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是當代美國文學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她在1993年由于《寵兒》這部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成為當今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國黑人作家。迄今為止,莫里森共創作了八部小說,《寵兒》是其第五部小說,同時也被認為是莫里森最成熟、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品。她的長篇小說《寵兒》于1987年出版。此書一面世立即轟動了整個美國文壇,并獲得1988年的美國普利策文學獎和美國圖書獎。這部神奇的作品被公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國文壇的地位。有的評論家甚至認為不讀《寵兒》就無法理解美國文學。《寵兒》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是因為作者在創作過程當中根植于本土文化并借鑒和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思想和藝術上把黑人小說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寵兒》的主要故事情節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小說的女主人公黑奴塞絲從肯塔基州的名字叫“甜蜜之家”的奴隸主種植莊園出逃,奴隸主尋蹤而至,為了使女兒不再重復自己的命運,塞絲毅然鋸斷了剛剛會爬的女兒的喉嚨。作者在這部作品當中完全打破了生與死的界限,將神奇與現實,事實與夢幻,過去與現在巧妙的交織在一起,并吸收非洲土著觀念和神話傳說,形成一個人鬼不分的童話世界,從而深化了作品對主題的反映。本文將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創作手法入手分析莫里森的《寵兒》中的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和現實意義。
一、魔幻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和寫作技巧
魔幻現實主義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興起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主要以小說為主。這一流派的作家執意于把現實投放在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使現實披上光怪陸離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又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歐美現代派的手法。因此,源于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以它那神奇而荒誕的魔幻色彩,古樸敦厚的神話復現藝術,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敘事技巧在世界文學中贏得了舉世矚目的地位。總之,歸納起來,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主要有三點:1.混淆魔幻與現實的界限,創造出一個神奇的世界,以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反映現實。2.獨特的敘事結構。3.神話原型的廣泛利用,使現實暗含語言意義。通過分析,《寵兒》這部作品是架構在魔幻現實主義的這三個基本創作原則基礎之上的,并同時與文本緊密結合,完美表現出作品主題意義和其深刻思想內涵。
二、《寵兒》的創作手法和特點:
1.象征和隱喻手法的廣泛運用
象征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它借助于具體的形象來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義。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家善于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來揭露現實。莫里森就在《寵兒》這部作品當中巧妙地運用了象征和隱喻手法再現了美國黑人的痛苦生活經歷。
“樹”在這部小說當中出現過數次,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丹芙那黃楊灌木圍成的“翠室”對于她來講是個安寧的獨處之地。“甜蜜之家”的那些美麗的樹掩蓋了塞絲記憶中種植園的那些奴隸主的罪惡。莫里森在小說中對“甜蜜之家”的描寫就像天堂一樣美麗:…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樹比周圍任何農莊都要多。黑奴們最喜歡在那棵叫‘兄弟’的樹下吃飯休息。‘兄弟’便是《圣經》里‘智慧之樹’的象征——它古老、寬闊,時刻在召喚。”在《寵兒》中,塞絲是一位獨立自尊而又飽經滄桑的女性形象。莫里森在小說當中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多次提到塞絲背上的傷疤,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樹”。白人女孩愛彌曾經在塞絲逃亡的路上幫助過塞絲,她是這樣描述塞絲背上的“樹”的:塞絲的背上有“一棵苦櫻桃樹。看哪,這是樹干,通紅通紅的,朝外翻開,盡是汁兒。這兒分枝。你有好多好多的樹枝。好像還有樹葉,還有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櫻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棵樹。正開花呢。”實際上塞絲的背上并沒有樹,而是她在奴隸主種植莊園奴隸主鞭打她的后背而留下的傷疤。莫里森用了一種凄美的語言表現了塞絲在奴隸主種植莊園所受到的非人待遇。莫里森用樹的描寫來象征奴隸制給塞絲所造成的身體創傷,同時也象征著塞絲那不堪回首的屈辱歲月給她留下的心靈創痛和難以抹去的陰影。
另外,小說當中反復提到的“124號”并不是一個偶然數字,而是作者巧借這個數字隱喻了黑奴爭取自由的艱難歷程。小說當中提到的124號舊屋是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小鎮塞絲家所居住的屋子。莫里森在小說當中每部分的開頭都對這所房子進行了描述。“124號惡意充斥”,“124號喧鬧不堪”,“124號靜謐無聲”。這三部分的開篇首旬隱喻了黑奴們從受皮鞭之苦及為自由而積極抗爭到最后獲得自由后的心理滿足。其過程充滿艱辛。從《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到1987年恰好是黑人奴隸獲得法律上自由的124年,而《寵兒》的故事敘述的主要場所也在124號。寵兒在124號出現又在124號消失。從這一點來看,124號并不是作者虛設的數字,而是莫里森的深刻用意。莫里森用了隱喻的方法在告誡黑人同胞,雖然他們已經獲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現在的現實是,黑人的語言和文化正在被白人所同化。白人的價值觀早已滲透入黑人的靈魂,所以124號舊屋就成了那等待修復的黑人精神家園的象征。
另外,塞絲的婆婆貝比。薩格斯獲得自由后就居住在這124號舊屋里。塞絲從奴隸主莊園帶著孩子冒著生命危險也逃到這里。因此,124號這間舊屋就成了黑人的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家園的象征。然而,塞絲在這里獲得短暫的28天自由之后,隨著“學校老師”和他的兩個侄子的到來,塞絲的自由被徹底瓦解了,便有了殺嬰事件的發生。所以,124號就成為一間鬧鬼的屋子,成為塞絲難以走出去韻心理陰霾。124號是美國所有鬧鬼的屋子中的一間,成了濃縮的美國社會的象征。莫里森僅僅用124號這個舊屋和居住在這里的三代人的悲劇,讓我們觸摸到美國黑人歷史,一部值得反思的美國黑人歷史。莫里森正是運用了這種象征和隱喻的手段對美國歷史和美國黑人同胞的生存現狀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積極探索了美國黑人的發展道路。這些手法的運用對于深化作品主題和升華讀者思想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在作品中名字也充滿了隱喻。塞絲生活的種植園被奴隸主叫做“甜蜜之家”,雖然名字很甜蜜,但在這里有著各種各樣的對待黑人奴隸的酷刑,黑人奴隸也被當做動物一樣對待。讀者可以從這荒謬的描寫中略窺美國黑人的悲慘命運。作品當中的寵兒是生活在奴隸制下千千萬萬的黑人代表。她隱喻了三百多年來奴隸制時期慘死的所有冤魂。
2.過去與現在交織互動的敘事方法
《寵兒》這部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時空結構,也是莫里森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特色的一個顯著特點。她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再受客觀的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完全打破了過去與現在的時間界限。在這部作品中,莫里森運用了兩套時間來陳述整個故事。即以1855年為主的過去層面和以i873年美國重建時期為主的現在層面。在整部小說的敘述中,過去與現在的時間界限并不清晰,它們經常交織互動。小說是以現在的時間為基礎,現在層面的故事按線性時間順序逐步展開,但是過去的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通過主要人物的支離破碎的回憶星星點點地呈現于讀者面前。在小說的一開始,莫里森就指出了現在的時間:“多年以來,每個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忍受著這惡意,可是到了1873年,塞絲和女兒丹芙成了她僅存的受害者。”而過去的時間是以主要人物的回憶開始的,就像塞絲和她女兒丹芙所講的那樣:“它(記憶)永遠不會消失,哪怕整個農莊——它的一草一術——都死光,那幅畫依然存在;更要命的是,如果你去了那里——你從來沒去過——如果你去了那里,站在它存在過的地方,它還會重來一遍:它會為你在那里出現等著你。”雖然塞絲和丹芙以及保羅·D現在已經獲得了自由,但是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并沒有離她們遠去,反而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她們現在的生活。塞絲和保羅·D都不愿意提及和回憶往事。塞絲每一天都以“擊退過去這一嚴肅的工作開始的”,而保羅·D把過去所有的心酸記憶都放到他胸前的錫煙盒當中。在整部小說結構當中,在現在中回憶和整理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又在影響現在生活的進展。總之,現在與過去交織互動,緊密相聯。
在《寵兒》這部作品當中,大部分的章節都是以現在的時間為開始的。但是隨著敘述的深入,現在的時間又不斷受到過去時間的侵擾。有太多的過去與現在時間的相互交織。莫里森通過事件安排上的倒錯交疊,用有限的時間展示了無限的空間,表面上這種時間的倒錯交疊阻礙了讀者順利閱讀,實際上這種超越時空的敘述方式無限地擴大了心理時間的表現力。
3.運用神話原型
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突出的特點就是運用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來表現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主題。莫里森出生和成長于20世紀30年代民族文化傳統濃厚的黑人家庭。在她幼年的時候,她的父親和祖母向莫里森講述了許多黑人民間故事和鬼怪傳說。可以說,莫里森就是在黑人民間故事和民俗傳統當中長大的,再加上莫里森在美國霍華德大學接受了系統的西方傳統教育。因此,在莫里森的創作中,非洲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以及西方的圣經故事都對她有很深的影響。
首先,《寵兒》是一個關于鬼的故事。在整個故事當中,生者和死者是在同一個空間存在的。而且小說當中的主人公都對這些超自然現象深信不疑。《寵兒》中的主要人物寵兒在奴隸制時期,其母親塞絲為了使她不再淪為奴隸將其殺死。然而18年后,一個神秘女孩并且自稱寵兒出現在124號,后來又發生了許多和寵兒相關的故事。寵兒死而復活的故事情節完全符合非洲神話和民間傳說。非洲傳統宗教崇拜的是鬼魂。傳統非洲神話中死亡是出生、死亡和再生這一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人死亡之后,肉體不再存在,但靈魂仍然存在于世上并且影響著活著的人。如果她的家人常常記起或者常常呼喚她,她就會再次來到人世。因此,寵兒在被殺后,化身為一個少女還魂歸來完全符合非洲神話的故事情節。
在傳統的非洲神話中,樹象征著充滿生機的自然世界,它能給人以精神力量和生命源泉。通過生命之樹,人性得到神啟,靈魂獲得拯救。在《寵兒》中,丹芙是塞絲最小的孩子,她聰明、敏感,她內心充滿她母親殺嬰的恐懼,再加上她姐姐鬼魂的困擾以及外面對她們一家的隔閡,使得年幼的丹芙就把自己的思想封閉在黃楊灌木圍成的翠室當中。對于她來說,那里無疑就是她精神獲得安慰的棲息地。但是丹莢還是從周圍的樹木當中汲取到力量,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她鼓起勇氣走出124號世界,向黑人社區求助,解救她的母親。
另外,莫里森的這部小說還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首先,文章的標題《寵兒》來源于圣經:“那本來不是我的子民,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Those who were not mypeople I will call them my people,and her beloved,whichwas not beloved。)莫里森選擇《寵兒》作為小說的標題是有深刻含義的。通過細讀整部小說發現,小說當中的主人公寵兒是一個深具寓意的人物形象。無論我們把她解讀成是塞絲的女兒,還是塞絲的母親以及還是蓄奴制度下的受害者,寵兒都代表了毅然困擾現代黑人生活的往昔歲月。因此,寵兒是黑人集體意識和經歷的象征,她是整部黑人苦難歷史最深刻的隱喻。
三、小 結
總之,在《寵兒》這部小說當中,莫里森探討了美國黑人的歷史和文化,特別是非裔美國人在奴隸制時期所經受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創痛。在作品當中,莫里森巧借魔幻現實主義的理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主題的深化。通過對《寵兒》的魔幻現實主義分析,可以發現莫里森所展現的美國黑人生存現狀以及黑人傳統文化,借此莫里森指出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立足本土,正視歷史,并從中吸取教訓。因此,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莫里森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實的一個重要方面寫活了。”莫里森也被許多評論家譽為善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現代神話”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