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包含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最早提出“新農村建設”概念的林毅夫說過,新農村建設不等于新村莊建設,并指出新農村建設只有建立在提高農民收入之上,其他的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等等才可能實現。管仲也說過一句話,叫做“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誠哉斯言。
如果說新村莊建設是注重“外”在面貌,只是一種“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那么新農村建設則是表里如一、“內”與“外”兼修的惠民工程、實事工程。江蘇省從一開始便抓住了“生產發展”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核心。因為只有在生產發展的前提下,農民的收入水平才可能提高,生活才可能寬裕,加強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目標建設,也就有了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從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來看,截至2009年,江蘇省已有華西村等100個村被授予“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稱號。
江蘇省結合自身“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的既定目標,在2006年6月編制出《江蘇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規劃綱要》,隨后還制定出新農村建設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展開:在生產發展方面,包括農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農業生產方面的六項指標;在生活寬裕方面,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恩格爾系數等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指標及農民社會信息化、居住等方面的指標;在鄉風文明方面,包括教育、文化、衛生三項主要指標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在村容整潔方面,包括農民生活環境質量指數及一些道路、水利、綠化等方面的指標;在管理民主方面,針對村務民主列了一個綜合指數,包括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理財、民主決策等方面。對照這一指標體系,我們可以比較直觀地就“十一五”以來我省新農村建設中的成就作一番回顧。
——在生產發展方面。統計資料顯示,江蘇省在2006年時鄉村人口絕對量為3631.31萬人,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1545.01億元,到2009年,鄉村人口絕對量為3429.68萬人,而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則為2261.86億元。從統計上看,農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幅度比較大,一方面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及城鎮化的推進,江蘇省這幾年來的鄉村人口絕對量呈減少的趨勢,另一方面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隨著規模高效、特色生態等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而增長較快。這些都是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的最直接證據。在推動農村生產發展上,江蘇省一直不遺余力,2007年就提出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攻方向,在“十一五”期末之際,還把2010年作為“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年”,現代農業業已成為江蘇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的主要抓手。就現代農業而言,“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報道,截至2009年底,江蘇省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87萬畝,其中設施農業121萬畝,高效農業面積超過2400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30%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全年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增幅均在15%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累計入社農戶達541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36%,農民合作社帶動的農戶比例、農民合作社登記的成員數和出資額均居全國第一。
——在生活寬裕方面。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江蘇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813元,到2009年則為8004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1%。另據省統計局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一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37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7元,增長12.4%,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009年為45.24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4.44平方米。2009年,江蘇省南中北恩格爾系數均有所下降,蘇南地區為35.5%,蘇中地區37.4%,蘇北地區40%,農民更有能力進行除食品以外的消費了。在電話通信消費方面,2006年時江蘇省農村固定電話用戶為998.37萬戶,到2009年為968.05萬戶,減少約30多萬戶,究其原因,是因為農村中使用移動電話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使用移動電話的支出要高于使用固定電話的支出,農民只有“生活寬裕”了才會有這樣的選擇。另外,隨著農村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農民選擇用網絡進行通訊與交流的機率越來越大。據報道,2009年,江蘇省已實現自然村100%通寬帶,成為全國首個實現自然村“村村通寬帶”的省份,全省農村每個聚居20戶以上居民的自然村落都具備寬帶上網能力。
——在鄉風文明方面。江蘇省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近年來定期舉辦全省農民運動會、農民體育節及各種單項賽事活動,有力推動了農民體育事業的發展,強身健體的文明新風在全省廣大的農村蔚然形成。據報道,江蘇省80%的鄉鎮都健全了農民體協組織,各個市縣已經建成完善了農民體育組織網絡,各地都會在農閑時節、重大節假日組織各式各樣的農民體育運動,給農民的業余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如積極推進“農家書屋”工程,不斷提供給農民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到2010年,江蘇全省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農家書屋”達1.5萬余家,約占全國總量1/3,“農家書屋”公共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如泰州市的孝化村因其敬老愛幼的淳善村風先后被評為“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泰州市文明村”。江蘇省從2006年起就積極實施“送科普、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既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增長了農民的科學知識,也陶冶了農民的情操。又如,沛縣農林局近年來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截至2009年,已培訓6.49萬農村實用型人才。灌南縣農民油畫作品還入選了建國60周年收藏品。另外,在江蘇省第五屆農民美術書法大賽作品展上,許多作品展現了新農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村容整潔方面。“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開展了“六清六建”試點工程,目標是重點建設一批鄉村風情濃郁、生態環境優良、生產生活便利的典型示范村,引導全省鎮村規劃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具體內容是: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糞便,建立人畜糞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稈,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護制度;清理工業污染源,建立穩定達標制度;清理亂搭亂建,建立村莊容貌管理制度。如在整個丹陽市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被作為改善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的重要抓手,全市各鎮、村因地制宜,形成了鎮、村主導型、園區推動型、村企共建型和項目帶動型等多種推進模式,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又如海安縣是全國知名的畜禽養殖大縣,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大約有200萬噸,環境承載壓力十分巨大。為此,從2008年下半年起,海安在全縣推行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方法,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海安縣在實踐中探索出的這套“農戶蓄積、專業處理、綜合利用、跟蹤管理”模式,將農村畜禽養殖發展與畜禽糞便污染治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徹底解決了當地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大難題。2010年,江蘇省政府繼續將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列入省政府六件實事工程,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建設,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2億元,支持建設農村戶用沼氣8萬處。
——在管理民主方面。江蘇省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并積極進行了實踐。如華西村堅持把村務管理的參與權交給村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會議制度、黨員議事會制度、村務質詢制度、意見反饋制度、監督整改制度,在村務管理上做到了工作運行規范,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和形式規范,公開時間規范,廣泛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沛縣鹿樓鎮建立“村情發言人”制度,定期發布解決村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辦法,通報村里重大事情及解決矛盾的措施、最新便民利民的工作思路等;沛縣河口鎮在18個村委會統一制作了村務公開欄,基本形成了“村務公開讓民知,村里事務讓民管,村里工作讓民審,重大事項讓民議”的民主管理體系。泰州市積極創新村級民主監督形式,建立“村民直評村官”機制,到2010年,泰州四市兩區已有400多個村近3000名村干部接受了群眾的直評,村民參與率達93%。這些探索,為江蘇“十一五”新農村建設積累了財富,也為“十二五”期間新農村建設再譜新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