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頻頻爆出國內知名企業為爭奪市場“惡斗”連連,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消息,試看兩則:
“文攻戲”——撲朔迷離的“蒙牛誹謗門”事件。圣元奶粉可能致兒童性旱熟,這則新聞一度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后來卻被揭露該事件疑似奶業巨頭蒙牛及其公關公司策劃出來打擊競爭對手的有組織、有預謀的誹謗,更奇的是原本針對的并不是圣元,卻陰差陽錯誤傷了圣元,其戲劇性不亞于偵探小說。
“武略戲”——美的、格力的銷售員拔拳相向,致人死亡。美的實習生強大偉在安徽巢湖當地最大的家電賣場,與格力的業務員因爭搶客源,一言不合,遂發生激烈的肢體沖突,強大偉倒地重傷,最終不治身亡,據說打斗現場的火爆場景不亞于一部精彩的動作片。
面對種種亂象,我們不禁要問,當下的市場競爭何以呈現如此“焦躁”的病態?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制造企業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原材料、人工接二連三漲價,出口大大萎縮,企業告別了美好的“摩登時代”,企業要生存,工人要吃飯,強化內部管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正規“招數”,但“療程長”、“見效慢”,遠不如“抄近路”、“出歪招”來得酣暢淋漓。因此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招數便紛紛粉墨登場,目的無非排擠競爭對手,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我國改革開放雖然已歷30年之久,但市場經濟法制體系建設與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形勢還不太相適應,對于層出不窮的違法經營、不規范經營行為認定不明晰、監督懲罰不到位,致使某些企業更加張狂、更加肆無忌憚地大搞陰謀詭計,以不正當競爭手段獲益,你行我效,有些卑劣手段竟演變成了市場競爭的“潛規則”。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這本是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所宣揚倡導的,但在赤裸裸的利益爭斗面前,這一信條往往被棄之不顧。溫家寶總理曾經鄭重推薦過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一書,意在提醒人們市場經濟須以一定的道德規范為基礎,切不可“見利忘義”、“見利忘德”。對企業而言,這個“義”、這個“德”首先體現為誠信經營的意識、公平競爭的氣度,唯此才能形成真正為人所稱道和敬仰的“企業文化”,進而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形象。搞小動作,打擦邊球雖然能夠獲利一時,長遠來看卻破壞了品牌價值,毀壞了企業形象,得不償失。從另一個角度講,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契約經濟,如果任由各種歪門邪道橫行無忌,致使契約失效,市場失靈,消費者對市場失去信心,則不但個體企業將無利可圖,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必然無從談起。
市場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時候想想辦法醫治市場競爭“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