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對患者病情的改善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方法 我院2007年8月~2009年11月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3例,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33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開始功能鍛煉的時間。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8.2%)低于對照組(46.7%),差異有顯著性(P<0.05),開始功能鍛煉的時間差異亦有顯著性(P<0.05)。結論 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的實施,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作用,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病情的恢復。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95-0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糾正畸形,通過積極有效的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轉歸。我院2007年8月~2009年11月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3例,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33例與對照組30例,現將術后護理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7年8月~2009年11月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3例,其中男 24例,女39例,年齡34~86歲,平均73歲。63例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33例與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63例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33例與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的基礎上,實施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措施,由骨科專科護士兼護理組長,為患者制定專科護理計劃并指導各層級護士對患者進行專業的護理和健康指導。
1.2.1 術后常規護理術后常規護理主要為生命體征的監測及傷口的觀察與護理。心電監護儀動態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意識狀態、患肢血運,并做好記錄。術后體溫多在38.5℃以下,為吸收熱,若體溫持續升高則考慮為異物熱或感染的可能。應及時查明原因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術后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及時更換敷料[1]。
1.2.2引流管的護理注意引流裝置的擺放位置,保持引流通暢,觀察、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及顏色及量。術后48h后全天引流量大于300mL或主訴局部脹痛時應注意查找原因及時處理。正常引流量每天50~250mL,顏色暗紅。當全天引流量小于15mL時即可拔出引流管。注意傷口有無滲液,局部有無紅腫形成[2]。
1.2.3預防感染的護理術后預防關節感染是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關鍵環節。應用抗生素,維持藥物在體內的有效濃度,抗感染效果好。使用防褥瘡氣墊,定時協助翻身,保持床鋪清潔干燥,無渣屑,借助雙手健肢力量,定時抬起臀部,按摩受壓部位。嚴格進行床頭交接班,防止壓瘡的發生。
1.2.4康復訓練計劃及康復訓練時間術后1~2d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使股四頭肌呈收縮狀態,每日4組,每組20次。踝泵運動,每日3~4次。術后3d輔助患者做下肢關節活動,每日2次,每次30min。如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但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運動,曲髖不超過45°。術后4d繼續進行肌力鍛煉、關節活動及器械練習,如主動做患肢外展運動、借助牽引床上拉環引體抬起上身、兩腿間夾一軟枕,夾緊雙膝。每個動作保留5~10s,如此反復,每日4組,每組20次。術后5~6d指導和協助患者將術側肢體移進床邊,靠近床沿放下后坐起。坐的時間宜短,每日坐4~6次,每次限半小時。坐位時的練習包括伸髖、屈髖。術后2周利用助行器進行立位練習、步行練習,下地行走和負重的時間因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而有所區別。正確使用助行器,行走步幅要小,健肢負重,患肢自然下垂,保持助行器和健肢形成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的位置。
1.2.5出院指導(1)繼續做肌力訓練;(2)正確的睡姿;(3)患者做到“四不”、“四避免”;(4)教會患者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項。(5)定期來院進行復查。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功能鍛煉時間出現差異,護理干預組6人出現并發癥,遠低于對照組人數,進行功能鍛煉時間也早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某些髖關節病變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3]。通過人工關節的置換,可解除疼痛,糾正畸形,恢復關節功能等多種作用,但術后能否得到滿意的臨床效果,除了手術技術、假體種類和質量外,術前術后的護理也是手術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越來越多,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越來越重要。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主要包括:1)壓瘡:使用褥瘡墊,保持床鋪清潔干燥,無渣屑,借助雙手健肢力量,定時抬起臀部,按摩受壓部位。嚴格進行床頭交接班,發現褥瘡危象及時防范。2)泌尿系感染:留置導尿者囑其多飲水,加強尿管護理。拔管前關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以便盡早拔管。3)預防呼吸道感染:加強呼吸道管理,在護士的指導下做深呼吸運動,協助取半臥位,Q2h叩背,鼓勵咳嗽咳痰。4)便秘:指導病人按摩腹部,多吃水果、青菜,適當的床上運動,必要時給予綬瀉劑,以保持大便通暢。5)髖關節脫位:移動患者時應正確搬動,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指導患者康復訓練,逐步恢復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張力,加強健康宣教,避免患肢髖關節內收、內旋和過度屈曲,避免因患者知識缺乏、依從性欠缺、患肢活動不當而造成的脫位。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的發生率(18.2%)低于對照組(43.3%),差異有顯著性(P<0.05)。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的實施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是手術成功的保障。從兩組結果中得知,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的實施,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作用,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病情的恢復[4-6]。
但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計劃,增加患者的訓練信心。(2)早期開始,循序漸進,先被動、后主動活動,做到角度、次數、時間、負荷逐漸增加,避免對關節、假體造成損害。(3)肌力訓練應達到肌肉有酸脹、疲勞感,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不感到疼痛為宜。(4)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患者個體狀況來決定訓練的內容、進度和強度,尤其是高齡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5)出院后隨訪,定期督促指導,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對康復訓練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采取精心的護理干預方法及恰當的康復訓練計劃,對不同患者、不同時期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和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才能保證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 骨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4.
[2] 何宇佳,朱燕.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心理及功能鍛煉的護理體會[J]. 西南國防醫藥,2002,12(6):531-532.
[3] 王榮君.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J]. 江西醫學院學報,2003, 43(5):127.
[4] 郭莉,肖順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健康教育[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9):54.
[5] 伍秀珍. 16例人工全關節翻修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 吉林醫學,2005,7(26):751.
[6] 韋燕飛,莫小勤.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康復護理[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3,4:593.
(收稿日期:2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