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歌多棲發(fā)展在娛樂圈早已不是罕見現(xiàn)象,跨越唱歌、演戲、導演、編劇、制片多個領(lǐng)域,并且在這些全然不同的角色中都取得不俗成績的人士卻實在少見,張艾嘉便是其中之一。多年的演員生涯之后,她搖身一變,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人生。至今已有《最愛》(1986)、《夢醒時分》(1993)、《少女小漁》(1995)、《心動》(1999)、《20 30 40》(2004)、《生日快樂》(2007)、《一個好爸爸》(2008)等多部作品出爐。其中,《少女小漁》使其在當年的亞太電影節(jié)上斬獲了“最佳導演”的榮譽,《心動》獲得了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20 30 40》更成為2004年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唯一一部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這些榮譽充分肯定了張艾嘉的導演才能和成績。
張艾嘉的導演才能并非十分出色,但她的影片卻流露著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正是這種氣質(zhì)使她的每部作品都備受期待。“電影的性別最終可能是由導演的氣質(zhì)決定的,也即導演潛意識里是有男性氣質(zhì)還是女性氣質(zhì),這是電影整體性別傾向的根本。”[1]男性導演大多是以男性的眼光審視社會,無法徹底擺脫男性中心的優(yōu)越感,難以真正做到客觀、全面、細致地反映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微妙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的鏡頭中表現(xiàn)出的女性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色情的消費對象,另一類是被同情者和被憐憫者。到了女導演的鏡頭中,女性終于成為了主要的關(guān)注對象,大批反映女性受難者形象以及她們在生活中的迷茫和無助的影片不斷出現(xiàn),張艾嘉就是這樣一位導演。但是張艾嘉堅強、自信的性格讓她并沒有像其他很多女性電影的導演那樣,將女性刻畫成在巨大壓力下受到痛苦與折磨的形象,而大多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關(guān)注女性面對愛情或者夢想時內(nèi)心的矛盾和迷茫,幾乎每一部影片都提供了一個值得思索的女性話題。
張艾嘉非常注意對人物內(nèi)心的觀察,尤其是女人,她的影片強調(diào)對女性情感的表達,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表現(xiàn)方式反映著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的微妙變化,帶有很強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她的影片都算不上大制作,少有絢麗的畫面與技巧,也難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需要在屏幕前細細品味,影片中蘊涵的情感最終會觸動你的心弦。
一、紛繁復雜的女性內(nèi)心世界
電影通過影像表現(xiàn)人物,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通過鏡頭下的表演一一傳遞。人物刻畫得是否傳神,以及對人物內(nèi)心微妙變化拿捏的恰當程度都直接影響影片的敘事效果。也許由自己的性別身份和人生經(jīng)歷所決定,張艾嘉的影片中,女人內(nèi)心的微妙變化都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少女小漁》是張艾嘉根據(jù)旅美小說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這部作品在當年的亞太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充分肯定了張艾嘉的導演才能。故事講述的是大陸女青年小漁千里迢迢投奔紐約的男友,為獲得綠卡,無奈與他人假結(jié)婚。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小漁與馬里奧由最初的相互抵觸發(fā)展成忘年之交,面對病重的老人,小漁拒絕了男友的要求毅然留下。影片中的小漁是一個矛盾分裂的人,一方面她堅強、勇敢、樂觀、善良;而另一方面,在男友面前她卻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為了江偉”的她變得軟弱、隱忍。
當移民局到工廠查找非法移民時,小漁躲在只有一人寬的高樓邊緣,鏡頭中的她完全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恐懼和害怕,電影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這位女子堅強勇敢的一面;當陌生的提諾向她借錢時,她大方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提供幫助,并允許他和自己共用一個烘干機,如此簡單平常的細節(jié)卻表現(xiàn)出小漁的善良和樂于助人。但是,當她知道江偉與其他人一起過夜時,等了一夜的小漁卻原諒了他;當馬里奧問她為什么來美國時,她的回答是“為了江偉”,每當關(guān)系到江偉時,小漁的世界就變得異常扭曲。張艾嘉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堅強、樂觀,但面對愛情卻失去自我,一味寬容、隱忍的女子形象。
年過四十的張艾嘉在1999年拍攝了一部純潔的愛情之作——《心動》。影片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初戀故事,他們單純地相戀,卻因家庭的反對而分手,而多年之后這份感情依舊。張艾嘉為我們呈現(xiàn)了那段“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浪漫愛情,純真、美好。梁詠琪和張艾嘉分別飾演年少和中年的小柔,將年輕女孩初戀時的青澀與執(zhí)著,以及人到中年后的成熟穩(wěn)重詮釋得恰到好處。
第一次見到浩君,小柔的內(nèi)心便悄悄開始悸動,時不時盯向他,然后迅速地移開目光,少女初戀時的羞澀與甜蜜透過她的眼神和緋紅的臉頰顯露無遺。當母親回到臺灣,小柔被逼在親情與愛情之間作出選擇時,一句“你就當沒生過我這女兒吧”反映了戀愛中女孩的執(zhí)著和沖動。在浩君家墻邊的那句“我們分手吧”與在陳莉家歇斯底里的哭泣形成鮮明對比,將少女戀愛中的敏感、忸怩和心口不一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時過境遷,當浩君將戒指放進水杯并說“答應就喝,不答應就別喝”時,小柔將戒指撈出來戴好卻不答應求婚,成熟的小柔開始懂得,有些東西只要永遠珍藏就好。當中年的小柔坐在飛機上,看著浩君送給她的照片和那張寫著“這些都是想你的日子”的紙條時,聰明的張艾嘉用一個含著淚水的微笑讓一切消逝在空中,故事過后,風輕云淡。
《20 30 40》無疑是張艾嘉的得意之作,在華語片集體式微的2004年柏林電影節(jié)上,本片“如同在一片肅殺蕭條之中悄然盛開的紅梅”[2]。雖然在獎項上并無收獲,但電影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guān)注。本片中,導演敘述了三個不同年齡段臺北女人的感情和生活故事。
這部影片中,20歲的女孩青春靚麗,對未來充滿期待,但尚不成熟的她們在現(xiàn)實和未來面前卻顯得茫然失措。在地震中建立起的親密感情因為一個男孩的出現(xiàn)和經(jīng)濟問題而受到損害,但當分別來臨之時,小潔卻送上了離別之吻,她們的感情中流露出了少女感情的純真、美好,但又具有敏感的特質(zhì)。30歲的女人期待愛情,但她內(nèi)心“卻充滿了矛盾和復雜性”[3]。在愛情的道路上她患得患失,不知珍惜擁有的,偏想要那永遠得不到的。她覺得年輕有激情的愛人不夠成熟,愛上的卻是有婦之夫,甚至因為一個曾經(jīng)約定不結(jié)婚的男人決定結(jié)婚而暴怒。40歲被拋棄的女人如今已不罕見,影片將失婚女人的復雜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辦完離婚手續(xù)后,踏入電梯的施以梅先是幸災樂禍地嗤笑,轉(zhuǎn)而卻變成了悲傷、沮喪的瘋癲表情,這瞬間的表情變化將她心中的傷痛、苦澀展露無遺。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有著各自的煩惱與無奈,張導在這部影片中成功地展現(xiàn)了這一切。
張艾嘉的影片是典型的帶有女性氣質(zhì)的作品,用女性細膩、獨特的眼光和手法審視、表現(xiàn)生活,將現(xiàn)實社會中的女性心理刻畫得十分深刻。幾乎她的每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為主角,但這無關(guān)乎女權(quán)主義,沒有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她只是從女性的視角反映女性真真切切的感情和生活狀態(tài)。
二、音樂——情節(jié)跌宕的助推器
在如今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音樂所占的比重已經(jīng)越來越大,無論在何種類型的作品中,音樂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敘事要素。“電影世界始終擁有一種音樂,這種音樂從氣氛上替電影世界構(gòu)成了一種特殊的幅度,它不斷地豐富電影世界,解釋這個世界,有時還校正甚至指揮它。”[4]好的歌曲可以使影片在表達層面和修辭層面上都更上一層樓,甚至能給影片的敘事帶來質(zhì)的飛躍。也許與自己的歌手身份有關(guān),也許是由于天生的判斷力,張艾嘉總是能夠選用恰如其分的歌曲來詮釋影片的情感。
《少女小漁》中,最讓人動容之處莫過于紡織廠里女工哼唱的一首《決定》,瞬間將影片前幾十分鐘的情緒聚集爆發(fā)出來。“其實我根本沒有看仔細……只是從來不曾懷疑而來到這里……我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呼吸……就讓我自己做些決定。”這首歌曲出現(xiàn)在此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歌曲貼切地反映了紡織廠里女性的生存情況和心境,將身在他鄉(xiāng)的孤獨和悲涼之感傳達出來;更為重要的一面在于這首歌預示著女主角前后的內(nèi)心轉(zhuǎn)變。歌聲初次響起時,小漁單純地笑著看向身邊的哼唱者,隨著歌詞在腦海中慢慢浮現(xiàn),小漁陷入了沉思。從此刻開始,小漁慢慢地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面對江偉“五分鐘”的最后通牒時,小漁終于不再唯唯諾諾,尋回了自己丟失在愛情中的尊嚴和自我。
《決定》唱得人心酸落淚,面對失去自由的愛情,一切都不再美麗。一首《心動》卻讓愛情成為永恒的記憶,不會褪色,這一次次的配樂安排足見張艾嘉的聰穎和敏銳。“有多久沒見你,以為你在哪里,原來就住在我心底……”動情而真摯的歌聲飄蕩在影片的末尾,恰似小柔與浩君一生感情的真實寫照,而立之年過后,心動已經(jīng)變成了心底沉沉的懷念,成熟的內(nèi)心只得永遠保存著那份純真的情感。
在《20 30 40》這部影片中,張艾嘉別出心裁,并沒有像其他的影片那樣配上直擊主題的歌聲,使用的多是純音樂作為背景。但是在影片出爐后,張艾嘉師徒三人卻合力打造了影片的同名專輯,其中既有合唱曲目,也有為每個人量身打造的獨唱歌曲。其同名歌《20 30 40》由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聯(lián)袂演唱,如同對影片中人生的反思和感慨。“這是一個需要主動,幸福自己尋找的時代”,恰似失婚女人施以梅在愛情中的主動出擊;“愛就繼續(xù)冒險,不愛就說再見”,擊打著想想在愛情世界中的左搖右擺;“不要怕,越愛膽子越大,要把心情放開,大大聲聲地說出來”,這不正是充滿朝氣的小潔勇敢追求夢想的表白么?
張艾嘉為影片準備的音樂不再是單純地烘托氣氛的工具,它們成為影片敘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是表演和畫面無法取代的。它們能夠?qū)⒂捌j釀的情緒瞬間推至高潮,與電影的敘事主題相得益彰。
三、結(jié)局——童話式的圓滿落幕
張艾嘉在大銀幕上為我們呈現(xiàn)了女性可能面臨的挫折和無奈。無論是青春活力的少女,還是已為人妻的婦人,各自都面臨著難解的人生謎題。但張艾嘉與眾不同之處正在于此,不同于其他很多女性電影抨擊“男權(quán)”社會給女性帶來的不公和壓迫,她更加注重的是從女性本體出發(fā),探討女性心理的復雜性,將女性敏感、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鏡頭中,面臨問題的女性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消除心魔,回歸正常的生活,從不強調(diào)男性要如何對女性負責,也不寄希望于男性來解救女性,強調(diào)女性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自我救贖。她的影片大都是以一種相對圓滿的結(jié)局落幕。
《少女小漁》的片末,江偉離去,小漁留下來照顧中風的馬里奧。兩人中間隔著一道門,也許從此陌路,小漁失去了千里迢迢來追尋的東西,這個結(jié)局似乎并不圓滿。但是對于影片中的小漁來說,這是她在兩人關(guān)系中第一次反抗江偉的意志,是面對江偉時她第一次行使決定權(quán)。盡管失去了這份愛情,但小漁收獲了作為女性的自尊與自信,對小漁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個新的開始,全新的小漁找回了自己丟失的那一半。
《心動》中的小柔最后雖然沒有與浩君“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但正如張艾嘉在劇中說到的那樣:你可能和這個人相戀,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影片末尾出現(xiàn)的是中年的小柔和浩君,他們都不再如年少時那般驕傲、輕狂。身穿黑色大衣的浩君在機場深深地鞠躬送別了一生的摯愛,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jīng)超越了愛情。飛機上的小柔,打開浩君送的盒子,看著里面的一幅幅圖片和那張紙條,淚水在微笑中潛藏,這淚水與傷心無關(guān),滿是幸福和感動。年輕時的他們有過互相傷害,但是相愛卻是他們生命的主題,最后雖是別離,留下的卻是一生的懷念和美好回憶,末尾那絢麗的天空給整部影片畫上了童話般的完美休止符。
到了《20 30 40》,三段平行的故事雖然不好把握,但是張艾嘉還是堅持了她的那份童話情懷。20歲的小潔并沒有夢想成真,面對壓力和困難最后只能選擇離開,但是在這次臺灣之行中,她為了自己的夢想勇敢嘗試了,帶著滿滿的友情離開。30歲的想想一直在三個男人中猶豫不決,最后形單影只,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身邊,這里才有她一直懷念的家庭溫暖、母女溫情。40歲的施以梅,在兩次尋愛之旅中雖然都慘敗而歸,但醒悟的她不再因為愛情的失利而失魂落魄,不會再為“我是個被拋棄的女人”而自怨自艾。陽光下面帶微笑奔跑的她,就像路邊開放的花朵那樣依舊美麗,此時的美麗不關(guān)乎年齡,只與心態(tài)有關(guān)。
在張艾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愛恨糾葛,但是不會看到通篇的怨恨與憤怒。每一位曾經(jīng)遭遇不幸與迷茫的女性最終都會在生活的過程中漸漸尋覓到自己丟失或缺少的部分,一切的負面情感都會在歲月的洗禮中走向平和。
四、結(jié)語
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電影創(chuàng)作,作品中都難免有創(chuàng)作者經(jīng)歷和情感的投射。現(xiàn)實中的張艾嘉獨立、自信、勇敢,她鏡頭里的女性們也大多具有這類品質(zhì),能夠堅強勇敢地走出逆境和困擾,經(jīng)營自己的獨立人生。正因如此,她的作品獨具一格,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中始終能夠占一席之地,在20世紀90年代臺灣電影整體蕭條的時期成為一朵奇葩。
注釋:
[1] 張新煜、張紅巖:《陰謀,恰似溫柔的耳光》,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頁。
[2] 趙珂:《〈20 30 40〉女人的愛與夢想》,(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540866.htm),2009年4月9日。
[3] 姜韞霞、吳凡:《女性眼中的現(xiàn)實偶然與未來必然——臺灣影片〈20 30 40〉淺析》,《寫作》2005年第23期。
[4] [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