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丹參粉針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28例,觀察患者治療前后ALT、AST、TG、Tch等指標變化。結果 治療組在改善肝功能、降血脂等方面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71.4%,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活血化瘀法(丹參粉針)治療NASH有顯著降血脂、保肝降酶及促進肝內脂肪代謝的作用。
[關鍵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丹參粉針;中醫藥療法;活血化瘀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79-02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飲食結構的西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對本病治療,中醫獨具特色,療效顯著,活血化瘀法是中醫治療NASH最常用的方法。我們應用丹參粉針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68例病例均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5月門診及住院患者,采用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5~71歲,平均42.2歲,病程0.8~3.3年。對照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齡26~70歲,平均41.1歲;病程0.8~3.1年。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重型肝炎、妊娠、近期出現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予以排除。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診斷標準[1](2002年10月修訂)。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戒煙酒、調整飲食結構、控制體重、增加運動等基礎治療,糖尿病患者常規服用降糖藥物。對照組患者采用保肝(還原型谷胱甘肽、甘利欣)支持和對癥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丹參粉針(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生產)400mg加入5%的葡萄糖250mL(糖尿病患者使用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點滴,1次/d;療程為30d。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h)及肝臟的超聲學改變。
1.5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評定標準如下。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轉氨酶(ALT、AST)恢復正常;血脂系列(主要指TG、Tch)恢復正常;超聲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5%;轉氨酶正常或ALT和AST下降≥40%;血脂正常或TG和Tch下降≥20%;超聲檢查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療效指數≥30%,<70%;ALT或AST下降≥20%,<40%;TG或Tch下降≥10%,<20%;超聲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
1.6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確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見表1。
2.2治療前后肝功能及血脂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ALT、AST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治療后TG、Tch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3討論
NASH是一種無過量飲酒史,以肝實質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沉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本病已成為常見慢性肝病之一。NASH可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導致死亡,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現代醫學目前對本病治療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中醫治療獨具特色,療效顯著。
中醫多將NASH歸屬于“積聚”、“脅痛”、“痰飲”等范疇,病位在肝,與脾臟關系密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于飲食所傷、過食肥甘厚味、久而釀濕成痰、痰阻氣機,或情志失調、肝氣不舒,以致氣機阻滯,總之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血行不暢,進而導致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瘀積于肝,日久肝臟受損,觀其病機,主要是氣滯而導致血瘀內結。如葉天士認為:“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凝瘀,故致病氣纏綿不去”,林佩琴《類證治裁》亦有“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的論述。根據其病機,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多從瘀、痰等方面論治,化痰祛濕、活血化瘀、健脾消導、清熱解郁等是中醫治療NASH的基本方法,而根據其氣滯血瘀的病機特點臨床活血化瘀法最為常用,現在亦有觀點認為中醫藥治療NASH以活血化瘀最有希望[2],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肝臟微循環,增加肝臟血流量,促進膠原纖維降解,對防治脂肪肝有一定作用。而現代藥理研究已經證實丹參具有降脂保肝的作用,可使血黏度下降,改善微循環、增強肝組織修復能力,減輕肝損傷,加強肝再生,并降低血清中脂質過氧化物濃度、抗氧化損傷、清除自由基等作用[3]。
本研究結果顯示,丹參粉針配合一般保肝治療能夠保肝降酶、降血脂,特別是具有顯著的促進肝內脂肪代謝的作用,療效優于單純保肝治療,且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草案)[J]. 現代實用醫學,2002,14(1):100.
[2] 滕宇,張秋菊,齊治家,等. 中醫藥抗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2(2):37-40.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74-178.
(收稿日期: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