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凱特·蕭邦(Kate Chopin)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寫美國婦女對精神自由、情感獨立的追求而聞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鮮明,心理描寫優美細膩,故事結構雖簡約但不乏敏銳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現代的批評家稱她為美國“現實主義作家的先鋒”。《一小時的故事》是凱特·肖邦在189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被譽為凱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說。故事情節濃縮在了短短的一小時之內,介紹了馬蘭德夫人在得悉丈夫死訊后一系列的行為和心理變化。他人所能看到的是她的悲痛欲絕,但看不到的卻是她內心深處奔騰的獲得自由后的酣暢淋漓。當然這種自由是短暫的,她丈夫的歸來讓她的自由夢和意志力瞬間瓦解,正是這種瞬間的崩潰與絕望讓她走上了死亡之路。小說短小精悍,但無處不充斥著作者的智慧與幽默,尤其是精美的語言特色與意象技巧的應用更是凸顯了作者高超的創作手法與小說的反諷效果。后人對該小說的研究主要從男性支配論的角度把分析的重點集中在小說中的女權主義及女性的“犧牲”與追求自由的心理訴求。而事實上從文體分析的角度上看,該小說也是一篇典型的情景反諷的典范,而反諷效果的產生則主要依賴于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具有反諷效果的語言表達和意象的巧妙運用。因此本論文將從文體分析的角度分析該小說中的語言特征與意象的運用及其對反諷效果的貢獻。
二、語言特征與反諷
反諷是表象與事實相反的一種表達方式,最顯著的特征是言非所指。在《一個小時的故事》中,作者主要運用了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技巧以及恰當的意象刻畫來突出反諷效果,同時也起到了突出主題、刻畫人物、加強語氣,揭示人物關系的作用。
在《一個小時的故事》中,形象而生動的語言的使用不僅增加了小說的戲劇化效果,而且還很好地突出了小說的主題,即:自由與生命的較量。如果我們把小說情節的發展按故事發生的場景來劃分的話,該小說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小說的開頭到馬蘭德夫人聽到丈夫在車禍中喪生后進入自己的臥室之前,即馬蘭德家的客廳里(場景1):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部分,該部分主要通過大量的描述性語言揭示了馬蘭德夫人在進入自己的臥室后所經歷的復雜的思想斗爭與情感沖突,即:馬蘭德夫人的臥室(場景2);第三部分是小說的結尾部分,該部分主要講述了馬蘭德夫人在激烈的情感斗爭后走出臥室,下了樓梯,又一次來到客廳里(場景3)。在故事發生的三個不同場景中,對不同人物的語言刻畫和描寫與故事的場景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合力使小說的反諷效果漸進漸強。小說的主要人物是馬蘭德夫人,次要人物包括馬蘭德夫人的姐姐、馬蘭德先生的朋友理查茲、馬蘭德先生及醫生。在故事的第一個場景,即小說的背景鋪墊階段,作者主要通過對馬蘭德夫人的姐姐與朋友理查茲的描寫來突出反諷效果;在小說的第二個場景,即小說的主體部分,作者主要集中描寫了主人公馬蘭德夫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來突出反諷效果;而在小說的最后一個場景,即小說的結尾部分,所有的次要人物共同參與其中與主要人物馬蘭德夫人形成反差,從而將小說的反諷效果推向高潮,發出了反諷的最強音。
1.第一個場景:馬蘭德夫人的姐姐與理查茲
小說的第一個場景發生在馬蘭德家的客廳里。也就是在這里馬蘭德夫人得知了丈夫去世的消息。而這個消息是由理查茲首先得知,而后經由馬蘭德夫人姐姐之口說出的。正是這一事件拉開了馬蘭德夫人自由意識的覺醒與自我意識蛻變的序幕。馬蘭德夫人的姐姐與理查茲這兩個“好心”的“局外人”在不經意間導演了馬蘭德夫人人生悲、喜劇的大起大落的轉變。該部分對馬蘭德夫人的姐姐與理查茲的描寫與小說的結尾相呼應,從小說一開始就為反諷奠定了基石。
小說的第一個場景講述的是馬蘭德先生的朋友理查茲在車禍的名單中發現了馬蘭德先生的名字后,由于知道馬蘭德夫人有心臟病,擔心“那些不太心細也不太溫柔的朋友會趕在他之前先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帶了回來”,所以他便“匆忙”把該消息帶了回來,并由馬蘭德夫人的姐姐告知。在這一部分,作者對理查茲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他匆忙、搶先把消息帶回來”。殊不知,正是由于他的“匆忙”與“搶先”使他不經意間成了整件事的始作俑者,他在無意之中“好心”地導演了一幕他人人生的悲喜轉變。而作者為了表現在告知馬蘭德夫人該噩耗時馬蘭德夫人姐姐的小心與謹慎,作者分別運用了“小心翼翼”(great care)、“謹慎”(gent]y)、“斷斷續續的句子”(broken sen-tences"、“半遮半掩”(half concealing),等。這些詞匯的運用無非想要體現出的是當事人害怕馬蘭德先生去世的噩耗太突然,以致于馬蘭德夫人會傷心過度而要了她的命。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尤其是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讀者在了解了馬蘭德夫人因為丈夫的愛而備受束縛,長期承受自我意識被壓抑的痛苦,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已不可抑制的時候,再回過頭來體會這些詞匯的深刻內涵,讀者便不難理解這些詞匯的反諷意味了。
2.第二個場景:馬蘭德夫人
故事發生的第二個場景在馬蘭德夫人的臥室里。馬蘭德夫人在聽到噩耗后,“她不像許多別的女人那樣”,“而是立刻瘋狂而絕望地撲倒在姐姐的懷里淚如泉涌。當這暴風雨般的悲傷過去后,她獨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里,不讓任何人跟著她”。由此進入了小說發生的第二個場景:馬蘭德夫人的臥室。在臥室里,馬蘭德夫人獨自一人,她的心理和情感在此經歷了對自由的從“懵懂感覺”到“模糊意識”再到“徹底覺醒”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語言描寫主要集中在對馬蘭德夫人心理發生轉變的三個過程里面。這些語言描寫形象地刻畫了馬蘭德夫人的內心情感,與故事主題達到完美的印證。
在馬蘭德夫人自由意識覺醒的第一個階段,即“潛意識”、“懵懂意識”階段,作者運用下列語言表達來達到反諷的目的:“敞開的”(open)、“舒服的”(oomfortable)、“寬大而舒適的”(roomy)、“芳香的”(delicious)、“春的生機”(spring life)。當所有的人都以為馬蘭德夫人在聽到噩耗后會悲痛欲絕的時候,當她的姐姐與朋友擔心她會傷心過度的時候,通過這些詞匯,讀者感覺到的卻是馬蘭德夫人的“希望”與“安逸”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與馬蘭德丈夫去世的噩耗形成極大的反差,完全與人們的心理期待背道而馳。但恰恰就是這些語言反諷的運用為下文小說高潮的出現做好了鋪墊:馬蘭德夫人由衷地、從心底發出了“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的呼喊。
馬蘭德夫人在臥室中經歷了情感變化的第二個階段,即“模糊意識”階段,是充滿了矛盾與掙扎的,她在傳統道德的束縛與對自由的渴望中徘徊。但在該部分,讀者通過對小說中細節性的語言描述中不難看出,在馬蘭德夫人內心,最終自由意識必將戰勝傳統道德的束縛。如:“她還很年青,白皙而安詳的臉上的線條,顯示著一種壓抑甚或說是一種力量”,“有一種感覺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帶著恐懼等待的”,“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自由,自由,自由!”’。這些語言描述充分體現了馬蘭德夫人堅強的個性、不屈的意志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
在馬蘭德夫人情感變化的第三個階段,馬蘭德夫人經歷了她自由意識的徹底覺醒。盡管這樣的覺醒是痛苦的,但此時對自由的渴望已經以一種壓倒一切的勢頭占據了她的精神與靈魂。該部分的語言特征進一步突出了反諷效果,如,當馬蘭德夫人內心發出了“自由,自由,自由”的呼聲之后,她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徹底擊敗了傳統的束縛而占據了上風。隨后作者通過對馬蘭德夫人的眼光、心理感受的細節描述體現了在她心中已經堅定的意志。此時“那種感覺而來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懼的神色從她的眼里消失了。現在,她的目光“透著機敏,炯炯有神……”[……they(her eyes)stayed keen and bright…]。“她的心跳加快,沸騰的熱血溫暖了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使她感到身心完全地放松了”、“她沒有停下來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一種邪惡的快感在控制著她。一種清清楚楚的、興奮的感覺讓她根本無暇去顧及那些個瑣事。”這些語言描述生動而形象地向讀者展示了馬蘭德夫人在經歷了道德與對自由向往的掙扎后,最終選擇了自由后內心的輕松與興奮。她最終意識到:“在未來的歲月里,她不再為了別人而活著,而只為她自己”(There would be no one t0 lire for dur—ing those comlng years:she would live for herself,)。此刻,她的身體與靈魂合二為一,并最終進發出了勝利的呼聲:“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
3.第三個場景:馬蘭德夫人與所有次要人物
在小說的最后一個場景,馬蘭德夫人走出臥室。該部分的語言描述同樣為小說最終的反諷的結局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馬蘭德夫人是“……在她姐姐的強求(importunities)下,打開了門”。姐姐出于對妹妹健康的擔心而焦慮萬分,而當妹妹走出臥室時,“她眼睛里充滿了勝利的激情,她的舉止不知不覺競像勝利女神一樣。”此時,姐姐心中的不安與妹妹心中的竊喜通過了了幾句的語言描寫,形象而諷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不禁讓讀者心中也是百味雜陳。而隨著故事的進一步發展,當“有人正在用鑰匙打開大門。進來的是布蘭特雷·馬蘭德,雖略顯旅途勞頓,但泰然自若地提著他的大旅行包和傘。事發當時他離現場很遠,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車禍。”當他的家人與朋友為了他而費盡周折,尤其是她的妻子由于他而經歷了一次重生的時候,他卻完全置身事外,對一切毫不知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是理查茲與馬蘭德夫人的姐姐的表現為小說的反諷在故事的開始奠定了基礎的話,那么,馬蘭德先生則是將小說的反諷推向高潮的人。而在小說的結尾處,醫生的斷言“她是死于心臟病——說她是死于極度高興。”則使小說的反諷效果在達到登峰造極的極致后戛然而止。此時,馬蘭德夫人追隨自由而去,而空留他人無限的感7Z0UIzIjuRAel8padhWqgjmGc2lWnJMGVqu8FDwZxCw=傷與悲痛,而讀者此時如梗在喉,是淚?還是笑昵?
通過以上對小說中各個階段的語言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該小說中,語言特征的運用與小說的反諷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突出與烘托的作用。
三、意象的運用與小說的反諷效果
《一個小時的故事》中不僅語言別具特色,增加了小說的反諷效果,小說中大量意象應用也同樣突出了小說的反諷效果。在小說的主體部分,為了形象描述馬蘭德夫人內心對自由的渴望的蘇醒,作者運用不同的意象來體現馬蘭德夫人心理過程的逐漸蛻變。
馬蘭德夫人心理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即“懵懂意識”階段,意象的應用主要包括一些感官意象,如: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等。這些意象包括:她進入臥室時面對的是“敞開的窗戶”;坐在“寬大而舒適的椅子上”;看到的是“散發著春的生機的樹梢”;聞到的是“芳香的雨的氣息”;聽到的是“麻雀吱吱的嗚叫”;而窗外則是“烏云后面透出的片片藍天”。從小說中讀者可以看出,馬蘭德夫人的婚姻生活給她帶來的是自我的喪失與精神的壓抑,這樣的生活狀態使她變得麻木而沒有生機;而這些象征著“希望”、“生機”與“自由”的意象的使用恰恰表明了馬蘭德夫人身體與精神的蘇醒,她的所有感官開始感知生命的召喚,內心最本能的渴望與訴求開始蘇醒。所以在馬蘭德夫人心理變化的第一個階段,當她獨自一人待在臥室的時候,作者通過這些感官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這些長期壓抑在她靈魂最深處的自我的種子開始慢慢地萌芽了。
在馬蘭德夫人心理變化的第二個階段,意象的使用主要用來揭示馬蘭德夫人內心在現實與理想中的掙扎,內心對自由的渴望與社會道德的約束之間的抗衡。該部分的意象主要集中在馬蘭德夫人的面龐、眼光與窗外的藍天。馬蘭德夫人的面部特征的描寫“……很年輕,白皙而安詳的臉……”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年輕”表明了“青春與活力”,而“安詳”則象征了她平靜的外表下澎湃的、被壓制的激情。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該部分描述的馬蘭德夫人在不同狀態下的眼光也象征了她內心情緒與思想的轉折與變化。她的眼光首先是“陰郁而呆滯”(dull stare),這種“陰郁而呆滯”來自于她內心的不確定與迷茫。在她無望的婚姻生活中,在她已經厭倦了生活,“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長她就瑟瑟發抖”的時候,丈夫的死訊所預示的自由與自我的回歸來得如此突然以致于她手足無措。而隨著她意識的復蘇,她開始慢慢意識到了丈夫的去世給她帶來的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那就是“自由”。此時“她茫然的目光和恐懼的神色從她的眼里消失了。現在,她的目光透著機敏,炯炯有神。”這樣的“機敏、炯炯有神”的眼光象征了她內心終于撥云見日,象征了在她內心深處自由的渴望戰勝了傳統結果的束縛。此外,該部分還反復運用了“自云間的綹綹藍天”(patches of bluesky)的意象。如果說馬蘭德夫人以往的婚姻生活就像是壓在她頭上的烏云,讓她窒息的話,那么她此時所看到的窗外烏云間透出的片片藍天則是她看到的重生的希望。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作者則借助于一組反差的意象,即“敞開的窗”(open window)與“樓梯的盡頭”(the bottom)為小說的反諷效果著上最重的一抹色彩。馬蘭德夫人在姐姐的哀求下打開房門,并“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of life through the open window”)的時候,里查茲這個始作俑者卻“正站在樓梯的盡頭等著她們”(…waitlng for them at thebottom)。如果說“敞開的窗”的象征的是充滿“自由”與“生機”的“生”的話,那么“樓梯的盡頭”則象征著“絕望”與“終結”的“死”。到此,小說的反諷效果與小說有關“生命”與“自由”的主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為小說畫上了句號,卻在讀者心中打下了一連串的散接號……
四、結束語
《一個小時的故事》一經發表就因其精美的語言、簡約的結構、辛辣的反諷而成為人們評議的焦點。而該小說所涉及的“女權主義”、“自由與自我”、“婚姻制度”等敏感的社會話題則更使它的魅力愈久彌新。而本論文則希望借助小說中語言的分析與意象的選擇來欣賞小說反諷的藝術效果,為該小說的欣賞打開新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