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芭芭拉·金索夫及其作品《豆樹青青》
芭芭拉·金索夫(Barbara Kingsolver,1955-)是當代美國暢銷小說和非小說家,同時也是一名自由記者和政治活動家。金索夫的個人經歷和情感,以及美國西南部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都對她的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金索夫的作品涉及許多社會問題,如環(huán)境,人權和不公正。她筆下的主人公被塑造成了達觀、敏感的女性,她們勇敢地生存在與每日艱難生活的抗爭中。雖然她的作品話題嚴肅,人物面對著痛苦的困境,但金索夫仍能用幽默、溫暖的筆觸傳達出不同文化與階層的人物生活中那濃濃的愛意,滿滿的希望和無盡的力量。芭芭拉·金索夫以其強烈的女性意識、對美國南方的精妙描寫、廣博的自然知識、飄逸的風格和優(yōu)美的意象,贏得讀者和評論家的一致贊揚。
1988年芭芭拉·金索夫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豆樹青青》(The Bean Trees)。之后的十年間,金索夫又發(fā)表了《豆樹青青》的續(xù)集《天堂的豬群》(Pigs in Heaven),獨立長篇《動物之夢》(Ani-mal Dreams),以及創(chuàng)造歷史的第四部小說《毒木圣經》(The Poison—wood Bible)。
《豆樹青青》描寫了鄉(xiāng)間女孩泰勒·格里爾(Tylor Greer)為了尋求新生活,孤身一人駕車從肯塔基州前往美國西部。在旅途中她偶然收留了身心受到創(chuàng)傷的印第安女孩烏龜(Turtle),并一同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落腳。在圖森,泰勒結識了眾多朋友——汽修廠老板瑪?shù)?Mattie),失去女兒并逃亡美國尋求政治避難的危地馬拉夫婦埃斯特萬(Estevan)和埃斯帕蘭扎(Esperanza),單身母親盧·安·魯伊斯(Lou Ann Ruiz)。在與朋友日漸緊密的關系中,泰勒-格里爾漸漸成熟,并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也對家有了新的定義。
二、《豆樹青青》中的女性形象
《豆樹青青》中的女性極好地詮釋了金索夫的女性主義觀點。她們生活在20世紀末的美國,憑借忍耐力、彼此間牢固的關系、對非傳統(tǒng)家庭的信奉,在這不完美的世界中堅強的生存著。
金索夫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普通、體面、受人尊重的。同大多數(shù)單身女性一樣,她們也關注如何在低收入的條件下生存,如何解決孩子的溫飽,以及如何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對孩子的照顧等日常生活的瑣碎問題。在金索夫的眼中,這些女性都可稱得上是英雄。無論在多大的考驗與磨難面前,她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并總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斗爭與生存下去的勇氣。
金索夫筆下的女性在互助之下求得生存。她們相互依存的關系為彼此提供著支持與鼓勵,使她們能夠實現(xiàn)那些無法獨立實現(xiàn)的目標。當埃斯帕蘭扎假扮成烏龜?shù)哪赣H幫助泰勒獲得收養(yǎng)權時,她那象征性地對烏龜撫養(yǎng)權的放棄與道別終究使她徹底接受了自己已經失去女兒的現(xiàn)實,重新開始了她的人生之旅。而對于泰勒而言,如果沒有埃斯帕蘭扎的支持與幫助,她也許將永遠失去烏龜。如同根瘤菌與紫藤的共生,小說中女性之間的關系也是共生的。在殘酷、不公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她們互敬互讓,互勉互勵,共同成長發(fā)展。
小說中所有母親的形象都是單身母親。母親這一身份是她們在生活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泰勒的母親獨自養(yǎng)育著泰勒。她總是說,用泰勒的爸爸來交換泰勒“是她在Jackson Purchase區(qū)最好的一筆生意”。堅決不想未婚先孕的泰勒,就像對待親生骨肉一般,無私地愛著烏龜,并肩負起撫養(yǎng)她的重擔。泰勒和烏龜?shù)哪概轶w現(xiàn)出母親這一身份并非基于血緣,而更多的是來自于女性內心的愛。盧·安則在丈夫棄她而去之后,竭盡所能地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不遺余力地保護著她的兒子。盡管這些女性不能在物質上滿足她們的孩子,但她們卻為孩子提供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愛,家庭,平安和安定。正如泰勒告訴烏龜?shù)模骸澳阒垃F(xiàn)在沒有承諾這一回事。但我仍然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和你在一起。”
由于金索夫筆下的女性多數(shù)都是單身,所以男性并不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在女性與男性的關系上,金索夫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經歷失敗關系的女性該自我覺醒,走出理想幻滅的陰影,張開雙臂去迎接自我的獨立。當對男性的選擇從與女性的關系中消失,又或男性不能再為女性提供歸屬感和穩(wěn)定感時,依靠兩性親密關系建立起的婚姻與家庭之廈也在頃刻間坍塌,女性的世界似乎也隨之缺少了關愛,缺少了帶給她們生活活力與勇氣的動力。而失去生活信心的女性只有通過人際間新的親密關系才能重拾起開始新生活的勇氣,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這種新的人際關系不再是兩性關系,而是女性彼此間的相互依存。女性脫離了男性主導的家庭網絡或家庭環(huán)境,取而代之的是女性自己創(chuàng)建的屬于女性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家庭網絡。這種后現(xiàn)代式的家庭是流動的、不確定的、重組性的。這既體現(xiàn)了女性的選擇受變化了的經濟力量及男性對家庭生活的態(tài)度與承擔的影響,又體現(xiàn)了女性對自主和家庭生活平等的追求。女性間的友誼為她們提供了精神慰藉,使她們得以忘卻過去,走出陰影。她們要同男性主宰的世界揮手作別,要為屬于自己的世界描繪出堅強、獨立、自治的畫面。金索夫筆下的女性告訴我們,獨立的女性要學會放下彼此間的戒備,要讓彼此間真摯穩(wěn)固的友誼為已經傷痕累累的身心提供靜修之所。因為男性的懷抱不再是她們永遠的避風港,男性的臂彎也不再是她們孤獨無助時堅強的依靠,她們已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失去了歸屬感與安全感,男性世界不可能成為她們最后的歸宿。只有女性自身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女性間相互的關愛和撫慰才能讓她們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中獲得生存。小說中,女性對男性的態(tài)度不是否定,也不是敵對,而是漠不關心。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泰勒從未有過自卑。她不想像同齡女孩一樣成為男人的附屬品,不想讓自己蝸居在鄉(xiāng)間的小鎮(zhèn)上,不想生活中有太多的牽絆。因為她逐漸意識到,同嫁給煙農這一未來相比,生命中有更多的真諦需要她去探尋,有更好的未來需要她為之奮斗。男性在她們世界的存在與消失對她們來說都是那么的無足輕重。
《豆樹青青》中的女性獨立、勇敢、堅韌,她們身上散發(fā)著無盡的斗志和柔柔的母性。在沒有男性主導的社會生活中,她們真正主宰著自己的生活,并在互相鼓勵與安慰下扮演著母親、女兒的角色。面對挫折與磨難,面對不公與歧視,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精神讓她們永不言棄,在崎嶇的人生道路上無畏前行。
三、《豆樹青青》中女性心路歷程解讀
《豆樹青青》中的女性生活在共同的女性“群落”中,沒有男性的支配,獨立、無畏地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了女性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重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
1、泰勒·格里爾——從傲慢到謙遜
生活在肯塔基州鄉(xiāng)間的泰勒·格里爾孩提時就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個人自豪感和堅定的立場。原名瑪麗埃塔(Marietta)的泰勒3歲時就讓母親稱她為瑪麗埃塔小姐,而不是直呼姓名。成年后的泰勒獨自駕車離家,因為她知道要用自己的智慧保護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機會就在外面的世界。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泰勒孤身一人迎接著生活的挑戰(zhàn),并在挑戰(zhàn)中獲得力量與信念。
殘酷的生存現(xiàn)實讓泰勒學會了正視身上肩負的責任與義務,也讓她決心用自己的勇氣去幫助他人。泰勒在完成學業(yè)前并不想成為母親,她一心追尋的是自我的獨立,不想有任何的羈絆。但烏龜這一被拋棄的印第安女孩的出現(xiàn)卻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真正成熟起來。泰勒擔起了責任,成為了母親,也漸漸體味到養(yǎng)育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時間、精力,更多的是無盡的愛。泰勒全身心地呵護著烏龜,并堅信這個曾經身心飽受摧殘的女孩將不再噩夢不斷,她會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獲得快樂與幸福。雖然她是如此深愛著這個她付出全部愛的孩子,雖然她也會為失去這個孩子而痛苦萬分,但當看到失去女兒絕望無助的埃斯帕蘭扎時,泰勒曾一度想到了讓埃斯帕蘭扎收養(yǎng)烏龜,來撫平她內心的傷痛。因為日漸成熟的泰勒知道了什么才是母愛,什么才叫“母親”。
母親的身份讓泰勒變得更富同情心,更謙遜,更機敏也更堅定。在渺茫的希望面前,泰勒拋棄絕望,拒絕接受失敗。面對冷酷的現(xiàn)實,泰勒曾一度懼怕,惶恐。但朋友的危險境遇讓她最終鼓起勇氣,幫助他們到達安全的避風港。當她意識到無力獨自撫養(yǎng)烏龜,需要盧·安的幫助時,她接受了自己的弱點,同盧·安住到了一起,共同撫養(yǎng)烏龜。而她也把對埃斯特萬的愛深深埋藏在了心底。
泰勒·格里爾的心路歷程是重新認識自我,確立自我的過程。與他人的交往聯(lián)系使泰勒獲得了可信賴的力量,重新建立起對自身及整個世界的認識,也使她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治。她明白了獨立意味著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泰勒·格里爾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女孩蛻變成了一位成熟、果敢、堅強的女人。
2、盧·安·魯伊斯——從脆弱到堅強
盧·安·魯伊斯是一位可愛的女性。她一直無微不至地關懷著她的家人,為了家人而不斷犧牲著自己。最初的盧·安不擅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堅持自己的立場,更不知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她在言行上不斷地貶低自己,讓他人忽視她的存在。她痛恨和害怕來自男性的關注,但同時也厭惡自己的形象。她曾貶低鏡中的自己就像活死人一般了無生機,令人生惡。缺乏自信的她拒絕相信有人會因為她良好的品性而喜歡她。這些都使得盧·安不斷地被人傷害。
在與泰勒相處的時間里,泰勒堅強的性格使盧·安一步步獲得了自信。她開始工作,在工作中如魚得水的她很快得到了重用。當盧·安的丈夫希望與她破鏡重圓時,泰勒以為盧·安會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再次被傷害。但出乎意料的是,盧·安拒絕了他,并開始了一段新的戀情。
盧·安學會了愛惜自己,相信自己,這使她更堅強,更具魅力。她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擁有了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同愛她,關心她,支持她的人在一起。
四、結 語
在《豆樹青青》中,芭芭拉·金索夫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傳統(tǒng)思想認為女人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生育撫養(yǎng)孩子時,現(xiàn)代女性該如何重塑自我?當傳統(tǒng)社會無視女性的才能,希望與志向時,現(xiàn)代女性該如何克服障礙實現(xiàn)理想?金索夫筆下的女性通過她們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答案:在人生崎嶇的道路上,在痛苦與磨難面前,女性要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與信心,在互相關愛之下重塑自我,成為生活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