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與物資能源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對于“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三農”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應響應“低碳”的號召,努力邁好低碳“三農”的步子。
首先是轉變生產方式,打造低碳農業。低碳農業,是一種比廣義的生態農業概念還更廣泛的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模式,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農業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更加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習慣還不太符合低碳要求,既不節約又污染環境。以施肥為例,在雨水較多的地區,傳統的施肥方法不僅造成肥料流失嚴重(約有50%以上的氮沒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農田外),而且還造成環境污染(我國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盡快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發展低碳農業已成當務之急。發展低碳農業,首先要培育低碳農業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制度創新,實行涉農生產節能減排的管理考核責任制,從國家法律法規高度,逐步開發完善農業能源效率標準。其次要提升糧食主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低碳農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三要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穩糧高效、農牧循環、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第四要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如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以目前的條件來看,中國首先要做的是把農業生產對碳的依賴程度降下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辦法降低化肥的使用量。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通過科技研發投入更好的品種,讓作物不需要多施化肥也能很好地生長;同時發明更好的肥料來替代化肥,例如用有機復合肥以及提高肥效等等。
其次是轉變生活方式,建設低碳農村。“低碳”農村是指在農村生活中運用低碳技術,開展低碳生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且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面臨著碳排放過大的環境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僅靠改善城市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切實解決農村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發展低碳農村關鍵要做到兩點:第一,要充分發揮農村能源優勢,如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鎮生活用電及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需要。重點進行秸稈低碳化利用“三位一體”成套技術與設備的研究與開發。第二,低碳農村還應因地制宜利用太陽能,比如我國西部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最適宜大量推廣太陽能灶,因此可在西部農村大量推廣太陽能灶,減少因燃柴(草、木)、燃氣、燃煤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政府應建立財政支持政策,對農村購買太陽能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大力扶持太陽能灶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幫助企業提高產量、質量和科技含量,以滿足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灶的需求。
第三是轉變發展理念,當好低碳農民。“低碳”農民是指在生產中崇尚低碳農業、生態農業,在生活中注重節約、主動選擇低碳產品的新型農民。低碳農業、農村已是勢在必行,但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農民這一主體。因此,應積極引導農民發展低碳農業,讓農民盡快走出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是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形式,加強宣傳引導,向農民普及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營造低碳生產生活氛圍;進村入戶,幫助農民切實轉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二是推廣新型能源。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導農民和企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大相關技術和機械的推廣力度,如秸稈發酵、秸稈還田等多樣化處理方式,采用化學處理和物理處理相結合等方法,探索建立循環農業的技術體系,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秸稈處理和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讓秸稈變廢為寶。通過推廣物理、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和農藥殘留降解技術,減少農藥用量,降低土壤農藥殘留。鼓勵農民建沼氣池,大力推廣生態種養模式,并定期組織技術人員實地指導。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努力做到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對于使用無污染新能源的項目,國家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錢用在農村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上,元污染新能源項目資金可由政府和農產共同承擔,并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劃分不同的分擔比例。三是有關部門要加強推進與監管并舉策略。全面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環境管理與監測體系,不斷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秸稈的管理,必須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在工作中,要堅持政策引導、示范帶動、措施跟上,真正讓農民在開展秸稈禁燒的同時收效益、得實惠,只有得到大多數農民的理解、認可和支持,秸稈才不會成為農村過量碳排放的元兇。四是建設生態環境,加大景觀農業建設力度,促進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切實做好美化村容村貌、抓好資源開發保護、加強農村污染治理、深化村鎮生態創建活動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