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檢查對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的246例急性闌尾炎患者,應用低頻結合高頻探頭檢查的超聲圖像特征。結果 闌尾炎的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4.95%。246例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91例,占36.99%;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25例,占50.8%;壞疽性闌尾炎22例,占8.94%;闌尾周圍膿腫8例,占3.27%。結論 超聲檢查尤其是高頻超聲對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超聲檢查;急性闌尾炎
[中圖分類號] R574.61;R730.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103-02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LIAO Haili
Chenzhou Fourth People’s Hospital,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image features of 246 cases of acute appendiciti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or clinical findings by using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combined with high frequency probe.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ordance rate of appendicitis by ultrasonography was 84.95%. In 246 cases of acute appendicitis,91 were acute simple appendicitis(36.99%),125 were acute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50.8%), 22 were gangrenous appendicitis(8.94%) and 8 were appendiceal abscess(3.27%). Conclusionultrasound examination,especially high 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is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Acute appendicitis
急性闌尾炎在急腹癥中居首位[1],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往臨床診斷主要依靠癥狀、體征及試驗室檢查,可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往往不典型及其位置的多變性,給診斷及手術中尋找闌尾帶來一定的困難。目前,隨著超聲技術在臨床應用的普及,特別是高頻超聲檢查在臨床的廣泛使用,提高了急性闌尾炎的診斷率。本文回顧分析246例急性闌尾炎的超聲特點,以評價其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旨在幫助超聲科醫生明確檢查重點,提高診斷率,減少臨床上漏診、誤診,提高診斷水平。
1資料與方法
本院2002年1月~2009年3月經超聲診斷的急性闌尾炎246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08例,年齡6~67歲,平均35歲,病程3h~3d,患者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者轉移性右下腹痛、壓痛、反跳痛,部分伴發熱、惡性、嘔吐。
采用GE730凸型或者線陣型超聲探頭,腹部探頭頻率3.5~4.5MHz,線陣探頭7.5~10MHz,惠普尖端影像,腹部探頭頻率3.5~4.5MHz,線陣探頭7.5~10MHz。患者取臥位,常規檢查泌尿系、婦科(女性患者),排除泌尿系、婦科疾患,再對右下腹明顯壓痛點進行多切面仔細掃查,了解闌尾是否腫大,右側下腹區有無囊、實性包塊,有無液暗區,周邊有無腸管擴張,如遇腹壁薄、小兒等特殊病人,或者闌尾區見異?;芈晻r,可以再改用高頻7.5 MHz線陣式探頭作斜、橫、縱切重點觀察,判斷闌尾是否隨呼吸移動,有無腸內容物蠕動,探頭擠壓是否壓扁等聲像特征,同時收集存圖于超聲工作站以便分析。
2結果
2.1超聲診斷結果及其符合率
在246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91例,占36.99%;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25例,占50.8%;壞疽性闌尾炎22例,占8.94%;闌尾周圍膿腫8例,占3.27%。其中闌尾內糞石或者糞石嵌頓型45例。本組246例急性闌尾炎中,超聲診斷209例,正確率84.95%;誤診3例,2例誤診為右側附件炎,1例誤診為腸套疊;漏診34例,其中7例為腹膜后闌尾;其余27例超聲檢查未見異常,術后病理診斷均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術中闌尾增粗不明顯,病程較短,化驗白細胞上升不明顯。
2.2各型闌尾炎聲像圖特征
根據急性闌尾炎的臨床過程和病理解剖學變化以及各型的超聲聲像特點,本文將其分為五種類型,其聲像特征如下。
2.2.1急性單純型闌尾炎闌尾輕度腫脹,表現為一低回聲的管狀結構(封三圖8),闌尾的橫切面呈“靶環”,管壁炎癥水腫出現增厚,回聲增高,但管壁層次結構尚清晰,管腔內見少量低回聲或無回聲區,如伴糞石梗阻時,闌尾管腔增大,內部低回聲或無回聲區增加,并見強回聲光團伴聲影。
2.2.2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闌尾明顯腫脹,闌尾管腔因積液、積膿而明顯擴張,闌尾縱切面表現為不可壓縮的盲管狀結構(封三圖9),內徑>7mm,管壁明顯增厚,大多數層次模糊,黏膜層厚約3~5mm,毛糙,因滲出與周圍粘連,存在漿膜層中斷現象,黏膜層大部分中斷。橫切面呈同心圓形征,腔內見透聲極差的無回聲區為積液、積膿。部分闌尾周圍可見帶狀無回聲區,闌尾腔見糞石強回聲團伴聲影。
2.2.3急性壞疽闌尾炎是一種重型的闌尾炎。因闌尾管壁壞死或者部分壞死,水腫增厚,管腔梗阻積膿,超聲見闌尾正常結構消失,回聲減低,變形不規則,周圍可見較多無回聲及低回聲區,并被高回聲區包裹形成不規則團塊。
2.2.4穿孔后闌尾聲像特征如果闌尾壞疽及穿孔過程進展緩慢,大網膜可將闌尾包裹、粘連,形成闌尾包塊及闌尾周圍膿腫。聲像特征上,闌尾包塊輪廓模糊、回聲不等,可有小范圍的無回聲區;闌尾膿腫聲像詳見下一型分析。若穿孔過程進展快,超聲見右側下腹游離無回聲區,流入盆腔可形成盆腔膿腫。炎癥擴散,可形成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引起腸管擴張,蠕動減弱或消失。
2.2.5闌尾周圍膿腫闌尾結構無法辨認,闌尾區可見低回聲或者無回聲包塊,邊界較模糊,形態不規則,有時可見氣體回聲,位置固定。探頭擠壓痛及反跳痛明顯,且痛點固定。
彩色多普勒對闌尾炎的診斷價值并不大,闌尾炎大多表現為無血流顯示,部分壁可見點狀血流,對診斷無特異性,二維圖像在急性闌尾炎更具診斷價值。
3討論
正常闌尾附于盲腸后下端,遠端游離,形如蚓狀的管狀器官,長約2~20cm,由于個體差異大、解剖變異以及受到腸道內容物和氣體等因素影響,正常闌尾顯示比較困難[2]。闌尾的位置極不固定。當淋巴濾泡明顯增生、糞石、異物、炎性狹窄、蛔蟲、腫瘤等原因使闌尾口受壓而致排空受阻及細菌入侵是急性闌尾炎發病的基本原因,闌尾充血、水腫、腔內液體滯留從而產生一系列超聲圖像改變,這是超聲診斷急性闌尾炎的病理基礎[3],但并非所有的急性闌尾炎都能顯示。超聲顯示闌尾的能力和闌尾的形態、腫大程度、所在部位有關;儀器的質量、探頭的分辨率和檢查醫生的技術也影響檢查結果。闌尾細小、位置深在、腸氣干擾等是闌尾不能顯示的重要原因[4]。
本組資料中,急性闌尾炎的診斷符合率為84.95%,所有顯示的闌尾直徑均大于6.5mm,而且闌尾呈不均勻性增粗,病變的闌尾炎癥越重,闌尾腫脹越明顯,顯示率也越高。漏診34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7例,其主要改變是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闌尾腫脹輕微[4],其聲像因不典型而被漏診。而化膿、壞疽性闌尾炎,病變廣泛波及闌尾壁,闌尾腫脹明顯,出血壞死,壁間形成多發性小膿腫,腔內積膿,周圍可有膿性滲出物,聲像圖出現顯著改變,其檢出率明顯增加。當闌尾出現化膿、壞死,并被周圍大網膜包裹形成膿腫時,超聲顯示率將大大提高,但仍然無法確定有無穿孔。另外可以利用高頻探頭發射率高、分辨率高的物理特性,高頻探頭在圖像的清晰度、可辨性及周圍關系等方面明顯優于低頻探頭的掃查,可以提高闌尾炎的檢出率,特別是在腹壁薄的患者和小兒闌尾炎應用。但高頻探頭對肥胖患者右下腹脹氣、積氣、異位闌尾者存在局限性。所以超聲檢查時要針對患者不同的情況,高低頻探頭交替應用,結合臨床多方位掃查,盡量避免假陰性的發生。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對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具有重要實用價值,能實時、準確提示闌尾周圍滲出、粘連以及闌尾周圍有無膿腫形成,并且利用超聲檢查方便、無創、可重復使用的特點,適用于所有具有闌尾炎臨床表現的病人,尤其是不典型特殊闌尾炎,如老人及兒童[2]。超聲對急性闌尾炎影像檢查具有一定的準確性、敏感性及特異性,它可以依據闌尾的聲像特征對急性闌尾炎的位置、炎癥的嚴重程度進行正確分析,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并且及時排除周邊其他臟器的病變,對胃腸道穿孔、膽囊穿孔、右側宮外孕、右側輸尿管結石等急腹癥做出準確的鑒別,這對臨床的治療方案有著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治安. 臨床超聲影像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38.
[2] 曹海根,王金銳. 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31-232.
[3] 張玉鳳,王麗華,丁莉,等. 急性闌尾炎58例B超圖像分析[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8,14(6):474.
[4]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 第4版. 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1056.
(收稿日期: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