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秀
[摘 要] 大慶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成功實現轉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不僅中央關注,更是大慶市委市政府當前工作的重心,在十二五時期,實現其以產業轉型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大慶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提出了“產業與城市雙重升級”推進之舉,目的是實現宜業更要宜居,這也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戰略高度來謀劃和布局,特別是在生態文明的視域下探索產業轉型不僅是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發展視角,也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調研的基礎上探索發展路徑:從政策先行的角度和從科技引領的角度進行產業轉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資源型城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大慶;生態文明;產業轉型;現狀;條件;路徑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B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黨中央上升到戰略層次的要求和部署,生態文明發展成為當下發展的主旋律,可以說生態文明之路有多遠,城市的未來之路就有多遠。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馬達,大慶屬于成熟型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是必然,如何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大慶進行產業轉型,如何將生態文明和產業轉型結合聯動起來,不僅中央關注,學者關心,業界關切,更是大慶人當前和今后發展的重點與核心,也決定了大慶的未來城市之路有多遠。
一、大慶產業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聯動的研究現狀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期開始,以《大慶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大慶區域經濟調整規劃研究》、《大慶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和《大慶新型工業化戰略報告》為代表的研究全面系統深入,主要是立足于礦區城市發展,著眼于實現大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90年代的《大慶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提出要發展以資源加工以及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產業,走開放型的內外相結合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道路等戰略思想,并提出了相應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大慶區域經濟調整規劃研究》規劃目的明確,制定規劃時突出了項目建設,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由大慶城市競爭力綜合報告和大慶城市核心競爭力持續發展研究專題報告組成的城市競爭力的課題研究,首次提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設想和實現對策。之后,以大慶新型工業化戰略為調研研究,并形成《大慶可持續發展和長久繁榮》研究報告。
2011年至今,大慶在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城市,也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舉措,《大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支持研究》由市委主要領導任課題負責人,在產業接續問題上,在對產業演進規律和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規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產業接續的模式選擇和實施主體,并提出基于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
以上研究從宏觀經濟領域特別是政策層面,對以產業轉型和接續為重點的大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進行了重要積累,但尚無將產業的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聯動進行研究,也未形成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關于產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系列研究,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點。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大慶產業轉型的有利條件
(一)基礎雄厚,經濟綜合實力較強
大慶——中國重要的石化工業基地和最大的油氣生產基地。截至2013年年底,已累計生產原油21.9億噸,這個量超過了中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五分之二,仍然保持了4000萬噸持續穩產,這已經是第11個年頭持續保持4000萬噸以上穩產記錄,在全力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慶也是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更處于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核心戰略位置,經濟總量占全省1/4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70%,工業利潤占全省的95%,財政收入占全省的65%,其輻射引領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再破4000億元,結構調整實現階段性勝利,油與非油經濟比重調整為42.8:57.2,非油經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二)潛力較大,自然資源優勢突出
大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產業轉型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油氣產能穩定,石油目前已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7億噸,天然氣已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800多億立方米。按照發展目標,到2015年實現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2020年油氣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繼續鞏固我國第一大油田地位。土地資源充裕,現有耕地面積1086萬畝,草原面積1100萬畝,建筑用地總面積達1700平方公里,大量未利用土地(鹽堿地、廢棄地、非基本農田等)可用于開發建設。濕地面積廣闊,總面積達120萬公頃,約占全國已知濕地總面積的3.1%,濕地生態系統年價值高達840億元人民幣。地熱有待開發,地熱蘊藏量達3000多億立方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特大型中低溫地熱田。地熱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性新能源,創造的產值占世界新能源的40%。大慶圍繞地熱的綜合開發利用,目前已進行了初步探索實踐,并將更廣泛地應用到醫療、食品等領域。
(三)承接較強,產業科技互為依托
近年來,大慶產業接續與科技創新互為依托,為城市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強的承接能力。在產業接續上,堅持上項目、強企業、創品牌并舉,不斷壯大產業集群,打牢產業基礎,構筑起接續產業新優勢。2006年起至今,累計新建續建單項投資超億元項目近300個,超百億元項目近10個。沃爾沃汽車、忠旺鋁材、新華08、聯想科技城等戰略龍頭項目落戶大慶,全市“三上”企業已達1207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30億元,占全省的56%;地方工業年均增長4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和增速全省第一。在科技創新上,大慶的科研院所和分支機構達到170家,科技人才達到12.6萬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92家。大慶已經第7次被授予“科技進步先進市”的稱號,科技成為產業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聯動的引擎。
(四)后勁較足,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是大慶永恒的精神元素,大慶近40年來城市建設和發展始終以此內涵為支撐。城市建設日漸完善,自2006年起,累計完成投資1406億元,建設重點項目188個,新城開發加快推進,老城改造全面升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打造生態、自然、現代、宜居城市。大慶也成為“三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品牌匯集一身的“明星”城市,這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只有六個。城市文化日趨成熟,新時期大慶精神仍然是大慶城市文化根脈和大慶人共有的精神家園,石油文化、都市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濕地文化繁榮發展,城市發展也因此更加多元和成熟。endprint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產業轉型的路徑
(一)從政策先行角度進行產業轉型
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頒布適合發展的政策意見,對于推進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產業轉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爭取生態政策支持。長效的生態政策保障是產業轉型的支撐。一是要在環境稅征收工作上積極爭取。大慶市作為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生產基地,作為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付出代價較大的城市,開展環境稅征收試點工作將有利于促進大慶節能減排,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和優化。二是爭取生態補償政策。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積極爭取生態補償。作為生態環境為之付出代價的資源型城市,大慶有充足的條件爭取成為生態補償試點城市,以便更深入的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利國利民的生態大計。
2.完善政策體系建設。根據相關要求,依法制定環保法律法規。要積極修訂完善《大慶市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管理辦法》和《大慶市市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為開展相關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法律法規支持和保障。
3.推進綠色資本市場建設。將市場引入生態發展,合理配置資源,這也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為綠色資本市場服務。同時完善環保投入各項機制,拓寬融資渠道。政府只負責努力提高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合理監管力度,其余的都交給發市場,以此激勵和調動社會資金有效投入,推進生態發展和建設,也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從科技引領的角度進行產業轉型
1.構建環保科研合作平臺。科研平臺是凝聚科技力量,發揮充分科技優勢,實現科技進步進而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要積極爭取國家、我省的優惠政策,積極建立科研平臺。要實現常態化、日常化的科研平臺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模式,設立專項的基金引導環保科技人才融入和投身科研平臺。同時要增加社會人士的參與渠道和機會,以便于更好的交流和推進環保科研知識和文化。
2.推進環保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體現就是轉化應用,這是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環保科研成果價值的體現。政府在此環節要加強引導和政策激勵,特別是針對那些難點、熱點等瓶頸問題,要組織力量及時進行技術攻關,縮短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時間。要積極引導、關注污染防治、生態修復、低碳循環經濟等關系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的技術攻關問題,以產業為導向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提升環保產業科技水平。環保產業是朝陽產業,在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中更應高度重視。產業轉型之路中環保產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有不斷提升科技水平,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升法制觀念和意識,以園區和基地模式吸引知名企業和品牌落戶大慶,逐步提升環保核心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盧國懿.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1
[2]陳林.工業園產業生態化改造的對策與思路[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馬莉莉.關于循環經濟的文獻綜述[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2)
[4]諸大建.上海建設循環經濟型國際大都市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2)
[5]徐篙齡.為循環經濟定位[J].產業經濟研究,2004(6)
[6]中共大慶市委政策研究室.國家和省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匯編[S].
[7]大慶市統計局網站[EB/OL].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