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整理 · 本刊資深記者 劉亮 攝影 · 楠楠
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如果以10年為一個階段來看,每階段都走得非常扎實,每個階段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3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日益密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持續改善,大陸與臺灣的關系也逐漸緩和,中國正在融入世界,成為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也正變得更加自信,而這種自信是改革開放后一步步積累起來的。
中國吸引外資企業同樣也走過了一個逐步開放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決定改革開放,當時外商僅能在一個非常小的區域內投資,而且是嘗試性的;20世紀90年代,除了15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外,外商可以進入中國更多的地區進行投資,并且制定了很多關于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
進入新世紀,中國才真正實現了全面開放,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對法律法規都進行了清理、調整,并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以適應加入WTO后的新形勢。同時中國放開了包括金融、能源等更多領域的投資。30年來,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加入WTO,入世給跨國公司帶來了更多安全感,使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有了更多保障。我看到了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變化,預測到了90年代和2000年之后的變化,所以,我努力說服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的高層,克服最初遇到的困難,耐心在中國堅持了下來。
20世紀90年代初,威立雅環境集團試圖進入中國內地開拓業務。我們首先進入當時還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以其作為窗口,觀察中國大陸的情況。1993年威立雅在中國設立了代表處,1994年我本人來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投資環境存在很多問題,總結起來有六點:第一,法律法規不健全,很多領域的投資無法可依;第二,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當時有很多外資企業都在抱怨,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第三,溝通渠道不暢通,環保行業屬于公共事業,當時都屬于國有,不知道能否投資,也不知道該去找哪個政府部門了解;第四,外商投資需要以美元支付,但卻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渠道將大筆美元匯入國內;第五,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渠道將利潤匯出國;第六,各地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都不一樣,企業需要花大量時間去了解。
當時混亂的投資狀況從威立雅遇到的一個案例可以看出來。當時規定,外商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必須經國家批準;這一金額以下的項目只要當地政府批準就可以了。威立雅在江蘇遇到一個項目,總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當地政府希望外商去投資,但又不愿意報國家相關部門批準,于是私下與威立雅商量,希望同時簽多份合同,合同金額累計達3000萬美元。這樣做明顯違反中國的法規。這讓威立雅非常為難,一方面我們有很強的投資意愿,一方面卻要違背中國的法律。權衡再三,我們還是決定遵守中國的法律,放棄了那筆投資,這導致在1994年到1997年三年時間里,我們在中國什么都沒有做。
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威立雅還是決定留在中國市場,因為我本人一直對中國報有好感。為了說服當時的威立雅主席支持公司繼續留在中國,我引用了拿破侖的那句名言,“當中國蘇醒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之震撼。”我相信,中國的發展將改變世界的格局。威立雅集團想要成為全球化的公司,就必須留在中國。
目前中國基本上不存在投資環境問題,如果某外資企業在中國做得不好,那是它自己的事情,它應考慮如何改變自己,以適應中國的市場
現在回憶起來,威立雅在進入中國之前,并沒有做太多的調查。因為中國太大、太復雜了,僅靠國外媒體提供的只言片語,或調查機構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我堅信,必須先到中國來,才能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必須在中國做出決定。
當時中國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但中國政府在努力改善。而且在溝通交流中,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官員、中方合作伙伴在思想意識等方面發生的變化。盡管2001年中國才簽約加入WTO,但相關的談判很早就開始了,我們堅信中國會加入WTO,堅信中國會進一步開放市場,投資環境會變好,所以我們決定在中國繼續等待,在等待中尋找機會。
當年朱 基總理上任之后,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希望,他懂經濟,能用經濟的語言與我們溝通交流,他鼓勵我們要堅持在中國投資。在那段時間,中國具備改革開放意識的領導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威立雅的機會出現在1997年。199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賣掉、關閉一些不掙錢的國有企業,也包括環保、公共事業領域的企業。市場壁壘因而被打破,壟斷消除了,很多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得以有機會進入這些領域。
加入WTO之后,中國投資環境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因為大家都遵守同樣的規則,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都獲得了更加公平的待遇,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威立雅的投資也變得更加容易,并且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
加入WTO之后,外國企業在中國遇到的困難和在其他國家遇到的困難是一樣的,沒有特殊性。目前中國基本上不存在投資環境問題,如果某外資企業在中國做得不好,那是它自己的事情,它應考慮如何改變自己,以適應中國的市場。
加入WTO之后,威立雅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戰勝自己,如何抓住中國的發展機遇。在中國,威立雅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只有2億城市人口,現在中國的城市人口為5.7億,10年后將達到7.5億到8億,約占中國總人口的一半。城市居民需要垃圾處理,需要干凈的飲用水和便捷的交通,這些都是威立雅所能提供的,中國的城市化給我們帶來了獨一無二的發展良機。
我百分之百贊成外資企業與中國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因為我們并不是為了享受優惠待遇才到中國來的,威立雅不需要這些優惠待遇。當然,我們也不希望威立雅的競爭對手享受優惠待遇,內外資企業應該在完全等平的條件下展開競爭。加入WTO之后,中國市場的競爭總體上正趨于公平,例如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在2008年已經實現并軌。
對于中國該如何持續改善投資環境,我的建議是應該確保法律法規得到執行,確保各類企業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完善法律法規,但光制定法律還不夠,法律的實施和執行也很關鍵,我們希望中國政府更加注重法律法規的執行。在一些省份,外資公司的競爭對手不遵守法律法規,享受超國民待遇,讓很多外資企業感到很苦惱。
近年來,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受到懷疑,一些人認為外資企業通過影響政策來攫取高額利潤,還有一些人抱怨外資企業過于傲慢,不尊重消費者的權利。
我認為追求利潤是企業的天性,沒有利潤企業就無法生存。我更關心買賣是否公平,企業在賺取利潤的時候,是否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務,賣出商品的價格是否合理。
其實,對于公共事業服務領域,消費者抱怨是很正常的,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在抱怨,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服務。在中國,消費者抱怨是好事,這說明中國有了更多言論自由。重要的是當人們談論的時候,企業應該認真傾聽,有時候消費者的意見是正確的,有時候他們的意見是錯誤的。當民眾正確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虛心接受并改進,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于消費者抱怨外資企業傲慢,不尊重消費者的權利的問題,我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正在崛起,消費者有了更多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像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等問題,以前都是長時間被隱瞞不報的問題,但消費者維權意識崛起之后,將來這類問題都將很難被隱瞞。
消費者的觀點有利于幫助企業改善產品質量及服務。今年中國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上曝光惠普部分筆記本電腦存在問題,當然我不方便評論惠普公司,但如果成百上千的消費者說某企業的產品出了問題,那肯定是企業出了問題。企業應盡量避免發生危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然而一旦出現問題,那么企業就應該認真想辦法加以解決。
在我看來,谷歌離開中國大陸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一個公司到任何國家去,都應該遵守當地的法律。而且幾年前,谷歌就已經進入中國,它知道中國法律法規的實際情況。幾年后,他們卻抱怨中國的環境沒有改變,試圖給政府施壓,為了谷歌而改變法律法規,這很難讓人理解。
現在谷歌去了香港,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谷歌的做法不可思議,現在已經不是殖民時代了,中國有自己的規則和國情。我并不認同這里的一切,但我尊重中國的法律法規。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