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紅花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04~2009年在本科住院治療的7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應用紅花注射液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用藥期間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液流變學。結(jié)果 治療組治愈及好轉(zhuǎn)34例,無效4例,對照組治愈及好轉(zhuǎn)26例,無效1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紅花注射液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其抗凝、抗血栓、擴張血管及增加血流等作用疊加,對深靜脈血栓的療效得以提高,且不易并發(fā)出血,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 紅花注射液;低分子肝素;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 R54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65-02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神經(jīng)內(nèi)科病房是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現(xiàn)將我院自2004年7月~2009年12月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76例隨機分組,應用紅花注射液靜脈滴注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療的38例,現(xiàn)比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我科2004年7月~2009年12月7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排除對紅花注射液過敏者,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齡27~85歲,平均年齡56歲,左下肢27例,右下肢1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腦梗死23例,腦出血9例,產(chǎn)后靜脈竇血栓形成5例,急性化膿性腦脊髓膜炎1例。血栓形成部位:髂-股靜脈型10例,股靜脈型18例,腘靜脈型8例,髂-股靜脈并腘靜脈型2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25例,年齡30~83歲,平均年齡56.5歲,左下肢30例,右下肢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腦梗死25例,腦出血8例,產(chǎn)后靜脈竇血栓形成5例。血栓形成部位:髂-股靜脈型11例,股靜脈型16例,腘靜脈型9例,髂-股靜脈并腘靜脈型1例。以上項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診斷及療效標準
本組病例于治療前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檢查,確定血栓形成部位,阻塞程度作為判斷療效的主要手段。
療效標準如下。臨床治愈:癥狀完全消失,患肢腫脹消退,兩大腿周徑差0~1.5c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檢查示血栓處血栓消失,血流完全通暢;有效:癥狀明顯減輕,兩大腿周徑差≤2~4c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檢查示管腔再通,管腔壁附有殘留血栓;無效:治療前后比較,癥狀及體征無改善,并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檢查示治療前后無變化[1]。
1.3治療方法
①一般治療:主要為臥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肢抬高高度約為20°~30°,以利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及疼痛。發(fā)病2周內(nèi)忌按摩、運動或康復鍛煉。②抗凝:應用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h,10~15d為一療程。15d后口服華法令3~6個月。治療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chǔ)上采用紅花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靜脈點滴(腘靜脈型由小隱靜脈滴入),1次/d,10~15d為一療程。對照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chǔ)上靜脈滴注低分子右醛糖酐500mL,1次/d,10~15d為一療程。用藥期間,定期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血液流變學及生化指標檢查,以判斷療效和觀察副作用。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組紅花注射液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兩組總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見表1。治療期間血小板計數(shù)和功能及生化指標無變化,凝血酶原時間稍延長,血液黏滯度有改善。全部病例均未出現(xiàn)胃腸道、牙齦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亦無血栓復發(fā)、肺栓塞等情況。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如不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易引起肢體殘廢甚至死亡。國外文獻曾報道下肢深靜脈血栓繼發(fā)的肺栓塞發(fā)生率為4.6%~19.7%,如不及時治療,0.5%~2%的肺栓塞病人有致死的危險。雖然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急性期可行手術(shù)取栓治療,但部分學者認為深靜脈血栓抗凝治療安全、有效,抗凝治療是治療和預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礎(chǔ)。抗凝雖不能直接溶解已存有的血栓,但可以通過增強內(nèi)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機制溶解已形成的血塊,從而防止血栓進一步增大。
紅花含大量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成分為紅花黃色素,其具有抗凝作用,實驗證明:紅花黃色素能延長家兔血漿的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紅花黃色素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或膠原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對大鼠體外纖維蛋白血栓可明顯延長血栓形成時間,縮短長度和減輕重量的作用,從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發(fā)展,或促進血栓的溶解[2]。亦有研究表明,紅花注射液可消除由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收縮血管作用,解除痙攣狀態(tài)下的平滑肌,對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的血管平滑肌和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的大腦有保護作用[3]。目前認為紅花注射液能抗血栓發(fā)展,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和組織灌注,改善微循環(huán)。
低分子肝素是通過化學方法或酶從普通肝素解聚得來,與普通肝素比較,其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減少出血的副作用,生物利用度高達90%以上,與血漿蛋白、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血細胞結(jié)合少,出血傾向明顯降低,已成為近年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首選藥物[4]。
本資料證實紅花注射液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確有一定的療效,其抗血栓、抗凝、擴張血管及增加血流量等作用疊加,且未見毒副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65歲)[5],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喬福斌,田忠,何艷麗. 疏血通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對下肢骨折形成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J]. 西南國防醫(yī)藥,2008,18(6):846-847.
[2] 謝瑞. 金花注射液的穩(wěn)定性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6):490.
[3] 沈映君. 中藥藥理學[M]. 上海:上海科技技術(shù)出版社,1997:133.
[4] 呂厚山. 人工關(guān)節(jié)外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84-189.
[5] 張筱飛. 深靜脈血栓形成流行病學及遺傳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1999,14(2):123.
(收稿日期: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