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改進的16排螺旋CT掃描技術在女性盆腔病變CT診斷中的應用。方法 對65例B超發現盆腔病變的女性患者進行技術改進后的CT掃描檢查。結果 改進后掃描盆腔,使盆腔解剖結構得到良好對比,檢出子宮肌瘤11例、卵巢囊腫8例、卵巢巧克力囊腫4例、卵巢癌10例、宮頸癌10例、子宮肌瘤伴陰道囊腫2例、卵巢畸胎瘤5例,15例進行放化療后準確評估。結論 改進后的女性盆腔16排螺旋CT掃描技術效果好、準備時間短,提高了診斷率,在臨床CT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16排螺旋CT;女性盆腔;CT掃描技術
[中圖分類號] R814.4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101-02
近年來隨著16層螺旋CT投入臨床的使用,由于其掃描速度及分辨率的提高,已被廣泛應用于婦科盆腔病變的檢查[1],為女性盆腔病變的檢查提供了多方位直觀的顯示方式,結合CT增強掃描,能更好顯示病變特征,是提高診斷符合率的可靠方法之一[2,3]。本文選擇我院近4年來65例女性患者進行16排螺旋CT掃描技術的改進,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65例B超發現盆腔病變女性患者進行16排螺旋CT掃描技術改進檢查,年齡21~80歲,平均(45±6)歲。
1.2方法
1.2.1改進前檢查前一天20:00口服1%泛影葡胺500mL,次日早上6:00再空腹口服1%泛影葡胺500mL,不必禁食禁水,一般于上午8~10點作CT檢查;患者檢查前放置消毒備用的自制陰道塞。自制陰道塞可用A5打印紙(紗布)從一個角開始卷,斜角卷成一頭細(直徑約2cm)、一頭粗(直徑約4cm)的中空長喇叭狀,長約25cm,最外層用醫用膠布固定。高溫消毒后備用。使用時細的一端套上安全套,涂上消毒石蠟油,由護士或囑患者自行塞入患者陰道內。
1.2.2改進后囑患者掃描前1.5~2h內飲用濃度為0.6%~0.8%的泛影葡胺注射液造影劑1000mL,憋尿(使膀胱充盈良好),掃描前10min將陰道栓(內置式衛生棉條)放入陰道內充填,以便充分膨脹。護士用0.6%~0.8%的造影劑500~1000mL灌腸,以充盈下段結腸及直腸,準備完畢,患者雙手抱于頭頂,平躺在掃描床上,所有病例均使用SOMATOM sensation 16層螺旋CT掃描,kV:120,mAs:160,螺旋掃描。腫瘤病人行CT強化檢查;術后或療后病人常規CT平掃+增強掃描,動脈期26~27s,靜脈期55s。分別將動、靜脈增強掃描的原始螺旋數據全部選用2mm層厚、1mm層間距進行重疊重建,然后行多平面重組(MPR)。
1.3質量控制措施
患者充分憋尿;造影劑濃度不能過高,控制在0.8%以下,以免產生偽影;亦可將直腸及下段結腸充氣后掃描,節省造影劑用量。掌握增強掃描時間:動脈期26~27s,靜脈期55s;提前10min放置陰道栓,以充分膨脹。
2結果
通過上述準備后對65例B超發現盆腔病變患者進行改進后掃描盆腔,使盆腔解剖結構得到良好對比,大大減少CT誤診斷率,并排除腸管造成假病變誤差,同時對宮頸定位準確率大大提高(圖1、圖2C),盆腔淋巴結轉移的數目也較前準確。檢出子宮肌瘤(圖5)11例、卵巢囊腫8例、卵巢巧克力囊腫(圖3A、B)4例、卵巢癌10例、宮頸癌10例、子宮肌瘤伴陰道囊腫2例、卵巢畸胎瘤(圖4)5例,15例進行放化療后準確評估。
3討論
女性盆腔CT改良方法平均可縮短準備時間10h,減輕了患者的身心壓力,給患者帶來了極大方便。通過口服碘劑充盈盆腔小腸,碘劑灌腸充盈直腸及乙狀結腸,避免了腸管未充盈造成的假病變征象(圖2B);通過陰道充填、內置式陰道栓(內置式衛生棉條)可以清晰顯示宮頸、陰道的位置,且衛生、方便,減少了護士與患者的交叉感染;
通過上述改進,提高了卵巢、子宮結構的顯示率(圖1與圖2比較),達到了清晰顯示盆腔結構及病變的效果。加以必要的增強掃描技術,顯示CT平掃不能顯示的等密度病變(圖2A),還有助于提高對子宮內膜顯示及進一步了解病變血供,方便影像醫生對良惡性腫瘤的判斷和鑒別診斷[4],也大大提高盆腔淋巴結顯示率,達到CT準確評估的效果。
因盆腔檢查方法首選超聲,但盆腔病變超聲易受腸管氣體影響。此項女性盆腔16排螺旋CT掃描技術的改進無風險、效果好、費用低、準備時間短,在臨床CT診斷上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世民,Kalender WA. 計算機體層成像[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67.
[2] 林家秋,戚婉. 婦科盆腔腫瘤的CT診斷[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6, 7(5):303-310.
[3] 徐長安,周波娥,李建宜. 女性盆腔占位病變CT平掃[J]. 現代醫學影像雜志,2006,15(4):181-183.
[4] 趙法榮. 影響CT增強掃描效果因素分析及解決對策[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1):148.
(收稿日期: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