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與德育關系密切,是學校對學生開展德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政治課教師欲把教學和德育自然、和諧地結合起來,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活用《經濟常識》教材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講解“等價交換”這一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算經濟賬:每個學生每學期開學時要交一筆不菲的學費,為什么要交學費呢?是因為學生想學到知識。交學費換取知識,這便是一個活生生的等價交換的事例。如果交了錢而沒有學到知識,那就成了一次不等價交換,在這場“交換”中,你白白流失了價值,而沒有獲取應該獲取的使用價值,既浪費了父母的血汗錢,又耗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這樣便能讓學生從課堂教學中感受到真實的德育,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市場交易的原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市場經濟參與者要遵守的職業道德,也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好內容。誠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質,也是青年學生的道德基礎。在講解過程中,可通過實例來驗證“誠信”的重要性。鄭州幼兒師范學校為教育學生誠信做人,設立無人監考的“誠信考場”,由學生自我約束、相互監督完成考試,同學們積極響應,踴躍申請、參與,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誠信”之風吹遍校園,凸顯了誠信教育的德育功能。
二、巧用《哲學常識》教材中相關哲學原理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舉例設問:每個學生從小到大,為家庭作出了多少貢獻?為社會作出了多少貢獻?答案是:幾乎為零。貢獻是索取的前提,而絕大部分學生都是一味地從父母那里索取錢物,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你們想到過貢獻嗎?是否應該為自己的父母作出點貢獻,然后再去索取呢?接著讓學生回憶一件自己做過的好事,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接受別人感謝時的感覺,并提示同學們:這就是我們找到的實實在在的價值感。告訴學生我們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對他人、對社會有意義,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人類生存不完全是為了物質利益,而是要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和目標。如此,把看似很理論化的、學生們稱之為“大道理”的觀點演繹成實實在在的感覺,從而把理論傳輸給學生。
在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對拜金主義”內容時,首先把對于金錢財富的不同態度給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尊重財富就是尊重勞動,是社會文明的標志,而鋪張浪費、隨意揮霍只能表明一個人的庸俗,使學生重新審視和分析“金錢是不是萬能”的觀點。在學習“發展的觀點”這一原理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成長歷程,并且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
三、選用《政治常識》教材中“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內容,對學生進行愛黨教育
愛黨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利用圖片、視頻等。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玉樹地震等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抗震救災能夠迅速取得重大勝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黨的堅強領導。在抗震救災現場,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到第一線指揮,廣大黨員身先士卒,沖在最前線,舍生忘死、無私無畏,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涌現出了一批批黨員英雄模范人物。抗震救災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再次表明我們黨是一支久經考驗的先鋒隊組織,能夠應對各種風險考驗、駕馭各種復雜局面,不愧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通過這些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學習黨的先進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愛黨、愛國熱情,也使學生在當今各種思潮泛濫的時代,更加堅定對黨的信念。
四、借用《師德常識》教材中的“教師道德的作用”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師道德教育
“教師道德的作用”這一內容主要就教師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了說明。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實生活中先進人物的生活事跡材料,對青年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對他們能夠起到巨大的激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新聞媒體中介紹的先進模范的動人事跡,結合本校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來輔助理論性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更加自覺地加強自身道德教育,努力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而服務,從而更好地擔負起未來的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
盡管德育工作在政治課中的貫穿或滲透形式不一,但其宗旨都是對廣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從實際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情況出發,教師是完全可以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的。我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準則、開拓思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練就了能力,培養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又收到智育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統一的雙重功效。
(作者單位:鄭州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