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是當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黨全社會工作亟待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解決好這一課題,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社會心態是指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現狀的心理感受和情緒反應,是個體和群體在社會情境影響下的各種認知與評價、態度與情感、傾向與決策等心理活動。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個體與群體所產生的心理與行為的互動,使社會心態與社會行為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顯著的大眾性、社會性和彌漫性。近年來,全國發生了多起針對兒童、女性或其他無辜群眾的暴力傷害事件以及其他社會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影響了社會的和諧。這類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社會心態的角度來看,心態失衡、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悲觀厭世進而產生報復他人、報復社會的心態是其共同的特關系處理不當所引發的。感情事件常成為受眾自殺的誘因。而家庭關系、成長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深遠。人有2/3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根據弗洛伊德等人的研究,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其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只有在十分了解受眾的情況后,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第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巧妙運用心理咨詢的基本技能,特別是傾聽、溝通和影響技術。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心理輔導工作時,習慣于講而忽視了聽,習慣于對人和事作出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評價,而忽略了受眾的心理需要。只有認真傾聽、積極溝通、適當施加影響才能讓受眾有被尊重的感覺,才有利于找到癥結,最終幫助受眾解決問題。
第五、做到以受眾為本,了解受眾,尊重受眾。時刻將受眾放在第一位,經常做到換位思考,時刻將自己置于受眾的境地去思考問題,真正做到與受眾共情。這樣,有利于克服受眾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感和抵觸,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可能存在的隨意『生與被動性,真正做到以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為基礎,以引導人、塑造人、完善人為核心,從人的需求和特點出發做好工作。
第六、創新溝通的方式和渠道。心理輔導的過程是受眾思想矛盾斗爭的過程,也是一個內化過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到受眾中去,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他們處理好在職場、交際場、學習、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受眾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第七、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心理咨詢的重要原則是中立原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必須讓受眾自己做出選擇,做到助人自助。實踐證明,只有受眾真正發自內心的改變,才能達到實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避免沖動,錯位為受眾做決定,可以在分析利弊、申明大義的基礎上幫助受眾做出遵從內心的正確選擇。點。社會心態產生于每一個社會成員個體,又以一種整體的形態存在,影響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是一種符合社會倫理規范、適應文明社會總體要求的和諧、健康、科學的心態,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不人云亦云;按科學規律辦事,按規章制度辦事;以客觀、冷靜、嚴謹的態度面對現實,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培育理陛平和的社會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心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觀念被普遍接受,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日益增強,開放心態、進取心態和求富心態應運而生。社會心態的積極變化為社會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這是本質和主流。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在非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即盲目、輕信、主觀臆斷、意氣用事等也是客觀存在的,且具有蔓延的勢頭。當前,影響社會心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從社會發展方面看,我國雖然整體上說進入了小康社會,但由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存在差異,生活比較困難的群體依然存在,住房貴、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社會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人窮志就低,人窮怨氣多,這是社會心態失衡的首要根源。二是從思想政治方面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一些人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對外開放使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乘隙而入,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沉渣泛起,而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沒有及時跟上,特別是人文關懷、心理疏導不夠,針對性不強,這是社會心態失衡的思想根源。三是從體制政策方面看,利益格局的調整加上體制的不健全,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城市建設水平的提升和城鎮化的推進引發的人地沖突等,成為矛盾的焦點。這是社會心態失衡的政策體制根源。四是從工作作風方面看,一些地方基層干部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甚至以權謀私、違法亂紀;有的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工作責任沒有真正落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該解決的不及時解決,從而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成為影響社會心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全新的課題,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知難而進,重點從以下幾個環節著手:
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不公往往導致國民心態失衡、心氣不順。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需要把推動科學發展與促進社會和諧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讓國民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競爭、平等地獲取發展機會。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為社會公平正義鼓與呼。
強化思想教育引導,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平衡。通過思想交流與溝通,及時化解人們心理上的不樂觀情緒,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建立正常、合理、順暢的民意暢通渠道,及時理順情緒,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堅持客觀、真實、全面、公正的報道原則,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充分運用各類新聞媒體的力量,引導公民以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認識和對待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對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新奇事件的宣傳,黨委宣傳部門要把關定向,做到準確、適時、適度地進行正面宣傳引導,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始終堅持從我做起,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理性平和社會心態是由公民的個人心態集合而成的。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的培育,最終要落實到每一位公民的思想和行動中。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教育引導每—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切實加強修養,不斷提高境界,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觀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