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與余以琳的《芒水》都是小說的成功之作,既有許多相同點,又各具特色。比較它們的異同,可為小說創作提供有力的借鑒經驗,能給當代作家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共同點
1.都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陳奐生上城》寫陳奐生進城賣油繩病了,吳書記扶他上了小車,去門診室看病,并送他住招待所;陳奐生醒來生怕弄臟了被子、地板等;后來知道住一夜要5元,心痛得變態了,但想到今后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了,精神陡增。小說通過背負歷史重任而步履維艱的陳奐生的上城奇遇,塑造了一個多少帶點阿Q氣的樸實憨厚而又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農民形象,從而生動真實地概括了80年代農村現實生活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芒水》寫馬奔愛戀的景冬鮮被馬踏槽迎娶了;為了奪愛,馬奔設下打獵誤槍的圈套,將親如兄弟的踏槽槍擊:奪得踏槽的妻兒,與冬鮮過7年恩愛有加的日子,發現踏槽的遺腹子馬嘯太像踏槽,讓自己受驚,就設計讓馬嘯中套身亡;想完全占有冬鮮,競用芒水將她和白波都毀容了,然后帶著走投無路的冬鮮去了沒有人跡的深山老林,一起生活到老:冬鮮斷氣后,馬奔抱著她一起跳崖。小說一面通過馬奔對冬鮮的始終如一,展現邊遠鄉村原始愚昧的真愛;另一面通過踏槽和馬嘯的慘死、白波和冬鮮的毀容,揭示馬奔的狹隘自私、偽善、兇狠殘暴和毒辣,真實地暴露出個別男性的卑污變態心理和極端的占有欲,引導讀者不斷對生活與愛情進行深刻反思。
這兩篇小說都是描寫農村的現實生活,小說主要人物都是農民。作家都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兩部小說異曲同工,都講究細節的真實,采用樸實的白描寫法,具體客觀地反映生活。
2.都通過個性化的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陳奐生上城》的細節描寫很多,先通過陳奐生“怕壓癟彈簧不敢坐皮椅”等細節,表現陳奐生的善良淳厚。后通過“用提花枕巾擦嘴臉”等細節,表現陳奐生用掉5元錢的痛心、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狀態,這些細節都是深刻雋永、令人咀嚼的。有時一句有好幾個細節都耐人尋味、意韻豐富。如陳奐生“抖著手伸進袋里去摸鈔票,然后細細數了三遍,數定了5元;交給大姑娘時,那外面一張人民幣,已經半濕了,盡是汗?!边@句中有三個細節寫絕了。第一是“抖著手”的細節。為什么摸鈔票的手會抖呢?一是陳奐生自以為說錯話,得罪了人心理緊張;二是心痛太輕易地花掉辛苦掙的錢。陳奐生本是個常年負債的窮苦人,好不容易盼到農村新經濟政策的貫徹,生活明顯地改善了,有了點余錢,但這錢賺得辛苦,田里勞動一天賺7角,進城賣油繩,不說和面、炸、包裝、賣的工夫,單單來回徒步60里,也夠艱辛了,3元利得之也不易,倘若不是因為病倒,好心的吳書記把他送進招待所,他是絕對舍不得花這冤枉錢的,“為什么睡一夜要出兩頂帽錢呢?連沈萬山都要住窮的……困一夜做7天還要倒貼1角”,這是陳奐生心痛的真實寫照。基于這種心理,摸鈔票的手能不抖嗎?這就水到渠成、恰如其分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第二是“細細數三遍”的細節描寫得太確切了,只有零零碎碎的鈔票,才有細細數的必要,要是大額的,拿一張不都太多了嗎?第三是“汗濕鈔票”的細節極其真實地表現出干慣粗活重活的陳奐生數起錢來別別扭扭的憨態。如果是陸文婷或是別的什么知識分子這樣就失真了。高曉聲正是通過細節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陳奐生的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余以琳遴選精彩傳神的細節來突現人物的神采、透視人物的性情方面絕對不亞于高曉聲。他在《芒水》中充分發揮細節描寫的作用。一是細節描寫出性格,《芒水·一》馬奔一個鉤鐮嵌入30步遠的兔腦,把嘴一口捂上兔腦的破口吮吸兔血的細節描寫,活現馬奔的靈敏與野蠻;二是通過細節描寫充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芒水·三》馬奔將水桶重重地往地上一放的細節描寫,把馬奔因看到踏槽為冬鮮扎辮子而吃醋的狹隘內心展現出來;三是通過細節描寫顯示人物內心變化的層次感?!睹⑺な穼懙溃禾げ叟c冬鮮結婚的大喜日,馬奔為其殺豬,抽出尖刀,“捅了半截,刀就停住了,殷紅的豬血滴滴嗒嗒地往外冒,豬不停地掙扎著,馬奔只是持刀不前,緊緊按住豬身,就這么僵持著,馬老太爺見狀急切地叫道:‘往里捅,斜刺里往里捅,要一刀中心,這就死得快。’馬奔只是不語,還是那么緊緊捂著刀柄,血仍只是滴滴嗒嗒流著。許久,只見馬奔疾速猛力插入”,看豬癱軟,馬奔松手擲豬于地,豬競一躍而起。馬奔取槍,馬老太爺大叫:“大喜之日,不可動槍?!笨梢堰t了,馬奔舉槍打了個“對眼穿”……從“慢慢折磨豬”到“迅速打個對眼穿”的細節,我們看到了馬奔內心的巨變,已由“向動物遷怒”到“下決心殺人”,他的殺人動機在那時就已經定下了……寥寥幾個細節,潛藏尤深,顯示了作者富有洞察力的智慧?!睹⑺分小暗跛览鲜蟆薄ⅰ盃C死老鼠”、“壓死老鼠”的細節也是絕無僅有的,假如沒有這些細節的鋪墊,后面馬奔為了奪情人把朋友的丈夫、兒子都害死了,就顯得太突然了。
這兩篇小說的成功都得力于傳神的細節。高曉聲和余以琳都是選擇細節表現人物的高手,他們都深知傳神的細節描寫能使小說人物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張力,所以他們都能運用個性化的細節來塑造人物。
二、不同點
《陳奐生上城》與《芒水》盡管有相同之處,但前者近1萬字,是短篇小說,后者4萬多字,是中篇小說,前者帶有喜劇色彩,后者帶有悲劇色彩,它們的差異也是明顯的。
1.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是有缺點的好人,是一個帶點阿Q氣的善良樸實的老一代農民。陳奐生住進招待所,別人是窮鞋走路,他怕弄臟了地板,光著腳:沙發本是讓人坐的,他怕壓癟了不敢坐。由于長期處于封閉式中的陳奐生的行動與常人“倒錯”,讓人覺得可笑,在笑聲中躍然紙上的是一個善良、淳樸、厚道的農民形象。當陳奐生知道要付5元錢以后,再也不怕弄臟地板,不脫鞋,大搖大擺地走了進去,往彈簧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5元錢呢。”他還“故意立直身子,撲嗵坐下去……試了三次”,這時的陳奐生心痛地失去了常態,但當他想到吳書記,想到“僅僅花了5塊錢就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他愉快地劃著快步,像一陣清風蕩到了家門……”高曉聲逼真傳神地寫出陳奐生的另…面。既讓讀者看到農民身上的積極因素,也讓讀者感到他們身上因襲的重負;既表現一個農民老實、本分和憨厚的本性,又刻畫出其狹隘、自私、自我陶醉的弱點。形象的復雜性、獨特性、立體性使陳奐生成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令人矚目的典型。
余以琳筆下的馬奔是有優點的壞人,是一個缺乏人性的殘忍的變態狂。他性格的主要方面是殘忍、兇狠、自私,為了完全占有出水芙蓉似的冬鮮,陰險毒辣地害死踏槽和馬嘯,用芒水將冬鮮和白波毀容。馬奔這么殘忍的一個變態狂,但他對冬鮮的愛卻是始終如一的真愛。當冬鮮是馬家大院的一等美少女時,馬奔愛她;當冬鮮成了育過兒的少婦時,他并沒有像中國的多數男人那樣因得不到初夜權而懷恨在心,而是不計前嫌仍然愛她;當冬鮮下巴爛透了,丟了下牙,不會吃飯時,他咬飯泥,“口對口地送進景冬鮮的口內”,可以說仍然愛她;當冬鮮成了馬婆,他居然抱著她在灶前睡到天亮,說:“我若一動你就醒了,醒了后就很難再入睡”,可見,他還是愛她;當馬婆斷氣后,他完全可以回馬家大院,憑他的武藝繼續生活下去,但他卻選擇同歸于盡。馬奔愛冬鮮愛到可以為她去死,不能不說是真愛。由于作家在揭示馬奔兇狠殘忍的同時,還表現其真愛溫情的另一而,展示了人物的多重性,突破了“好人什么都好,壞人什么都壞”的老套,從而使人物形象具有了豐富性與獨特性,增添了耐人回味的無窮魅力。
2.細節描寫的方法不同
高曉聲在《陳奐生上城》中有時采用夸張法,描寫人物超出常態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細節。如:陳奐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窩里縮成一團”的細節,極其簡筆卻又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農民的質樸性格,在夸張中突出了農民的善良天性,含蓄俏皮。有時采用矛盾法描寫互相對立、互相抵觸的細節。如:陳奐生付房錢前后,鞋子從“脫”到“不脫”,沙發從“不敢坐”到“連坐”,從“怕弄臟被子”到“弄成豬圈,也不值”,這一系列矛盾的細節,把人物內在的、隱秘的、無形的心理變化用有形的動作細節顯示出來,使人物身上的美丑、善惡、優劣展示的淋漓盡致,而這種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細節又是通過互相抵觸、互相對立的方式來表現的,幽默詼諧油然而生,形象的豐厚、思想的深邃和運筆的力度昭示無遺。高曉聲采用夸張法、矛盾法等來進行細節描寫,產生的是喜劇效應,往往使人在幽默的笑聲中產生感悟,受到啟迪,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余以琳在《芒水》中主要是靠聯想來發揮細節的群體效應。如《芒水·十》寫馬奔慢慢把豬折磨死的細節,單個看只能得出馬奔殘忍的結論。《芒水·十一》寫踏槽中馬奔的槍躺在血泊中痛苦地向冬鮮交代后事的細節,單個看得出的結論是馬奔誤槍使踏槽死亡。再看《芒水》四、五、九多次交代馬奔打“對眼穿”的細節,反復渲染的也僅僅是馬奔槍法準確而已。但是通過聯想的中介作用,讀者把這__處完全不同性質的細節神奇地組合起來,產生的群體效應就大人不同了。讀者不再被動地接受藝術作品,隨著細節的深入,蒙隴的感覺、潛在的意識被激活了,頓時豁然開朗,把握住作家隱藏的真意,識別馬奔的殘忍、兇狠、歹毒、自私和偽善。
余以琳有意分散在各處的單純的零星的細節,經閱讀者聯想的中介作用,往往變得典型豐厚,富有張力,這些細節的群體效應還會使我們有許多新發現。根據中芒水彈,不當場死,傷口也會不斷地潰爛的細節;白波與景冬鮮接吻的細節;景冬鮮下巴潰爛、丟了下牙的細節;白波一年四季戴大口罩的細節,我們發揮聯想就會判斷:馬奔給冬鮮涂的就是祖傳的很毒的芒水,白波與冬鮮接吻,嘴巴沾到芒水的毒,跟冬鮮一樣下巴潰爛,丟了下牙,所以一年四季戴大口罩。發揮幾個細節的群體效應,我們還會判斷:馬嘯,也是馬奔故意讓其中套身亡的-…”
余以琳利用聯想制造群體效應來表現人物形象有許多好處:一是讀者必須依靠想象才能弄清作家要告訴我們的真意是什么,想象是豐富的,美也是無限的:二是避免作家直接跳出來說三道四的淺白直露:三是增加小說的立體感、層次感、厚重感,提高小說的表現力度;四是產生的群體效應不是量的疊加,而是質的飛躍,能增加小說的曲折性,形象的豐富性。
三、啟 示
余以琳在利用細節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的技巧獨特新穎,完全不亞于高曉聲。為什么余以琳的《芒水》沒有像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那樣在當代文壇產生轟動效應呢?
一是讀者的數量少了?!蛾悐J生上城》發表在1980年年初,那時娛樂的內容和形式都很單調,許多人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余,喜歡看看小說,來放松自己,調劑精神。作家發表一篇好的小說,很快出名,請作報告的,請介紹經驗的,好不熱鬧。余以琳的《芒水》出版于1999年,娛樂的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分散了人們對小說的注意力,許多人不再把看小說作為閑暇的一種娛樂,看的人少,作品和作家都失去轟動效應。
二是作品數量多得令讀者無暇觀看。據2003年9月27日《東方家庭報》報道,中國作家每年創作僅長篇小說就達700多部,盡管作家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但讀者處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閑暇時間比以前少了,根本就看不了那么多的作品。再好的作品,沒有被讀者看到,沒有被發現,也不會轟動。
三是讀者的鑒賞水平提高了,對作家作品的要求更高,難得轟動。
以上是余以琳小說失去轟動效應的原因,實際上也是當代作家作品難得轟動的原因。這要求當代作家必須甘于冷寂,多點正義,少點功利,必須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舒云卷”的寫作心態,寧靜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