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較術中間質化療聯合術后常規化療與單純術后常規化療兩種方案治療乳腺癌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 對兩種化療方案進行比較,觀察其5年生存率及毒副反應情況。結果 間質化療組5年生存率85.9%,常規化療組5年生存率62.1%,有顯著性差異,主要不良反應貧血、惡心、嘔吐、脫發、腹瀉、感染無顯著差異。結論 術中間質化療聯合術后常規化療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關鍵詞] 間質化療;氟尿嘧啶緩釋劑;乳腺癌
[中圖分類號] R737.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36-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仍是早期施行根治性手術為主,術后根據患者年齡、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因素施行化療,術后化療一般主張聯合應用環磷酰胺、阿霉素和氟尿嘧啶(CAF)[1],用以消滅通過血液及淋巴轉移至遠處的癌細胞及原發灶殘存癌細胞,但CAF方案屬于全身化療,腫瘤原發灶藥物濃度低,全身反應大,目前隨著化療藥物緩釋劑型技術的改進和對給藥途徑的觀念更新,間質化療逐漸成為當前研究熱點,所謂間質化療即將抗癌藥物制備成具有緩釋作用的給藥系統,經不同方式植入腫瘤組織、瘤周組織的間質中或腫瘤切除后的瘤床,從而達到局部組織的持續、高效的藥物濃度,同時降低全身的不良反應。本實驗采用氟尿嘧啶緩釋劑(商品名中人氟安,有效成分氟尿嘧啶)研究間質化療對乳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本院2002~2009年130例II期乳腺癌患者,按年齡和病情的可比性分為兩組,分別為接受術中間質化療組(術中應用氟尿嘧啶植入劑、術后應用CAF方案)、常規化療組(CAF方案),其中間質化療組64例,常規化療組66例,21d為一個周期,所有患者均在術后14d行常規化療,均為初始患者,不包括復發乳腺癌患者和炎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術前經細針穿刺病理確診,一般狀態好,karnofsky評分為80分以上,術前經肝膽脾胰彩超、胸片、核素骨掃描排除遠處轉移。
1.2治療方法
術中間質化療組:術中在清除標本、淋巴結清掃后分別于胸大小肌間、腋窩處植入氟尿嘧啶緩釋劑200mg,為防止顆粒脫落移位,表面噴灑生物蛋白固定,術后21d按(CAF)常規化療方案化療;常規化療組:手術方法同間質化療組,術后21d按(CAF)常規化療方案化療。
1.3療效和毒副反應評估
兩組患者療效:統計兩組患者5年生存率;化療毒副作用:按WHO抗癌藥物急性與亞急性反應分度標準判定,分為0~Ⅵ度。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軟件統計,分別計算間質化療與常規化療患者5年生存率,log-rank檢驗對兩種化療患者生存曲線進行分析,得出P值0.032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入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入組的130例患者中間質化療組64例,常規化療組66例,間質化療組年齡范圍22~72歲,中位年齡48歲,常規化療組年齡范圍29~68歲,中位年齡49歲,兩組患者年齡、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病理分型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2.2臨床療效
間質化療組5年生存率85.9%,常規化療組5年生存率62.1%,log-rank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臨床有效率方面有顯著性差異(χ2=4.603,P<0.05)。
2.3毒副反應
兩組化療無相關死亡病例,血液系統毒性如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粒細胞減少性發熱、粒細胞減少性感染無顯著性差異(P>0.05)。非血液毒性如脫發、乏力、惡心、嘔吐、腹瀉、外周性水腫、肌痛、感覺神經異常、關節痛、感染亦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逐年增長[2],治療方面自1894年乳腺癌根治術應用于臨床以來,一向被認為是乳腺癌常規治療方法,以后在根治術基礎上發展了各種術式,如胸膜外擴大根治術、胸膜內擴大根治術、超根治術等,手術范圍不斷擴大,企圖通過手術將與乳癌有關的所有淋巴結予以清除,但大量研究證實,擴大手術并不能減少局部復發率及腫瘤細胞遠處轉移,不能明顯改善生存率,相反增加了手術并發癥和影響生存質量,現代乳腺癌治療模式形成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并重的策略,即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聯合治療,目前化療方案很多,有CAF、CMF等[3-4],均屬全身化療,隨著全身化療病例增多,其缺點逐漸引起人們重視,如化療藥物代謝快、局部藥物濃度低、全身副反應大等,目前醫藥界學者們正努力尋找新劑型制劑和新的給藥方式來滿足臨床需要[6-7],間質化療成為研究熱點,所謂間質化療即將抗癌藥物制備成具有緩釋作用的給藥系統,經不同方式植入(注入)腫瘤組織、瘤周組織的間質中或腫瘤切除后的瘤床,從而達到局部組織的持續、高效的藥物濃度,同時降低全身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安徽中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氟尿嘧啶緩釋劑植入乳腺癌患者癌床及淋巴結可能轉移部位,使局部脫落或殘存癌細胞能長時間處于高濃度抗癌藥物中,結果證實術中應用氟尿嘧啶緩釋劑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并不增加其貧血、惡心、嘔吐、脫發、腹瀉、感染等不良反應。綜上所述,乳腺癌術中間質化療操作簡單、方便,可顯著增加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樹玲. 乳癌流行病學[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6,16(4):194-196.
[2] Chollet P,Amat S,Cure H,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 compi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J]. Br J Cancer,2002,86(7):1041-1046.
[3] 喬健,孫曉東,楊衛衛. 吡喃阿霉素在惡性腫瘤聯合化療中的臨床觀察對照[J]. 腫瘤研究與臨床,2001,13(4):266-267.
[4] 張斌,張強,趙林,等.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2006,28(11):867.
[5] 衛燕,李金峰,王天峰,等. 激素受體和Ki67的表達與乳腺癌蒽環類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相關性[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39(5):481.
(收稿日期: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