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陸寧,楊尚波
(南昌大學,a.中國中部經濟研究與發展中心;b.經濟與管理學院,南昌 330031)
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第三產業就業效應分析
——以江西省為例
阮陸寧a,楊尚波b
(南昌大學,a.中國中部經濟研究與發展中心;b.經濟與管理學院,南昌 330031)
第三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文章以江西省11個地區1999~2008年10年的數據為樣本,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江西省各地區第三產業的就業效應,同時,選取第三產業內部部分行業,運用OLS方法估計其就業彈性。得出結論: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吸收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并在此基礎上對江西省第三產業發展趨勢、緩解就業壓力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第三產業;面板數據模型;就業彈性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江西省的就業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自1978年開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連續下降,從1978年的77.2%下降到2008年的37.4%,盡管有些年份上升,但總體上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卻表現出先升后降的特征。這表明在經歷了粗放型的工業化階段后,隨著江西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已經出現了下降趨勢。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江西第三產業在這期間呈現出發展迅猛且潛力巨大的特點。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122.2萬人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829.4萬人,就業比重從1978年的9.8%一直上升到2008年的34.5%,就業人數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就業比重增加的幅度,這說明第三產業的吸納勞動力能力在不斷增強。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從 1978年的 77.2:13.0:9.8轉變為 2008年的37.4:28.1:34.5。因此,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就業壓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勞動力吸納能力是關鍵。
經濟學界對第三產業就業效應的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A·費希爾及其著作《安全與進步的沖突》。A·費希爾通過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的考察研究,將整個產業劃分為農業和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類,即人類生產發展的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開始于20世紀初,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勞動力流入旅游、娛樂服務、文化藝術、衛生保健、教育和科研等活動中。A·費希爾指出,這一階段的產業就是第三產業。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出版了《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繼承和發展了A·費希爾的研究成果。科林·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20多個國家各部門勞動力投入和總產出數據,進行了有效的統計和研究,提出了就業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的結構變化理論。科林·克拉克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將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由于科林·克拉克的這一觀點源于17世紀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因此,這一觀點在經濟學界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到了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科林·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歷史經濟資料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表明:第三產業的就業效應十分顯著,同時也證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有效性。前世界銀行行長、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進行了更大范圍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庫茲涅茨的結論,并指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將不斷上升。霍利斯·錢納里認為這是世界各國就業結構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普遍趨勢。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樣,我國國內學術界同樣非常重視對第三產業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上來說,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實證研究,大多數人的一致意見是: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行業。趙農華運用計量分析方法,對上海第三產業發展中勞動就業的貢獻率以及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予以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認為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推進上海就業制度的市場化進程、吸納剩余勞動力、擴大勞動就業中起了重要作用。魏作磊通過計算廣東省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說明,第三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并成為吸收勞動力最強的行業。他通過計算第三產業內部各個行業的就業吸納彈性說明了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中,居民服務業、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的就業效應比較大,應該大力發展以促進廣東地區的就業。張江雪利用面板數據模型(Panel-data model)的計量方法,對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1978~2003年的經濟總體就業彈性和非農就業彈性進行估計,揭示了這三個區域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之間關系的差異,論證了東部地區就業彈性均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朱玥瑩、蔣乃華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江蘇省的第三產業就業效應進行了分析,計算了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雖存在總體下降趨勢,但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并得出結論: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吸納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渠道。曾國平、李燕清、陳朋真以重慶市為例,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對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就業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就業水平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就業增長顯著受到服務業發展程度的影響。因此,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工資水平是促進西部地區就業增長的有效途徑。
本文以江西省11個地區(南昌、景德鎮、萍鄉、九江、新余、鷹潭、贛州、吉安、宜春、撫州和上饒)1999~2008年 10 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江西省各地區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進行估計分析。與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相比,面板數據具有以下優點:第一,面板數據使研究者擁有更多數據,增加了樣本自由度,減弱了解釋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影響,從而使得估計值更加可靠;第二,面板數據可以解決一些復雜問題,而這些問題用一般的截面和時間序列數據是無法完成的。
面板數據模型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由于它綜合了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兩方面的信息,在時間序列上取多個截面,同時在這些截面上選取樣本觀測值構成樣本數據,因此它可以識別和度量純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所不能發現的影響因素,是近些年來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的重要發展之一,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面板數據模型的詳細介紹可參閱文獻[2]和[5])。本文建立以下面板數據模型:

其中,Lit、Yit分別表示江西省第i個地區在第年的就業人員數量和以1999年為基年計算的可比價格的GDP,βi即為我們要估計和分析的就業彈性。在估計過程中,我們采用廣義差分法,即在解釋變量中加入自回歸項,以減少自相關因素的影響。根據協方差分析結果,本文應采用變截距模型,即模型:


表1 江西省1999~2008三次產業就業彈性估計結果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反應就業彈性的變化過程,本文將1999~2008這一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1999~2003和 2004~2008.每一階段的樣本容量為55.文中數據均來源于《江西統計年鑒》2000~2009。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1)近10年來,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一直處于較低水平。1999~2003年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為負,但是不顯著。2004~2008年,第一產業就業彈性仍然為負,但是順利通過檢驗,原因可能是農村優惠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如插秧機以及收割機在農村的普及,使得農民能夠在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較高的產量水平。但由于第一產業在吸納勞動力過程中的 “蓄水池作用”,即第一產業中的剩余勞動力若不能被第二、三產業吸收的話,則會自動地被第一產業吸收,因此,上述結果很難反映出第一產業的就業效應。
(2)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為正,并且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江西第二產業就業彈性始終保持較高的水平,尤其在1999~2003年期間,就業彈性達到0.421413,這主要得益于企業改制和內部結構的調整,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江西工業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3)與第二產業就業彈性向對應,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呈現先減后增的趨勢。1999~2008期間,江西省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平均值為0.247,即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能使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增加0.247個百分點。尤其在2004~2008這一階段,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已經超過第二產業,達到0.318164。充分證明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渠道。但是與一些發達省份相比,江西第三產業就業彈性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廣東省在1990~2001期間,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就已經達到0.342(參考文獻 [3]),而江蘇省在2000~2004期間第三產業就業彈性為0.423(參考文獻[5])。
第三產業既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業等等。本文選取江西省第三產業內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金融業(由于其他行業相關數據無法獲得,本文只選取了以上三個行業),以江西1987~2008年相關數據為樣本,采用OLS分析方法來估計以上三個行業的就業彈性,模型為:lnLi=β0+β1lnYt+μt。以上三個行業產值都是以1987年為基期進行過折算,數據均來源于1988~2009年江西統計年鑒。結果顯示,所有參數在95%的水平上均表現為顯著,如表2所示:

表2 江西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金融業就業彈性估計結果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傳統上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就業人數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但是由于技術進步的原因,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越來越來的勞動力被機器所替代,吸納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就業彈性僅為0.275408;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的就業彈性高達0.572199,是列舉的三個行業重最高的,說明該行業具有很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加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該行業仍然是未來江西省解決就業問題主要途徑之一;金融保險業是一些發達省份的支柱行業,其就業比重占全社會就業比重一般達到4%左右,而江西省金融業的就業比重到2008年仍然僅為1%,其就業彈性也是三個行業中最低的,僅為0.256140,因此,發展金融業,向發達省份靠攏,是江西省今后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是挖掘江西潛在的勞動力吸納渠道之一。
(1)充分發揮江西的區位優勢
在中部6省中,江西周圍都是我國經濟貿易的支柱大省,是唯一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中部省份,是沿海的腹地,在接受沿海地區經濟輻射上有著天然的優勢。與周邊發達省份相比,江西有著很好的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這種互補作用為雙方提供了雙贏的機會和可能。
(2)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
江西三次產業發展波動較大。2001年以前,江西第三產業產值一度超越了第一、第二產業產值。進入21世紀之后,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一路下降,從2001年的40.6%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30.9%,相對應的是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36.1%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52.7%。只有三次產業共同發展,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不斷提高,這是第三產業發展,拓寬就業渠道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就難以得到實現。因此,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一方面要把第三產業的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其高附加值、高就業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視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避免“產業空心化”和“泡沫經濟”現象。
(3)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加快發展金融業
江西省第三產業比值占GDP比重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仍然是以傳統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就業彈性達到0.572199,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要在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同時,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從文中的分析結果看,江西應加快金融業發展力度。一方面,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沒有金融就沒有現代經濟。另一方面,切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這是因為中小企業是江西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的主要載體。發展金融業不僅可以直接吸納勞動力,同時也可以間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是擴大就業渠道的首要選擇。
(4)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實現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相互促進
與第一、第二產業不同,第三產業提供的是服務產品,具有不可儲存性以及生產與消費同時進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城市為依托。國內外大量的事實也證明,城市是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平臺,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和結構取決與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同時,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只有在人口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盈利,才能作為產業來經營,才能形成有效的供給。到目前為止,江西省第三產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不僅能夠吸納較多的勞動者就業,還將有利于全省經濟的運行。因此,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于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改革與創新就業制度
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不利于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自由流動。因此,要加強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力度,努力形成全省甚至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削弱甚至排除農民非農就業的“進入障礙”,加強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建立城鄉之間、南北之間長期穩定的勞動力供求協作關系,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1]趙農華.上海第三產業發展推動勞動就業增長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2,(2).
[2]張江雪.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就業彈性的比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0).
[3]魏作磊.第三產業發展對廣東就業促進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文萃,2003,(5).
[4]張車偉,蔡昉.就業彈性的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2,(5).
[5]朱玥瑩,蔣乃華.江蘇省第三產業就業效應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2006,(7).
[6]王春枝,吳靜.中國第三產業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5).
[7]曾國平,李燕清,陳朋真.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就業促進效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2).
[8][美]威廉-格林.計量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Cheng Hsiao.面板數據分析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F224.9
A
1002-6487(2010)21-0092-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8BJL039)
(責任編輯/浩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