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瑞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民族地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應對措施
王德瑞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通過對甘肅省甘南、臨夏2地部分中學教師的問卷調查,探討目前民族地區中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為促進民族地區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提高其職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提出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的措施。
民族地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指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等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情緒衰竭是指個人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去個性化是指個體以消極、否定或冷漠態度對待服務對象;低成就感就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傾向降低[1]。中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較高[2],他們承擔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承受著較高的社會期望。隨著我國中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諸如評優選先、工作調動、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在給教師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和壓力。在民族地區,尤其是45歲以下的教師群體,由于年齡特點、個人修養、教學經驗、職業適應等方面的問題,使他們比45歲以上的老教師承受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壓力及內在的角色沖突,加上期望與現實的差距,使其身心疲憊,極易產生倦怠情緒。為了解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本文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2地45歲以下中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和產生原因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并提出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的措施。
隨機抽取甘南地區的合作一中、夏河藏中和臨夏地區的臨夏市一中、臨夏縣中學等17所中學215名在崗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教師年齡均為25~45歲,性別、職稱和所教課程不限,其中男154名、女61名。調查內容包括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以及低成就感3種類型,此外,還涉及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3方面對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影響。調查時由教師選出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類型,并寫出產生的主要原因。共發放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15份,有效回收率為89.58%。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將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進行歸類。另外,在問卷調查前,對23名教師進行訪談,探討目前影響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產生原因及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的措施,并對訪談結果進行總結。
2.1 職業倦怠發生率
經統計,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中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比較嚴重,有52.56%的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其中有29.77%的教師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喪失;有12.56%的教師對工作持消極、否定或冷漠態度;有10.23%的教師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另外,男教師的職業倦怠發生率高于女教師。
2.2 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

表1 男、女中學教師職業倦怠情況統計[n(%)]
2.2.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中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經統計,在215名在崗教師中,34.26%的教師面對經濟轉型時期的喧囂浮躁和欲望膨脹,崇高的職業理想與清貧的現實生活發生強烈沖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失落感。26.47%的教師不能順利完成角色轉變或不能很快適應新的教學工作,面對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時,會變得暴躁、悲觀、消極,產生倦怠感。43.14%的教師認為許多學生為獨生子女且缺乏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當學生頂撞教師或與其他學生發生爭執時,有些家長往往袒護自己的子女,部分學生受“讀書無用”等思想的影響或因家庭貧困對將來的繼續深造失去信心,于是學習自覺性降低甚至經常曠課。另外,學生學習的差異性較大,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語言的差異等,使得學校教育的難度增大,教師受學生及其家長和他人尊敬的程度逐年降低,因此對職業失去了神圣感,產生倦怠情緒。
2.2.2 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仍然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在215名教師中,有40.56%的教師認為學校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年度考核、評優選先、人事管理等方面論資排輩和“走后門”現象嚴重,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33.41%的教師因校內統考、升學考試、獎罰制度等壓力而整日忙碌,身心處于極度疲勞狀態。16.37%的教師認為學校管理死板,未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用人,獎罰制度不夠合理,使他們感到壓抑。
2.2.3 個人因素 除社會和學校兩大主要因素外,個人因素也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在215名教師中,有14.64%的教師具有高成就和高工作動機,他們期望自己成為博學多才、成就出眾的人物,這種高標準的角色期望使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上產生沉重的壓力,尤其是遇到挫折時,內心苦不堪言,精神處于緊張狀態,對工作感到厭倦。15.39%的教師在事業上富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正義感強,對不合理現象深惡痛絕,刻意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然而他們張揚的個性往往在群體中易發生沖突,導致身心極度疲憊,產生職業倦怠。16.71%的教師由于工資收入低,婚姻不理想,住房問題無法解決,無暇照顧孩子,存在照顧老人的生活,解決子女上學、就業等問題,工作和家庭難以兼顧,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可歸納為社會、學校和個人3方面。因此,社會、學校和教師本人都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
對社會而言,要給予教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倡導新型的職業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增強他們的職業自豪感。(1)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和討論交流,使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適應新的教學理念。(2)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家庭環境,使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做到社會、家庭和學校三者結合,以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3)教育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消除“讀書無用”思想,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4)切實做好對貧困生的幫助工作,使有限的經濟補助真正發放到貧困生手中。(5)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財力支持,在偏僻的農牧區開展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使兒童為接受小學教育打好基礎,且在進入中學前力求提高漢語水平。另外,呼吁全社會關心教師、支持教師、尊重教師,讓他們在一個被愛、被尊重的氛圍中工作[3]。
對學校而言,要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的教師管理制度、科學的考核制度和獎勵制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在職稱評定等方面不能論資排輩,杜絕“走后門”現象。根據教師的心理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常與教師溝通,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使他們心情舒暢地開展工作。根據學校的財力、人力等條件,多為教師提供外出進修、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努力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增強他們的工作熱情[4]。
對教師個人而言,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教師職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克服職業倦怠。要從多方面、多途徑了解自己,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周圍環境,從周圍環境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做到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但不影響自己的情緒。要面對客觀現實,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不過分苛求,不為外界環境所誘惑,建立符合客觀現實的工作期望。在遇到困擾和挫折時,要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自我解脫,正確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失問題。
總之,要正確認識職業倦怠,及時調節心理不適,消除心理障礙,使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5]。
[1]殷佳琳.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探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13.
[2]韓宏莉,吳秀生,林永惠.中學教師壓力管理和情緒管理的對策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8):54.
[3]向祖強.論教師的職業倦怠及克服[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91.
[4]汪曉琳,胡俊勝,余國新.減輕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的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9,(1):119.
[5]馬學玲.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1):21.
G443
B
1671-1246(2010)09-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