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銀銀
人教版生物學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規劃意識
● 吳銀銀
發達國家中小學的職業規劃教育已經非常普及,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現行人教版課程標準生物實驗教科書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職業規劃教育的內涵;職業規劃理論: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現狀:人教版生物學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規劃意識。
人教版生物學;新課程;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教育發源于美國。現在,在美國、日本、英國這些發達國家,職業規劃教育已經非常普及,基本從中小學就開始系統傳授職業規劃教育。我國職業規劃教育起步較晚,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勞動力市場進一步的多元化,職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近幾年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項目隨著美國咨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NBCC)的推廣進入中國后對我國職業發展領域的巨大影響,人們對職業規劃的認識在逐步增強。現在,職業生涯規劃已被列入人事部、勞動部的“十一五”工作之列。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以前,我國中小學基本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現行人教版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白地帶。
職業規劃是指一個人對其一生當中所有與職業相關的活動與任務的計劃或預期安排。[1]它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個人對人生理想、職業價值觀、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能力狀況等主體方面的認識;②個人對其一生中職業發展、職位變遷及工作理想實現過程的設計。職業規劃教育體現了人類對生存意義的追求,它關注人的生命性,指向人的生活世界,著眼于人的長遠和全面的發展,時間跨度長。職業規劃應該起始于中小學學科教育。
職業規劃的四項準則: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己所需、擇己所利。[2]研究表明,興趣與成功率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學生在職業規劃時,務必注意考慮自己的特點,珍惜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選擇最有利于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由于社會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規劃時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也就是說,從自身角度出發,追問“我喜歡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我擅長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
職業發展規劃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職業發展目標的確定。而目標的選擇與學生個人的品質,包括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天賦才干以及了解當前整體就業環境與就業趨勢、行業現狀、發展前景、家庭和社會等外在因素有關。職業發展規劃應綜合考慮,然后選擇最能發揮自身優勢,又符合自身興趣的事業去追求。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一生當中最初的專業選擇和最初的職業定位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職業規劃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聯系緊密,使受教育者走出模式化、表淺化、庸常化的科學世界,全面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和生存可能性。人在與各種生活世界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既依賴外在對象,又不斷的否定和超越它們,積極主動地捕捉機會來實現自身的發展,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創造真實的自我,這也就是生活和教育的意義所在。
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職業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Eli Ginzberg)對職業的發展經過長期研究,將職業發展分為幻想期、嘗試期和現實期三個階段。[3]
幻想期指11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嘗試期指11-17歲,是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并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均在迅速成長和變化,有獨立意識,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知識和能力顯著增長與增強。初步懂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在職業需求上呈現出的特點是,不僅注意自己職業性向,而且還更多地審視自身各方面的條件、能力和價值觀,開始注意職業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意義,以及社會對該職業的需要。嘗試期又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興趣階段(11-12歲),開始注意并培養其對某些職業的興趣;(2)能力階段 (13-14歲),開始以個人的能力為核心,衡量并測驗自己的能力,并將其表現在各種相關的職業活動上;(3)價值觀階段(15-16歲),逐漸了解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并能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需要,以職業的價值性選擇職業;(4)綜合階段(17歲),將上述三個階段進行綜合考慮,并綜合相關的職業選擇資料,以此來制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實期指17歲以后的青年和成年期。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實際上是就業前人們職業意識或職業追求的變化發展過程。
格林·豪斯(J G Greenhaus)認為,在0-18歲這一階段上是職業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職業想象力,培養職業興趣和能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4]
美國著名職業生涯理論的代表人物薩帕(Donald E Super),發展了金斯伯格的理論,提出了個人生涯發展的五個時期,即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期。按照Super理論,4-13歲是成長期,表現為對未來的關注,能夠獲得良好工作能力的習慣和態度;14-24歲為探索期,表現為探索、確定和執行自己的職業選擇;25-44歲是建立期,表現為穩定,鞏固和發展自己的事業;45-65歲為維持期;65歲以上為衰落期。[5]中學階段在Super理論中就屬于探索階段,也是學習打基礎的階段。這一階段個人將認真地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能力和天資進行現實性評價,并根據未來的職業選擇作出相應的教育決策,完成擇業及初步就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通過意識培育、知識積淀、能力培養等途徑積極地規劃自身、發展和完善自身,是對中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重點。
我國的基礎教育往往忽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每年高考填志愿時,不少學生為選擇專業而迷茫。這表明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不強,也暴露了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由于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我國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途徑十分模糊。有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對畢業后3-5年內自己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的有16.5%,有模糊想法或“到時候再說”的為26.8%,而“不知道自己將來做什么”的竟高達52.5%。 即使畢業后就業,短時期內的跳槽率也很高。[6]一項對高中學生的職業規劃調查表明,只有15%的學生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意識,超過66%的學生對人生規劃、職業規劃的概念模糊,其余的學生甚至從未想過職業規劃問題。[7]
據北森職業咨詢公司與勞動部開展的“第一次就業調查”結果顯示:33.2%的人是先就業后擇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當成職業的跳板,而16%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大學生就業后的一年內流失率高達50%,兩年內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在尋找第一份工作時,26.4%的人完全沒有考慮過職業規劃問題,66.8%的人考慮過但不全面。[8]盡管這些調查數據不相同,但卻表明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意識指導。
美國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從小學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的職業意識,開展職業發展的指導。[9]一個人要經過長期循環往復的過程,才會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方向。因此,教育必須要與職業聯系起來,實施職業規劃。我國199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普通中學可以因地制宜開設職業教育的課程,或者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
隨著高中教育的普及,我國將會有更多的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社會工作,他們將直接面臨著擇業的問題,那些希望進入高校的學生也要選擇學習方向以確定今后的職業方向。在以往的高中學科課程中,學生很少能有機會將這一實際的問題同他們的學習活動聯系起來。生物課程標準研制組在設計新的初、高中生物課程過程中,充分關注了學生發展的需求。力圖在課程中,滲透專業發展和職業選擇的教育,使學生有機會了解到本學科不同領域的發展以及與生物相關的不同崗位,為他們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此,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初中生物學以及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生物實驗教科書中,介紹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進行了統計(表 1)。

表1 人教版生物學教科書中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統計
隨著人們物質需要的相對滿足,人的精神方面的問題被提上歷史日程,對生存問題的思考也廣泛滲透到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既符合教育的從根本上來說的人道主義的使命,又符合應成為任何教育政策指導原則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又尊重傳統和文化多樣化的內涵發展的真正需要。[10]這表明,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關注人的潛能的發揮、素質的提高,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存問題和生活世界。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在介紹與生物學有關職業時,就相關職業描述、就業單位、主要任務、工作方式、學歷要求、須具備的素質和職業樂趣等方面進行了介紹。這對學生主動認識自我、了解世界以及確立今后努力方向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初步的規劃是非常必要的。
在中學結合相關學科教學對中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和指導,是中學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科教師要增強職業規劃教育的意識,深入挖掘相關學科課程中的職業規劃教育資源,科學引導學生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職業性向,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較早地給學生職業意識的引導,順應學生的發展,能夠提高在中學進行職業規劃的針對性以及職業教育的有效性。
[1][2]肖建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4、77.
[3]王榮發.職業發展導論—從起步走向成功[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34-35.
[4]王兆明.職業生涯規劃[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74-75.
[5]中國孩子缺乏職業生涯規劃[N].教育文摘,2007-09-26(3).
[6]孫小靜.職業規劃教育應從小抓起[N].人民日報,2007-06-15(5).
[7]王海川.應重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N].教育導報,2006-05-25(4).
[8]姚瑾.職業規劃—為就業找準方向[N],福建日報,2006-02-08(5).
[9]周永樂.美國職業規劃教育之我見[N].教育信息報,2007-06-21(3).
[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0.
吳銀銀/西北師范大學2009級教育學原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