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蓮
(江門市新會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廣東江門 529100)
巧用臨床見習培養中專內科學實用型人才
聶春蓮
(江門市新會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廣東江門 529100)
在中專內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臨床見習能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實踐、溝通協作和臨床思維能力),使學生自覺地集中精力完成從學生到醫師、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從而為社會輸送既具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臨床見習;臨床思維能力;中專內科學
中專內科學的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內科學基本功扎實、對各項內科學臨床技能能夠熟練操作的實用型醫學人才。臨床見習是將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融合的重要橋梁,是幫助學生將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有關診斷、治療及臨床技能操作相結合并獲得將來從事本專業工作必須具有的專業技能、態度及行為的過程。筆者在中專內科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恰當運用臨床見習能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實踐、溝通協作和臨床思維能力),使學生自覺地集中精力完成從學生到醫師、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筆者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出在校的40名2001級社區保健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其中20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余20名學生為對照組。
2.1 教學形式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統一使用《內科學》教材(由李振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第3版),由筆者講授該教材中“高血壓病”一章的理論課。對照組按學導式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程序(提示—自學—解疑—精講—演練—小結)進行講授;實驗組學生在理論課之后分組見習,見習地點在內科病房。
2.2 教學過程
筆者堅持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對實驗組學生進行理論課的講授。先舉1~2個病例闡明高血壓病的危害及后果,但患者本身常常缺乏明顯癥狀,使實驗組學生明白掌握高血壓病診療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然后精講高血壓病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危急重癥和主要治療措施。
在實驗組的理論課講授完畢后,筆者將20名實驗組學生隨機分成7組,每組2~3人進行見習。在見習過程中,臨床帶教教師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避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實驗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真正融入教學活動中。具體步驟為:(1)見習前一天筆者將高血壓病患者的一般情況告知實驗組學生,如患者住院的目的、不適癥狀等,讓學生先復習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就提供的資料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及疑點、難點查閱教科書、參考書等相關資料,并在組內互相討論及練習見習時需要做的主要體格檢查,筆者在旁邊指導并糾正其手法,為見習做充分準備。(2)見習開始前20分鐘由臨床帶教教師與實驗組學生溝通問病史和體格檢查的方案,并明確在見習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①該患者高血壓病的診斷是否成立?②有沒有出現急性并發癥?③該患者的高血壓病在高血壓病的分期中屬于哪一期?④體格檢查的重點是什么?⑤需要做什么輔助檢查?⑥該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是什么?)。(3)在見習過程中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各由1名實驗組學生進行,其他學生補充并指出問題,臨床帶教教師隨時指導。(4)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的問診和體格檢查后,臨床帶教教師引導實驗組學生整理、分析臨床資料,并將其逐條與診斷依據核對,讓他們再次分組討論并進行有依據的擬診和擬治。(5)臨床帶教教師對實驗組學生的初步診治予以修正并進一步闡述規范的治療方法,圍繞學生爭論的焦點、分歧及最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要點,并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從而提高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拓展其視野。
由于高血壓急癥的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臨床上需緊急處理,實驗組學生在見習時很少有機會能遇到其典型癥狀、體征。針對這種情況,臨床帶教教師要將平時遇到的高血壓急癥的典型癥狀和體征用數碼相機、攝像機記錄下來,制成幻燈片、光盤等影像資料,利用見習的后20分鐘組織實驗組學生在示教室觀看。這些影像資料生動、形象、直觀,豐富了示教內容,提高了見習效果。
2.3 考核形式
當實驗組學生見習結束后,使用統一試卷(試卷中基礎知識型題占60%、病例分析題占40%)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測試,然后將2組學生的測試成績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
3.1 2 組學生的測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2組學生的測試成績比較
表1顯示,實驗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表明:在中專內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臨床見習能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2 2 組學生不同題型的測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2組學生不同題型的測試成績比較(,分)

表2 2組學生不同題型的測試成績比較(,分)
注:與實驗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
基礎知識型題(60分)病例分析題(40分)44.31±6.47 45.67±5.98 30.42±7.45 25.82±6.83*組別實驗組對照組
表2顯示,2組學生基礎知識型題的測試成績接近,經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高血壓病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差異不大,2種不同的理論課講授方式均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實驗組學生的病例分析題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表明在中專內科學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臨床見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1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導入病例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傳統的內科學理論教學方式是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到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逐一向學生講授,學生只能以聽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提不起學習興趣。在2組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筆者選擇時機適當導入病例,且所選擇的病例能夠針對教學內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夠密切聯系理論與實踐,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疑問對高血壓病理論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改變了內科學理論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及學生“填鴨式”學習的現狀,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教師的角色由“主”轉化為“次”,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4.2 臨床見習有利于學生學會醫患溝通,培養良好的醫療道德素質
臨床顧名思義就是臨床而治,意味著行醫要與各種形形色色的患者打交道。只有在良好的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贏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與合作。良好醫患溝通的前提是教育學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意識,要具有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在內科學見習前筆者告訴實驗組學生:穿著白大褂站在患者面前的他們就是醫師。在見習過程中臨床帶教教師言傳身教,以自身良好的醫療道德素質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實驗組學生,讓他們通過見習從臨床帶教教師的語言、體態、規范操作、工作服務態度中獲得感性認識,從而了解作為醫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與修養,這包括與患者交談的藝術性,從容穩健的姿態,輕松嫻熟的規范操作,獲得患者信任乃至敬佩的技巧,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對患者關心、熱情的服務態度。這種感性認識使實驗組學生能明確自己專業的地位及作用,了解專業的現狀與發展,認識專業的性能及對專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與取向,從而強化學生的專業思想,樹立其熱愛專業的情感和獻身精神,激勵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學習,促使學生培養自身優良思想品德及達到基本素質目標,使學生明白醫師首先要把患者作為特殊的服務對象,要始終以患者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師除了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外,還應該有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良好品質。這種教學效果是課堂上所不可能達到的。
4.3 臨床見習有利于糾正學生對輔助檢查的依賴性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臨床化驗檢查方法更新換代速度快,形態學表現更加逼真,定量測定也更加精確。這無疑會增加學生對先進檢查方法的依賴性,而忽視理性思維的作用。實際上任何臨床化驗檢查都不能代替醫師的正確思維。需要做什么檢查,如何評價眾多的檢查結果,這些都需要醫師進行綜合判斷。這樣才不會盲目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從見習一開始臨床帶教教師就要對學生反復強調,欲求臨床診斷正確,必須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密切觀察其病情發展,進行完整的體格檢查,結合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在高血壓病見習的教學過程中,臨床帶教教師不能在一開始就把住院患者的實驗室檢查資料提供給學生,而要在學生獲得了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資料后,由他們來提出為明確診斷還需要哪些輔助檢查結果的支持,然后才公布該住院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這樣才能糾正學生對輔助檢查的依賴性,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
4.4 臨床見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能力是指將理論課所學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于臨床實踐中,對具體臨床病例進行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的分析和思考,最后做出符合實際診斷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是一名臨床醫師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基本保證。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內科學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僅僅掌握理論而不會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理論,那么他就不能成為實用型人才。見習是學生剛剛從課堂走向臨床,初步接觸患者的過程,此時他們往往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臨床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好奇心,見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在內科學見習教學過程中,臨床帶教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見習時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各由一名學生進行,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指出問題,臨床帶教教師隨時指導;臨床資料收集完畢后,臨床帶教教師先不講解,讓學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自己做出初步診斷,并且講出診斷的理由,最后臨床帶教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幾個可能的診斷逐個加以分析,給學生指出哪些臨床信息支持疾病的診斷,哪些信息幫助排除某一診斷,并強調臨床思維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醫師必須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把握疾病的本質,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才能逐漸掌握如何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和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
總之,在中專內科學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臨床見習,能夠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啟發及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實踐、溝通協作和臨床思維能力),從而為社會輸送既具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G630
A
1671-1246(2010)08-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