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并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及術中、術后情況等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明顯減少,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觀察組術后發熱率、術后鎮痛率、排氣時間及住院天數均明顯降低,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創傷小又能保留器官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
[中圖分類號] R71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156-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于中年女性,發病率為20%~60%,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傳統上常采用性激素或傳統手術療法對其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微創外科的進一步完善,腹腔鏡被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2]。為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特對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3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6例,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5.62±5.13)歲,全部患者均經臨床及輔助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其中單發肌瘤54例,包括肌壁間肌瘤30例,漿膜下肌瘤24例;多發肌瘤32例,均為肌壁間合并漿膜下肌瘤,帶蒂的漿膜下肌瘤12例。肌瘤最大直徑15cm,最小肌瘤直徑2cm,肌瘤最多10個。術前所有病例均經婦科檢查了解子宮大小及活動度,B超檢查確定子宮肌瘤位置、數目及類型。86例患者均有腹腔鏡手術適應證,并愿意接受該術式。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日及術前用5%碘伏進行會陰、陰道消毒;術前晚進流質,排空腸道,手術當日晨清潔灌腸;術中持續導尿。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加靜脈輔助麻醉,心電監護下進行。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常規氣腹穿刺,氣腹壓為1.73kPa,分別于腹部做3點穿刺孔,第1穿刺孔為臍緣,置套管及腹腔鏡(10mm),充分檢查腹腔,了解子宮大小、形狀、肌瘤部位、數目及類型。從陰道放置舉宮器以便充分暴露肌瘤。第2穿刺點為右下腹麥氏點,置助手鉗(5mm),第3穿刺點為左下腹對稱于麥氏點位置,置操作鉗(10mm)。根據鏡檢情況,并結合不同部位的肌瘤選用適當的手術方法。(1)漿膜下肌瘤:蒂較細的患者腹腔鏡下采用1號可吸收套扎線圈扎緊肌瘤蒂部,并于套扎線以外游離肌瘤,或直接電凝蒂部切除肌瘤;而蒂部較寬的患者,腹腔鏡下先電凝并剪開漿膜層組織,使瘤體和宮體之間剝離一定空隙,即在基底部置一套扎圈,邊剝離瘤體邊收緊套扎圈,直至完整剝離出肌瘤,用1-0腸線間斷縫合漿肌層;(2)肌壁間肌瘤:通過腹腔鏡了解肌瘤的大小和部位,在肌瘤周圍子宮肌層注射催產素20U,沿肌瘤最突出處電凝并縱形剪開漿肌層及肌瘤包膜,直達肌瘤組織,并將肌瘤錐鉆入瘤體,剝離肌瘤與周圍組織,直至完全剝離出肌瘤,用1-0腸線間斷縫合肌漿層,若殘腔較深或底部已達宮腔,則分兩層間斷縫合肌漿層;(3)闊韌帶肌瘤:腹腔鏡下確定肌瘤與子宮附件的關系,并辨清輸尿管走向及子宮血管部位,于肌瘤突出處電凝并剪開闊韌帶前葉或后葉,深達肌瘤表面,使其充分暴露,肌瘤錐鉆入瘤體,分離肌瘤與周圍隙,套扎基底部后離斷瘤體;用瘤體組織粉碎器將肌瘤碎塊取出,沖洗盆腔并檢查手術創面,用3-0腸線皮內縫合穿刺孔,創可貼覆蓋切口。對照組則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具體手術方法嚴格參照《婦產科手術學》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標準[3]。
1.3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經相應的手術治療后,分別對其手術效果及術中、術后情況等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的比較
研究組子宮肌瘤患者全部在腹腔鏡下完成子宮肌瘤剔除術,無需中轉開腹手術病例。兩組均未發生鄰近器官組織損傷、術后出血、嚴重感染等并發癥。
2.2兩組患者術中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亦明顯減少,結果見表1。
2.3兩組患者術后發熱和鎮痛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熱率和術后鎮痛率均明顯降低,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4兩組患者術后排氣和住院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天數均明顯減少,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3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由于其發病率較高,從而嚴重威脅著女性的健康。以往治療方法主要以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為主,但開腹手術創傷較大、并發癥較多,術后容易發生盆腔內廣泛粘連[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女性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有生育要求的年輕女性患者,既要去除病灶,又要保留生育功能[5]。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在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具有創傷性小、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同時又保留了子宮,維持了正常月經和生育功能,從而迅速得到了眾多醫生和患者的充分認同[6]。因此,子宮肌瘤腹腔鏡下剔除術正是子宮肌瘤患者保留生殖器官的理想治療方式。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選擇取決于患者的癥狀、肌瘤類型、生長速度、大小、數目及患者生育狀態等綜合因素,醫生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最佳的手術方式[7]。手術時:①對漿膜下蒂較細的肌瘤無論是電凝或套扎切除都較容易,蒂較寬時可采用邊剝離肌瘤邊收緊套扎圈的方法,既簡捷又安全。②對肌壁間肌瘤,子宮切口應盡量爭取從子宮前壁或底部切入,在剝離過程中如遇阻力或出血,可用紗布壓迫止血后再重新尋找正確層面繼續分離。③闊韌帶肌瘤剔除時要辨認好輸尿管及其走向,當組織增厚,分離困難時,須游離輸尿管以避免損傷,由于肌瘤基底部與子宮動靜脈及輸尿管位置接近,切斷前應先查清其走向,以避免損傷血管及輸尿管。
本研究結果表明,64例子宮肌瘤患者全部在腹腔鏡下順利完成肌瘤剔除術,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術后也未發現嚴重的并發癥,療效確切,效果顯著,安全可行,對子宮肌瘤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生秀.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18例臨床分析[J]. 中國內鏡雜志,2006,12(4):411-412.
[2] 張夏蘭,卓靜,黃友瓊,等.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68例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7,2(17):11-12.
[3] 蘇應寬,劉新民. 婦產科手術學[M]. 第2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38.
[4] 王宗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50例臨床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45(8):55-56.
[5] 段麗君.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75例臨床分析[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6,11(4):318-319.
[6] 肖風華,章漢望.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式探討(附176例臨床分析)[J]. 江西醫學院學報,2006,46(2):115-117.
[7] 黎惠玲.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62例臨床分析[J]. 淮海醫藥,2007, 25(1):25-26.
(收稿日期: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