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討論按摩對小兒外感高熱的退熱效果及其臨床優勢。方法 對86例年齡在6個月~7周歲經中醫辨證符合外感發熱的高熱患兒,根據病情酌情選取相應穴位及手法按摩,在瀉熱除熱的同時兼顧它癥,并控制適度發汗。觀察和比較不同發熱程度(39.1~40.0℃者為Ⅰ組,超過40.0℃者為Ⅱ組)的患兒以及不同年齡組(共分三組)患兒的退熱情況,并分別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總有效率為83.7%。Ⅰ、Ⅱ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3歲組分別與其他年齡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按摩降溫療法對小兒外感高熱的退熱效果好,體溫越高者效果越明顯,尤其適合<3歲的患兒。此外按摩療法在退熱的同時可兼顧它癥,并能控制適度發汗,這是西藥退熱無可替代的優勢。
[關鍵詞] 穴位按摩;外感發熱;高熱;小兒
[中圖分類號] R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75-03
發熱是兒科最常見的癥狀,對于感染性疾病一般認為發熱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防御反應,有利于抵抗疾病對人體的侵襲。但是高熱使體內代謝及氧耗量大大增加,心血管、消化、神經等系統都出現相應的反應,若高熱持續過久會使機體調節功能失常,同時人體防御感染能力也下降,威脅患兒的健康[1],所以對高熱患兒必須立即予安全有效的退熱措施。兒科臨床一般用藥物和物理降溫,但常遇患兒拒絕接受或效果不好。近幾年對這部分高熱患兒采取穴位按摩退熱,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6例均因患急性感染性疾病而發熱,其中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3例,急性扁桃體炎26例,急性支氣管炎18 例,支氣管肺炎9例;男49例,女37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7歲,<3歲29例、3~5歲30例、>5歲27例。熱程在一周以內,予藥物抗感染及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仍持續高熱,用各種退熱藥均難以奏效,或難喂藥、拒服藥者。初次按摩前3h內未用退熱藥及中醫清熱藥,僅予頭部冰敷。首次按摩前體溫(腋下)39.1~40.0℃的47例(Ⅰ組),超過40.0℃的39例(Ⅱ組),86例均無高熱驚厥史,無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情況。主要癥見發熱、惡寒、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紅腫疼痛、口干、大便干或腹瀉等;舌苔薄白或薄黃,指紋紫紅或鮮紅浮顯,脈浮數或浮緊。中醫辨證分型均為外感發熱,其中屬外感風寒32例、外感風熱54例。
1.2方法
1.2.1進行手法按摩 (簡稱施術)前準備及施術后注意事項[2]①施術者雙手剪短指甲,并保持干凈溫暖。②施術環境要求:溫度適宜、光線充足、空氣保持新鮮,且避風。③可準備一些介質如滑石粉、清水、酒精、蔥汁、姜水等根據病情酌情選用,風熱者可用薄荷水或清水,風寒者可用蔥汁或姜水。④與患兒聯絡感情,態度慈祥和藹,盡量使患兒能接受術者的擁抱,小于2歲的將其面對面抱起,讓其頭靠施術者的一側肩膀;大于3歲的采腹臥位或坐位低頭。⑤施術前30~40min內未進食,術畢30min后方可進食。⑥術畢馬上穿衣服或蓋被,臥床休息、繼續避風,并囑多飲溫水。
1.2.2治療方法治則為清熱解表,發散外邪。①取穴及手法基本方:開天門、推坎宮、推揉太陽穴、揉耳后高骨、沿督脈路線(可先涂75%酒精)自上而下行揪法、揉總筋、清天河水、分推陰陽、提拿肩井。風寒者加拿風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最后按揉肩井。風熱者揉大椎、推脊、退六腑、拿合谷。隨癥增加相應穴位:有咳嗽、鼻塞、氣喘者加揉迎香和風門,配合推肺經、揉肺俞、夾痰者推揉膻中穴;嘔吐、強項痛者推天柱骨;腹痛者加揉一窩風,泄瀉者加推上七節骨,大便秘結者加揉臍、推下七節骨。②施術要點施術順序:一般先按摩主穴,后按摩配穴,并遵從頭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的順序,較輕刺激的手法如推法、揉法在先,刺激重、快、次數少的掐、拿、捏等在后的原則來酌情進行。施術上肢穴位時以左上肢為主,必要時才左右手同時施術。提、拿、揪、掐法的次數為5~10次,推、揉頻率約(120~200)次/min,次數依年齡而調整,1歲以內20~60次,1歲~50~100次,2歲~100~150次,3歲~150~200次,>5歲200~300次[2]。手法強度依年齡而增加,若肥胖者,手法強度及次數均酌情比同齡兒稍增。對太陽穴、耳后高骨、肩井、大椎、風門進行按揉時次數相對減少,一般為20~50次。按摩過程中隨時注意出汗情況,手法強度、選用的穴位以及每個穴位的按摩次數均可根據出汗情況靈活調整,避免大汗,以持續微汗為佳。總施術時間每次為15~20min。每日1~2次,可于2h后再次施用。本文中按摩次數最多限為4次,連續4次不退熱則認為無效。
1.3療效判斷標準(僅針對退熱作用)
效果顯著:按摩后半小時內體溫下降≥1℃,1~2h內降至正常;有效:按摩后0.5~1h后體溫漸下降≥1℃左右,1~3h內漸降至正常,或按摩后體溫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又回升,經2~4次按摩后最終體溫正常;無效:1h內體溫僅微降或毫無反應,或體溫下降后又回升,經4次按摩后仍無明顯改變。
2結果
大部分患兒在施術5min左右即開始出汗,先是在施術部位出汗,漸依次在背部、額部微汗、隨后是全身出汗,出汗程度各不相同,大多以微汗為主,部分中度出汗,無大汗淋漓者。結果55例效果顯著,僅按摩1次熱退至正常,17例效果良好,其中按摩1次7例、2次4例、3次4例、4次2例。無效14例,其中包括經1~2次按摩后中斷治療3例。中斷治療3例中,1.8歲1例,3~5歲2例,均為患兒抗拒明顯、劇烈哭鬧而家長要求中斷按摩。其余無效的11例按摩過程中均能很好地配合,其中1例3.6歲患兒開始接受按摩時發熱2d伴口渴喜飲,無其他癥狀,體溫波動于39.1~40.0℃,查體見咽紅、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數。予每日2次按摩,連續2d共4次無效,仍持續高熱,1周后確診為川崎病。55例退熱效果顯著者,其他伴隨癥狀隨后也有所改善。
首次按摩前發熱程度不同的二組患兒經按摩后各年齡組退熱效果情況見表2。經上述方法按摩后退熱效果顯著的占62.7%,總有效率為83.7%。不同發熱程度的二組患兒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退熱效果Ⅱ組優于Ⅰ組。不同年齡組有效率每組間進行兩兩比較,6個月~3歲組與其他二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歲組的退熱效果優于其他年齡組。
3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感染后發熱是由于病原體侵犯機體產生和釋放內熱原,作用于下丘腦前部,促使合成和釋放大量前列腺素E(PG),PG使體溫中樞的熱感受神經元的閾值上升,體溫調定點上移,機體產熱與散熱的內調節系統的相對平衡狀態失調,導致產熱過多而散熱減少,最終體溫超過正常界限而表現為發熱。并且感染發熱的患者,調定點移動范圍較正常機體調定點的變動范圍明顯變大,散熱過程必須在體溫上升到39℃左右時才開始起作用。而體溫中樞調定點的水平可受皮膚、內臟、中樞等溫覺感受器傳入的信息而變動,體內產熱與散熱的內調節系統的調節過程,受神經、體液支配。新陳代謝、皮膚、呼吸、循環、泌尿及內分泌腺體的生理活動均與體溫調節有密切關系[1]。
中醫認為小兒外感發熱則因小兒形體未充,臟腑嬌嫩,衛外功能較差且寒溫不能自調,易為風邪及濕氣侵入;而肺為嬌臟易為所犯,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開竅于鼻,上系咽喉,風邪犯肺,失于宣肅,衛陽被遏,邪正交爭故而發熱[2]。按摩治療是應用手法直接刺激肌膚上的特定穴位,通過經絡、血脈、神經反射弧的反應進而影響臟腑、中樞神經等并激活自身的調節能力,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臟腑、促使陰陽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按摩手法中具推進作用的推法、揪法、捏法、拿法可促進血液循環,具提拿作用的手法有利于內熱外達、起清解邪熱的作用。具摩擦作用的手法易于生熱,具按揉作用的手法易于聚熱,可起溫里散寒的作用[3]。董新民等通過實驗動物檢驗按摩散熱功效,結果認為按摩較重手法有明顯散熱作用,主要通過高閾的軀體細纖維(Ⅲ、Ⅳ類)性感受器所引起[4]。基于上述不同手法的功效和作用,結合小兒受治能力等特點,筆者在手法的選用上以刺激較輕的推揉為主,適當配以揪、拿等較重手法,采用輕重兼取的刺激使機體的低閾性感受器和興奮高閾性感受器均被激動,以達到最好的退熱效果。方中: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后高骨一起可協同疏風解表、發散外邪,沿督脈路線自上而下行揪法清解邪熱,分推陰陽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風寒者加拿風池配合推三關發汗解表,驅散風寒;配合掐揉二扇門以加強發汗解表之功,予按揉肩井使發汗解表的同時宣通氣血。風熱者加揉大椎,推脊柱以清熱解表、通經活絡,與清天河水、退六腑合用加強清熱解表之功。推天柱骨降逆止吐,祛風散寒;揉迎香以通竅,揉風門以解表通絡,配合推肺經、揉肺俞、推揉膻中穴以清肺瀉熱、止咳化痰;推天柱骨順氣降逆;揉一窩風通經活絡、宣通表里、溫中行氣;泄瀉者加推上七節骨以溫陽止瀉,大便秘結者加揉臍、推下七節骨瀉熱通便。在取穴方面,考慮到督脈為陽脈之海,是人體氣血匯聚必經之地,陰陽升降的必由之路,督脈上行入顱絡腦,主司各臟腑精氣運行的諸俞穴分布其兩側,有絡脈與其相通,故刺激督脈可疏通氣血、調和陰陽,同時影響臟腑、腦、髓的功能活動。因此選用的按摩部位主要分布于督脈和俞穴。再根據“整體取穴、重在督俞”的原則[3],還酌情選穴于任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等經絡,以利于整個經絡系統對刺激感應的傳導、溝通,以及全身氣血的運行和滲灌,利于機體調節功能的充分發揮。根據病癥選用上述相應的穴位配合恰當的手法及強度,不僅能清解邪熱,使郁表之邪得從汗解,還使經絡疏通、臟腑調和、陰陽平衡,扶助了正氣以鼓邪外出,在退熱的同時其他癥狀也得以改善。
86例外感發熱患兒經上述方法按摩后72例達到有效退熱(總有效率為83.7%),可見清解邪熱的作用較為確切。從本組的按摩效果統計還顯示,體溫越高者效果越明顯,這可能因其發熱所達的體溫與其機體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的變動范圍的極限接近、機體散熱過程一觸即發有關。年齡越小的患兒,治療效果也越好,與文獻報道一致[3]。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認為與小年齡患兒肌膚薄嫩、末梢循環豐富、新陳代謝相對旺盛等特點有關,因此對外界刺激反應非常敏感,對按摩刺激反應迅速,從而表現出按摩效果也相對明顯的優勢;其次因每個穴位按摩的次數及手法強度應依年齡而增加,所以也不排除操作對≥5歲患兒的施術手法力度等把握程度影響了該組患兒的療效,今后將繼續摸索。14例無效患者中1例最后確診為川崎病,3例因患兒抗拒而中斷按摩。通過對這86例高熱患兒按摩退熱治療的總結,筆者認為在診斷正確、取穴及手法得當的前提下,只要得到患兒及家長的配合,通過按摩即可較滿意地達到退熱目的。筆者還在按摩過程中根據出汗情況,通過對選用穴位及手法強度做隨時調整,有效地控制了發汗程度;大多患兒以微汗為主,避免了大汗傷陰。此外55例退熱效果顯著者,其他伴隨癥狀隨后也有所改善,這是用西藥退熱無法替代的優勢。
穴位按摩用于小兒急性感染性發熱的退熱對癥療效肯定,并且可以解決兒科臨床上常見的無法用藥的局面如拒打針及口服、嘔吐不能服藥、多次用退熱藥后仍有發熱等,可與患兒邊逗玩邊進行,方法獨特,操作不難,又無需擔心藥物副作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小兒退熱方法,容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尤其適用于低年齡的高熱患者,值得在兒科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64-267.
[2] 張素芳. 中國小兒推拿學[M]. 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2:72- 73,152-153.
[3] 洪學濱. 嬰童按摩要術-洪學濱臨證存真[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7,30-36.
[4] 董新民,董泉聲,先茂全,等. 按摩的散熱作用及其與穴位感受器的關系[J]. 四川中醫,2002,20(6):22-25.
(收稿日期: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