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吃
說來不好意思,對上海的印象,最初還是從吃開始的。我小的時候生活在農村,當時,姑父在上海參軍。后來,姑姑和兩個表妹也隨軍去了上海。從我姑姑的來信中,我知道上海是一座很大的城市,有許多漂亮的汽車和高樓大廈。我問奶奶:“上海在什么地方?”奶奶說:“上海很遠很遠。”很遠有多遠?我不知道。春節,姑姑回家探親,帶回來很多好吃的東西,當然有大白兔奶糖,還有許多從沒見過自然也叫不上名來的點心,它們漂亮得讓人不忍下口,吃起來香香的甜甜的黏黏的軟軟的。它們在我口里化開,無法言說的香甜沿著舌尖擴及全身,讓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知道,它們是從上海來的。
我問姑姑:“上海在什么地方?”姑姑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上海在蘇州和杭州之間呢。”我一下子記住了姑姑的話。我吃著香甜的點心,望著天空,心里想著離天堂如此近的上海是什么樣子。
慚愧的是,一晃多年過去了,我卻沒有機會能在上海住上幾天,來回只是路過,匆匆忙忙。上海的繁華和優雅一直處在我的想象之中。但每次,那些高聳入云的大樓在我眼前一掠而過時,我的齒間總會泛起一絲甜甜的黏黏的清潤芳香。心想,如果能在上海小住幾天,一定抽出時間去品嘗一番上海的特色小吃。
沒想到,二○○六年,我很榮幸地成為“上海首屆作家研究生班”中的一員。這種愿望便成為現實。打聽兩位上海本地的朋友,不好說自己嘴饞,只問上海特色小吃的匯總之地,他們都提到城隍廟,說既可以品嘗到各色小吃,又可以欣賞到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到舊上海的文化氣息。
就來到城隍廟。
恰逢清明節前后,氣候宜人,那種熱鬧與繁華無法用語言表達。瞅瞅身邊,多的竟是大鼻子藍眼睛的外國朋友,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為滿足自己的胃口而來?不管那么多了,于是一頭扎進城隍廟飛檐翹角的建筑群里。在油炸鵪鶉和臭豆腐干的香味中,香菇油菜包、八寶飯、酒釀圓子、糍米團、蘿卜絲酥餅、海棠糕、水晶打糕、奶黃包、小排骨……色色各樣,應有盡有。身邊的一個小女孩,一手舉著一串糖葫蘆,一手往嘴里放一塊咖喱角,而老人似乎更喜歡素菜包和八寶飯,一個女老外正搖頭晃腦地品嘗赤豆糕……他們無不快樂地享受著面前的美食。
上海的小吃有著普遍的特點,那就是精致、細柔、小巧、漂亮、干凈,講究色、香、味、美的統一,叫它們為點心,是再準確不過了。可謂點到為止,心在細微;點點滴滴,皆成景觀……跟我們山東的大快朵頤正好相反,也正好體現了上海人的細膩和體貼,精巧與典雅。從這些方面講,小吃也是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
一路逛過來,肚子在不知不覺中變圓了。在一個小販那里買了一沓有關城隍廟的明信片,卻被小販的一句話說得目瞪口呆。小販說:要說上海的特色小吃,還是九曲橋邊的綠波廊,那里的蟹粉小籠包和三絲眉毛酥才叫正宗呢。我愣了一下,心想,不會是吃了半上午,還沒吃到正宗的上海小吃吧。摸了摸肚子,想也只好留到下次了。
離開城隍廟時,看到一個食攤前擺著一些綠綠的圓圓的食團兒,覺得新鮮,便問眼前的女販這是什么。女販說這叫清團。于是又買了兩個清團。據賣清團的說,清團是上海所特有的,且只在清時節前后才有。禁不住咬一口,黏、甜、清香滿口,不錯。又一想,覺得挺奇怪,一個北方的胃,竟然能如此好的享受南方的小吃。看來,這也屬于一種童年的情結吧。
上海的郊區
“看一座城市的建設,必須要看這座城市的郊區建設。”忘記是在哪篇文章中看到的這句話了。我去過多個城市,也到過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區,但上海的郊區給我的印象最深:交通四通八達,景色優美迷人,空氣清新,環境舒適,無處不展示著江南特有的韻味。
我們研究生班學員住的作家創作基地,正好位于上海青浦區的西岑,是名副其實的上海郊區,與蘇州相接,依淀山湖傍恒江。印象最深的是清明節前后,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江南大地,一派春意盎然。路兩旁整齊的香樟樹剛剛生出新葉,紅、黃、綠相間,蓬蓬勃勃,透著鮮亮,人行其間,身心迷醉。水杉樹高俊挺拔,一排排的,如同衛兵一樣。清亮的水道河流間,滿載貨物的船只悠然地劃過;小河上面小橋一座連著一座,姿態各異;河道兩邊,白墻灰瓦的兩層小樓在翠綠與亮白之間,韻味盡顯。對于一個常年生活的北方的人來說,眼前的景色確實讓人覺得新鮮無比,與上海市區的繁華和喧鬧相比,上海的郊區確實別有一番味道。
星期六星期天,借創作中心為我們準備外出用的自行車,跟幾位同學去了離西岑不遠的兩個小鎮:朱家角和金澤。
朱家角是旅游景點,開發過的,人多,窄窄的小巷店鋪林立,賣扎肉、米粽和工藝品的特別多,小河沿街蜿蜒而過,沿河而建的小樓古色古香,小橋特別多,各不相同,小酒館也隨處可見。盡管商業氣息較濃,有一絲人為的造作之感,但站在放生橋上,全鎮的風貌盡收眼底,江南的文化氣息還是能隨風而至,再花上幾元錢,從一位年老的婦女手里接過盛有小魚的方便袋,“嘩”一下把袋中的小魚撒入河中,盡管有些許的做作,但心里還是很高興。相比朱家角,小鎮金澤就顯得淳樸多了,安靜而真實,在這里,時間一下子慢下來,讓人覺得,這個江南小鎮上的人們正有滋有味地生活在日常中,街上人少且稍顯懶散。腳下的石板盡管粗陋,但泛著幽幽的光澤;房屋盡管陳舊,但彌漫著煙火氣……
應該說,朱家角和金澤是兩種不同風格的小鎮,來這里的人,根據自己內心的需要,能感受出不同的滋味來,就如同牛奶食品一樣,一個是咖啡牛奶,而另一個卻是原汁原味的純牛奶。喜歡哪個,就憑個人的口味了。據說上海人節假日都喜歡來郊區玩兒。這是可以理解的,上海是個大都市,市區高樓林立,喧囂而嘈雜,而上海的郊區交通便利,空氣清新,景色宜人,但更重要的,我想,可能還是郊區特有的文化氣息和煙火味道,能夠讓久居大都市的人的內心得到放松和彌補。
上海的特色街道
上海的綠地多,幾乎隨處可見,如果綠地是一座城市的“肺”的話,那么街道就是它的“血管”。上海的街道多,著名的“南京路”和“淮海路”商業街,還有最能代表上海建筑文化的石庫門,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便不再多說。我想說幾條有特色、有味道、有文化品味的街道。它們讓我記憶深刻。
衡山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條路,據說這里是最早的酒吧聚集地,路兩邊的法桐,不經意間營造出一份小資情調,我覺得這里能比較充分地體現出解放前上海的特色來。這條路確實是一條休閑的路,其特點在于文化休閑。唱片公司、出版社、新聞單位都有坐落于此的,購買唱片、書籍、藝術品非常方便。與衡山路的歐式風情相融洽,這里的畫廊主要出售油畫,路旁懸掛著一排排西方名畫的仿制品,從雷諾阿到莫奈、梵高的名作都有,怡情悅目和藝術啟蒙兼而得之。一些精致典雅的書店也別具特色,如果用心淘書,無論新書還是舊書都會有難得的發現。
東臺路民俗古玩街和江陰路的花鳥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東臺路古玩市場以經營舊工藝品為主,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木器、字畫、文房四寶、繡器、雜件。海內外游客和工藝品愛好者絡繹不絕。江陰路花鳥市場算不上大,但市井味道足,半里路長的專業市場上,設有百多個簡易攤棚和攤位。據說在春秋旺季,這里的攤位可達三百多個。這里匯聚了各種上海人所喜歡的觀賞魚,花鳥蟲草等。上海眾多的花鳥愛好者經常來此逛逛,互相交流、切磋。
還有一條路不能不提,那就是福州路,我們都知道福州路上有特色的建筑特別多,它在一百年前就有“文化街”的美稱,那時候,這里就開設了不少書局和文化用品商店。第一次去福州路尋書,還是田耳喊我去的。田耳兄是個書癡,且在上海住的時間較長,對福州路非常熟悉。我大概一共去過三次福州路,每次去,都會有新的收獲。
徜徉在福州路,進出各家書店瀏覽各種新出版的圖書期刊,淘淘各種舊書雜志,據說已成為上海市民的一種時尚。福州路濃郁的文化氛圍與毗鄰的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市工人文化宮交相映輝,組成了上海一道文化風景線。
當然,要想了解上海的現代特色,“新天地”是不能不去的地方,這塊“上海最時尚的地方”,聚集了一些頗有特色的酒吧,這里大多安靜淡雅,精致而不奢華,妖嬈但不俗艷。自然,消費也是蠻高的。記得剛到上海,上海社科院和上海作協的老師便帶我們來到新天地,可見新天地在上海人心中的位置。
我住上海的時間不長,在上海游玩的時間就更少了,想必上海有特色的街巷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