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課堂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必須面向每一個中小學生,其中包括那些對音樂并不敏感或興趣不濃的學生。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都能得到發揮潛能的機會,從中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的享受。為此,筆者提倡音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藝術實踐和探索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學生的音樂能力有巨大差異,其音樂興趣、音樂潛能、音樂生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音樂能力較差的學生,為讓他們在音樂課上學有所得,筆者在對歌曲進行分析處理時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歌曲的運作創編活動中,鼓勵他們發揮特長,通過提示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一段。例如:小學第五冊課本第一單元《搖啊搖》這首歌曲,“搖”就是整首歌的關鍵詞。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搖”字,讓學生用體態律動來說說是什么字(學生編創各種體態律動);然后請學生聽《搖啊搖》的旋律來做各種花樣的“搖”(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合作),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同時通過動作來感受音樂所表現的風格特點;再請樂感強的學生來唱歌曲,擅長表演的學生來伴舞(各種“搖”的場景),還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樂器(小手機鈴、沙槌等)為歌曲伴奏。整個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面對眾多個性差異的學生,我們將選擇音樂學習方式的權利交給每一個學生,將參與音樂活動,表現個人情智的權利賦予學生。
同時,完善學生的個性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及音樂藝術的自由性和多樣性給接受者對音樂的多解性和個性化的演繹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就是說一切音樂教學活動都不強求一致,應該允許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允許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允許學生有個人的獨立見解。在音樂欣賞課《動物狂歡節》中,筆者要求學生利用各種道具來模仿各種動物,大部分學生都去尋找周圍的打擊樂器,這時有一名男生在裝呼嚕聲,筆者問該生:“你模仿的是什么動物?”那名同學回答說:“一頭打瞌睡的獅子。”他說:“獅子一大早來參加狂歡節,興奮得一夜沒睡好,現在它困了。”筆者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在這名同學的影響下,班內其他學生的思路也開闊了,不僅借助道具,還能從動作、神態、音樂等各方面來模仿動物。這堂課成了學生情感抒發和個性張揚的場所,營造出了有利于學生個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力與創造力自由馳騁的園地。
在學習歌曲《豐收之歌》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筆者讓學生用打擊樂器鑼、鈸、鼓為歌曲伴奏,當學生進行到“全體跟著一起來”時,教室后面傳過來一陣咚咚聲,原來一名同學坐在地上用手拍著自己的凳子。原來,因為樂器少,筆者只請了幾個節奏感較強的學生用樂器伴奏。他敲得非常好,筆者表揚了他,還要求同學們向他學習。接下來,一部分孩子使用樂器,另一部分使用自制的“鼓”,敲得不亦樂乎。
以學生發展為本,還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始終。以前的音樂課往往單純從音樂到音樂,很少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通過學習,認識到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應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內容,把單純的音樂拓展為音樂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強調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民歌、音樂與大自然的聯系等,把音樂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增添課堂樂趣。在學會歌曲《小紅帽》后,筆者讓學生自編自演了一出音樂劇。劇中角色分別由戴著自制頭飾的學生擔任。講臺上豐富的想象,精巧的頭飾,形象的表演,讓表演者和觀眾感受到了音樂、美術、手工、語言、舞蹈、表演等多元藝術所具有的綜合藝術美,豐富了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新表現力,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
葉瀾說:“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程改革提出:課程的功能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音樂教學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運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重在發揮他們的個性,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音樂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音樂能力。
(作者單位:襄城縣城關鎮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