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文件,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都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科學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并作出了全面重要部署。
過去的五年,是江蘇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同全國一樣,我省應對重大挑戰,經受重大考驗,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特別是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民營、外資經濟“三足鼎立”共同發展的格局不斷優化,“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開放局面正在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所有這些,都為“十二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構筑了新的更高起點。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推進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
現在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進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財稅、金融、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圍繞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綜合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圍繞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管理層級,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圍繞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推動各個領域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尤其是在建立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社會管理改革創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面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新形勢,全球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我們必須深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增強江蘇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重點在三個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大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一般貿易、服務貿易和“兩自”產品出口比重;把招商選資、招才引智與調結構抓創新結合起來,大力引進龍頭項目、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領軍人才;加快開發園區轉型升級,提升服務功能、創新功能、集聚功能,使之成為科技創新的先導區、新興產業的集聚區、集約發展的示范區,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積極拓展對外開放領域和地域。鼓勵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鼓勵外商更多地到蘇北蘇中特別是沿海地區投資,加強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三是更大步伐“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推動我省優勢產業、優勢企業轉移生產能力,建立境外資源能源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參與收購境外研發機構、知名品牌和營銷網絡,提高跨國經營能力,開拓發展空間。
“十一五”時期所取得的輝煌成果,離不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展動力和活力,實現“十二五”發展藍圖,依然要依靠改革開放這股強勁的春風。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萬眾一心,朝著“兩個率先”的目標奮勇前進。把握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導向
經濟社會發展到現今這個階段,更加注重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已經不可回避地擺到了我們面前。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共同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四個新格局”。這是一個鮮明的導向。把握好這一導向,對于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各項工作以至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導向,必須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五個一體化”。堅持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堅持以推進農業、就業、創業、物業“四業富民”為核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突出解決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兩大問題,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導向,必須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抓住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提高區域統籌發展水平。“十二五”期間,要舉全省之力推進沿海地區大開發大發展,堅持科學開發、集約開發、綠色開發,統籌推進港口建設、產業發展、城鎮發展和環境保護,打造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要加快蘇北振興步伐,繼續加大對蘇北發展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強蘇北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好蘇北的后發優勢,推動蘇北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蘇北發展滯后的局面;要推進重點產業帶建設和區域聯動發展,繼續加大沿海、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沿滬寧線、沿江產業帶發展水平,推動蘇南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對蘇中蘇北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區域互動發展機制,繼續實施跨江開發和江海聯動開發,促進蘇中盡快融入蘇南經濟板塊。
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導向,必須加快形成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共同提升新格局。要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硬任務,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盡快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作用,依托江蘇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把江蘇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導向,必須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十二五”時期,要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炭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開拓發展空間,持續優化生活空間,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繼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堅持源頭控制、科技支撐、嚴格監管三管齊下,進一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大力實施“清水藍天”工程,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繼續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抓好水環境治理,促進水環境明顯改善;堅持不懈推進“綠色江蘇”建設,讓江蘇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人居環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