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氣候異常,呈現出“重大災害頻繁發生,災害損失巨大”等特點,其中之一是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研究表明,近50年來,干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全國多個地方已經出現的干旱、高溫、雷暴、冰雹、風暴和沙塵暴等極端性天氣事件每年造成的損失占整個自然災害損失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6%,直接影響我國的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頻發的極端天氣無疑將加重中國農業生產的災害風險,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極端天氣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一)高溫天氣覆蓋面廣、持續時間長
研究表明,高溫危害將是我國糧食生產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氣象災害。
高溫縮短糧食作物生長期,使光合作用時間減少、灌漿不充分,影響作物花粉受精,從而導致嚴重減產。從總體上看,當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之后,水稻、小麥和玉米作為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將持續下滑。另外,由于持續高溫,昆蟲繁衍的代數大大增加,致使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加劇,病蟲害的發生范圍擴大,向高緯度地區延伸,使原來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
(二)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加劇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呈現出區域性地多水少、地少水多的特點。長江流域以北地區耕地雖占全國的65%,水資源卻僅為全國的19%;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耕地僅占全國的35%,而水資源占有量卻高達81%。持續的不斷增加的干旱加上農業基礎設施滯后和老化,農業可利用淡水資源將會不斷減少,制約了糧食生產。而干旱、洪澇、暴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更加劇了這種時空的不均衡性,威脅糧食安全。
(三)土地生產能力下降
在全球氣候大背景下,氣候變暖和氣溫的升高可能引發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平原地區土壤澇滯、鹽堿化加劇,從而嚴重降低農作物生產力。在我國,高強度暴雨和冰雹等短時性強對流極端天氣帶來的是地表土壤的沖刷侵蝕,水土的流失破壞地面完整,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氮的流失,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嚴重時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影響農業生產。
二、應對極端天氣,保障糧食安全的措施
(一)發展農業科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生物技術,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選育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加強土壤和水資源管理,通過有效利用水資源、控制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措施,發展節水農業和多樣化的農業系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太平洋地區的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中針對太平洋地區糧食安全的狀況指出,多樣化的農業系統在面臨氣候變化時更具安全保證,也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二)加強極端天氣的預測預防,完善災害監測預警機制
提高天氣預報特別是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增強監測、預測、應對和防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加強干旱、洪澇和低溫等重大極端天氣事件的預警、預報和服務能力,建立和完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的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和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全面提高事故災難的防范和處置能力。同時加強極端天氣的預報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做好糧食生產的自救準備工作,做到面對極端天氣“防災有所準備,減災有所應對”,把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減到最小。
(三)及時做好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首先,要抓好災后農作物補種擴種,涉農相關部門技術人員應深入一線,指導農戶搶收、搶種、改種、擴種、補種、扶苗、投肥、施藥。其次,要加大受災農業基礎設施恢復力度。再次,要有效發揮農業保險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重大自然災害中對農業生產的減災作用。最后,還要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增強集體抗御、分散和轉移自然風險的能力,探索建立農業巨災保險的途徑。
(四)增強防范意識,做好糧食儲備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不確定的,而且它的頻發會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的極端發生、農作物病蟲害的極端發生。要增強對異常極端天氣的防范意識,充分認識異常氣候的存在及未來的“重演性”。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宣傳節約糧食,提高民眾的防范意識。此外,要適時加大糧食儲備,以防萬一。
(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開展可持續農業的備災與管理、干旱指標與監測、國家干旱政策與策略、極端溫度、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同時,積極借鑒國外在災害預警、防災減災方面的優秀經驗和先進技術,同時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極端天氣,保障糧食安全”的道路。只有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才能改善全球氣候的大環境,變非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減小極端天氣發生的范圍和頻率,從根本上減輕極端天氣對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
(基金來源:河南師范大學2008年大學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課題名稱:我國農村土地政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