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紅
(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01)
高職醫學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工學結合模式的構建
奚紅
(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01)
高職醫學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學結合
21世紀我國醫學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迅猛發展,經過幾年的初步建設現已進入全方位提升階段。伴隨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筆者通過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現談談美容醫技生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工學結合模式的構建。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受到挑戰,先進的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得到實踐。基于工作的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在醫技生綜合素質培養中逐步建立起來。為此,創新高職醫學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日顯重要。如在美容專業結合美容工作的環節和程序,在美容接待、咨詢、管理、技術操作服務等情境下設立明確的職業道德學習任務,由于這些學習任務是學生未來職業中的工作任務,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這種工學結合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得到學生的認同。所謂工學結合是指結合工作的學習,是將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工作經歷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中“工”是手段,“學”是目標,兩者相互聯系[1]。在教學中,學習的內容是工作,并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在每一個項目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行動導向的學習,即如何說、如何做等行為能力的訓練,親歷工作中的道德問題,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價值度,有助于他們理解責任感、奉獻、集體利益等職業道德教育的綜合內涵,有助于他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2.1 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工學結合與學科系統化模式的比較
(1)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在教學目的上更傾向于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道德知識,如醫德理論、原則、規范、范疇等,教師注重傳授學科知識。而工學結合模式在教學目的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應用能力,如在美容接待中怎樣的行為會令消費者滿意,如何與消費者進行最佳的溝通,如何化解與消費者的糾紛等。
(2)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學生在學科體系中學習,與工作缺乏直接聯系,并且課程以醫學倫理學學科體系結構為基礎,在工學結合模式中,職業道德學習內容與工作密切聯系。如美容接待、咨詢中的道德及行為訓練,美容技術操作中的美容管理、廣告宣傳等各個環節中涉及的道德問題。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在工作中接待消費者的技巧,通過對美容咨詢中不道德現象分析懂得如何使消費者滿意。工學結合模式以工作任務結構為課程基礎。這種為工作而學習,在工作中學習的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進行的是認知導向教學,教學結構上呈現醫德理論系統化,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學習活動,如醫德原則、規范和范疇等。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中,教師已轉變為倡議者、主持人以及顧問和評判者角色,進行的是行動導向教學并呈現出行動系統化教學結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職業實踐和理論學習,如美容師如何接待、咨詢、宣傳等。
2.2 美容醫技生職業道德教育教學項目設計
為構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我們對美容專業進行了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并與行業專家會談,確定美容職業道德教育學習領域。如“令消費者滿意的接待與咨詢”“美容技術的完美實施”“良好的醫患溝通”“醫患糾紛的圓滿解決”“新技術的謹慎應用”“智慧的管理”等若干學習領域。這些學習領域始終圍繞美容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種能力以及這些能力所蘊含的道德內涵。這就使以往醫德教育的知識體系被多個教學項目取代,在這里“項目”就是為達到某個學習領域的目標而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務。如在“醫患糾紛的圓滿解決”這一學習領域就需師生共同完成一系列任務(見表1)。

表1 “醫患糾紛的圓滿解決”需完成的任務
2.3 美容醫技生職業道德教育實施
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確定學習領域并把其分解為各學習項目,由教師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并按照工作過程和要求,完成學習目標。最后教師對學生在各環節的表現給予評價,以促進學生提升相關能力,使其行為符合工作要求。如在“令消費者滿意的接待與咨詢”這一學習領域就有其具體的學習項目和學習內容(見表2)。
在課程模式構建過程中,教材建設至關重要。按照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工學結合模式,編寫衛生部規劃教材《美容醫學倫理學》。如在“滿意的接待與咨詢”這部分內容中設計了待客規范、接待禮儀、突發事件處理、電話咨詢注意事項等內容。基于工作過程的教育理念,培養和促進了學生相關職業道德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怎樣做的同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促使其做得更好。

表2 “令消費者滿意的接待與咨詢”學習領域具體學習項目和學習內容
[1]文麗華,姚妮.我國“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企業教育, 2009,(1):25~26.
[2]葸小慧,王中偉,阿米娜.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保障機制的研究[EB/OL].http://www.toteach.cn/jiaoyulunwen/25773.html,2009-07-08.
G420
B
1671-1246(2010)23-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