討與當代90后大學生溝通更順暢的方法。
【關鍵詞】溝通 個性 理解 與時俱進
90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代人,成長在物質生活普遍充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另類、叛逆、脆弱、沉迷網絡,幾乎已經成了外界給他們的標簽。現在這一代人已步入大學,而大學老師中最年輕的也就是我們這些80年代中期的了,師生間的年齡差距加上這一代學生的特殊個性,導致許多老師覺得跟這些學生很難溝通,常發出“現在的學生難管”的感嘆。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是彼此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加上溝通方式不當導致師生間溝通不暢,老師應該用心與他們交流,不能一味排斥反感他們的想法、行為。以下結合幾個實例分析一下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一、細心關注,用心傾聽,耐心開導
對于一些心理較脆弱的學生,要盡可能多關注他們。學生較多存在的心理障礙是覺得自己孤獨、不受關注,對于這些學生,老師的一個平常的問候有時也能讓他們感覺到有人關注自己。另外,有些學生會比較鉆牛角尖,經常憂心忡忡,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這也是心理脆弱的一種表現。對于這種情況,作為老師不能一味反對學生想法的不合時宜,而要盡量用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嘗試通過理解他們的想法來開導他們。
我的學生中有一個女生比較特殊,曾在課堂上由于對作業的不自信而失態哭了出來;同時比較獨來獨往,會驚喜于老師有注意到她沒來開班會,那時我就感覺到她有些自卑且覺得不受關注,在與她舍友交流中知道她生活中較獨立但也很健忘,常有些杞人憂天的想法。之后通過幾次聊天,了解到她對于在她身邊經常出現的“一夜情”現象很反感,并由此而擔憂沒有多少人是對感情認真的;而舍友對她的擔憂不理解,無法解決她的困惑。對此,我先認真地聆聽她的傾訴,并表示能夠理解她的想法,接著再指出這種社會現象不是我們現在個人力量能阻止抵抗的,所以太過執著也用處不大,反而還影響自己,導致健忘的毛病,我們現在應該做的還是先做好自己,對此她也表示了認同;對于她不經意間流落的自卑,我也通過發現她的一些優點希望能鼓勵她。當然,真正的轉變還是要靠她自己理解并付諸實踐。至于健忘的毛病,我建議她采用備忘本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減輕健忘的程度。我感覺在我們的聊天之后她會開朗多點,當然聊天還要繼續,畢竟心結不是那么容易解開的。
二、站到學生的角度,理解個性化的想法
90年左右出生的大學生們突出的個性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他們會否定一些之前幾乎是公認正確的觀點,大多數人無法包容他們這些個性化想法,且持否定和訓誡的態度。其實,他們很多想法不一定有對錯之分,只是偏離于我們一貫的觀點而顯得特殊且難以接受。如果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想法,有時也能發現他們是有獨立思考而并非全都是隨意而為;如果再站到他們的角度去看,也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并非完全無可取之處。
關于學習成績,我曾因為“分數論英雄”的想法而犯錯誤:對于幾個成績倒數的男生直接點名批評,導致他們有抗拒情緒,認為老師眼里只有分數,而沒有看到他們平時對將來有用知識的學習,對此他們很失望。他們不追求平時學科分數有多高,而在乎自己學到的東西有多少,他們知道將來找工作時用人單位更多是看重他們的動手設計能力而非那張成績單;而對于曠課的解釋,他們明確表示絕非因為貪玩或懶散,而是覺得自己學習那些有用的知識比去聽那些很悶的公共課要有用得多。可以想象,這種“成績否定論”和“曠課論”在傳統觀念中絕對會是不可理喻的歪理并遭炮轟;但是細聽他們的解釋就會發現他們不是單純不愛學習才違反紀律的所謂“壞學生”。站到他們的角度上,我表示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但紀律還是不能放松,畢竟不能因為自己的興趣就隨意違反規章制度,要是可以的話社會就亂套了;而成績也不能過分忽視,起碼要及格。在深入溝通之后,他們也表示會盡力做好,不再那么忽視紀律;并在最后跟我表示希望以后能繼續交流,相互理解才不會產生誤解。其實學生的個性想法并非都是那么大錯特錯的,更多的交流,從他們的角度更好的理解,彼此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三、利用網絡,通過學生更熟悉更易接受的方式打開其心扉
網絡,是這一代人普遍熟悉的事物,學生往往更愿意在網絡上表達一些真實想法或是表現出真實的另一面。很多人認為,網絡上的聊天不如現實中的交流,但我仍認為網絡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對于那些平時不善交流或是對老師有敬畏心理的學生,通過網絡這種他們普遍易接受的交流方式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情況,還可以拉近他們與老師之間的心理距離;除非是很嚴重的問題需要正式談話,否則找他們當面談話反而會產生抗拒心理而阻礙溝通;若通過網絡,先打開其心扉,而后在聊天言談中潛移默化影響他們,時機成熟了再在現實中找他們聊天,那時他們會更自然地跟我們溝通,效果會更好。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網絡溝通作用不小,但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急進,一步步地溝通了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我的QQ中加了不少學生做好友,平時經常看看他們的文字,時不時聊聊天,增進了解。其中有個男生,平時嘻嘻哈哈、吊兒郎當的,但是經常穿深褐色的衣褲,很暗很沉的感覺,而且不愛表露內心想法。有一次在他的QQ空間里看到他的文字,文筆不錯,但字里行間流露出他的孤獨和對一些事物的消極態度。于是開始跟他很隨意地聊天,慢慢地我覺得他開始認同我的一些觀點,所以在說起平時衣著的顏色時,我建議他可以試試明亮一些的顏色,他表示會有所改變的;說起他的文筆不錯,他很開心,表示這是他少有的長處之一,我建議他可以試試向校報投稿,他說會考慮。后來發現他真的開始常穿白色衣服、戴紅色帽子。看到這些微小的改變,也算是達到一些效果了。在網絡中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做出一些適當的引導,我覺得這是可以彌補現實中談話給學生造成問題嚴重性的感覺及易產生抗拒心理這個不足的。
綜上所述,時代在變化,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的特性也在變化,作為指導、教育大學生的輔導員,思想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應對學生各種問題時的方法方式也要因時而異,只有這樣才不會脫離實際,才能取得我們想要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傳強,李娟,李乃蓉.《加強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技巧》.
[2] 王志賢.《“80后”輔導員如何應對“90后”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