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口服鐵之緣片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實驗組服用鐵之緣片6周,與對照組服用富馬酸亞鐵進行非盲法隨機對比分析。結果 口服鐵之緣片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療效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副作用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鐵之緣片是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有效藥物。
[關鍵詞]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鐵之緣片
[中圖分類號] R714.25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66-02
貧血是妊娠期最常見的并發癥,最近WHO調查結果表明,50%以上孕婦合并貧血,以缺鐵性貧血(IDA)最為常見[1],嚴重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鐵劑是現今治療缺鐵性貧血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針對鐵之緣片和富馬酸亞鐵兩種補鐵制劑的補鐵效果和副作用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10月在我院圍產門診行圍產保健的孕婦70例,均為單胎,孕周為16~30周,平均(24±2.5)周,年齡為20~35歲,平均(26±4.5)歲,為輕度或中度貧血,血清鐵<5.37μmol/L,伴或不伴頭暈、心慌、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貧血分度標準為[2]:①輕度:RBC(3.0~3.5)×1012/L,HB(80~100)g/L;②中度貧血:RBC(2.0~3.0)×1012/L,Hb(60~80)g/L;③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0.32。排除以下條件:①嚴重肝、腎功能損害;②慢性失血病史;③消化系統吸收障礙疾病史;④血液系統疾病史;⑤鐵劑過敏史。將符合上述標準的70例孕婦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40例,對照組30例,兩組的年齡、孕周、貧血程度、臨床癥狀,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試驗組40例,服用鐵之緣片,由濟南高新開發區活力元素開發中心提供的片劑,0.30g/片,其中元素鐵含量為1.945mg/g;對照組30例,口服富馬酸亞鐵片。
1.3試驗方法
試驗組連續服用鐵之緣片6周,每天3次,每次4片,服藥時不得與茶、咖啡、牛奶同服;對照組服用富馬酸亞鐵片0.4g,每日3次,同時口服維生素C片。所有受試者在試驗前、后同一時段取靜脈血樣測定血紅蛋白、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和血清鐵蛋白三項指標,并測定血常規和生化指標。試驗期間不服用其他補血類藥物或保健品。
1.4觀察指標
1.4.1 服藥耐受性觀察服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2臨床癥狀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詳細詢問既往病史,觀察主要臨床癥狀,如食欲不振、心慌、氣短、體倦、食后腹脹、眩暈、記憶力下降、失眠等。比較試驗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觀察服藥后頭暈、心慌、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皮膚粘膜的變化。
1.4.3功效性指標觀察Hb、RBC、血清鐵恢復情況。
1.4.4療效判斷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顯效指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紅蛋白>110g/L,紅細胞計數>3.5×1012/L,血清鐵(SL)、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及血清蛋白鐵(SF)恢復正常;有效指6周內Hb較治療前至少上升20g/L;無效指達不到上述標準。
1.5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同組治療前后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組資料采用率、比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2結果
(1)試驗前、后實驗組血常規、血生化指標以及大、小便常規各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各項常規和血生化指標在正常范圍內,但受試者食欲減退、心慌氣短、體倦、眩暈、食后腹脹等主要癥狀改善效果不佳,出現惡心4例、腹瀉1例、食欲減退1例。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 3.14,P=0.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兩種鐵劑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結果見表1。兩組在治療缺鐵性貧血方面,均有滿意療效,兩組療效經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表2為治療前后兩種鐵劑對血紅蛋白(Hb)、HCT、RBC、 CF的影響。上述資料采用華西醫科大PEMS3.1醫學統計軟件處理,經過檢驗兩組間P>0.05,即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治療前后各組參數經t檢驗,P值均<0.05,即治療前后患者的Hb、HCT、MCH、MCHC及CF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鐵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幾乎存在于人體所有的組織和細胞內,體內鐵的2/3在血紅蛋白內,約15%在肌紅蛋白內,正常成年女性體內儲存鐵約為300~400mg[3]。鐵除參與血紅蛋白合成外,還參與許多重要的生化反應,缺鐵主要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引起貧血,還可造成其他功能紊亂,出現多種臨床癥狀。
妊娠期由于胎兒生長發育及血容量增加對鐵的需要量增加,以每毫升血液含鐵0.5mg計算,妊娠期血容量增加需鐵650~750mg,胎兒生長發育需鐵250~350mg,故孕期需鐵1000mg左右,孕婦每日需鐵至少4mg,每日飲食中含鐵10~15mg吸收率僅為10%,即1~1.5mg。妊娠后半期鐵的最大吸收率可達40%,但仍不能滿足需求,若不補充鐵劑,容易耗盡體內儲存鐵,造成鐵缺乏,從而發生缺鐵性貧血[1],可造成孕婦抵抗力低下,對分娩、手術、麻醉耐受能力差,繼發感染等并發癥;重度貧血可造成胎兒生長發育受限,胎兒窘迫,早產或死胎,嚴重危及母嬰安全。因此,積極治療孕期缺鐵性貧血顯得尤為重要。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補鐵治療。
鐵之緣片和富馬酸亞鐵片均有升高血紅蛋白、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作用,兩者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服用鐵之緣片的患者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而服用富馬酸亞鐵片的患者有6例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癥狀。分析原因:口服鐵劑對胃腸道刺激明顯,許多患者無法堅持服用,而鐵之緣片中含有富鋅蛋白粉、阿膠、乳酸亞鐵等多種成分,對胃腸道無刺激,并且中醫理論認為,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阿膠對多種貧血模型大鼠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還有資料表明[4],體內貯存鐵補足需4~6個月,甚至1年,與富馬酸亞鐵片相比,鐵之緣片在短期內可以明顯升高血紅蛋白水平,有效緩解貧血癥狀,無胃腸道不良反應,更易被孕婦接受,適用于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并可長期服用。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沈鏗. 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
[2] 葉任高. 內科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91.
[3] 張之南.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73- 393.
[4] 鄧家棟,楊學禮. 臨床血液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19.
(收稿日期: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